徐渭《煎茶七类》——文人茶事的高标
发布时间:2025-09-04 01:55 浏览量:3
明代的奇才子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天池山人。徐渭在诗文、戏剧、书画方面都有独树一帜的成就,尤其在绘画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大写意画的宗师。
徐渭充满传奇困苦的一生,因煎茶这样的“清微小雅”之事而有了微淡的回甘。
他强大的艺术创造力,通过《煎茶七类》将文人茶事的精神内涵凝结在笔墨间。
有明一代,涌现出许多茶书,不少文人也特别精通茶事。徐渭的《煎茶七类》只有两百多字,却堪称明代茶事典范。
徐渭《煎茶七类》
《煎茶七类》将“人品”放在第一位,注重饮茶人的素养,提高了文人茶事的门槛。
煎茶虽是“微清小雅”,因品茶人的心境,格调大不同。
一人品
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领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鱼虾麋鹿之俦。
二品泉
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并贵汲多,又贵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贮陈,味减鲜冽。
三烹点
烹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浡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候汤茗相浃却复满注。顷间,云脚渐开,浮花浮面,味奏全功矣。
盖古茶用碾屑团饼,味则易出。今叶茶是尚,骤则味亏,过熟则味昏底滞。
择水、取火仍沿用古法。不同于古时末茶,明代叶茶冲泡时间要把握得好。冲泡急了,味没有出来。时间过长,则不够鲜甘。
品茶时,先涤漱口腔,唤醒味蕾。然后慢慢啜饮,让茶汤浸润口腔,充分感受茶的滋味。在滋味的回甘中,品悠长韵味。
注重饮茶体验的人,品茶时一般都会尽避免瓜果、香料以及食物对味觉和嗅觉的干扰。
四尝茶
先涤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孤清自萦,设杂以他果,香、味俱夺。
五茶宜
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谭把卷。
六茶侣
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
七茶勋
除烦雪滞,涤醒破疾,谭渴书倦,此际策勋,不减凌烟。
《煎茶七类》对煎茶程式、茶器等并没有细枝末节的要求。更多的关注是饮茶人的修为、环境和茶侣。
茶修的工夫在茶外,茶人的心境、艺术审美才是抵达茶汤真味的捷径。
艺、文合璧
徐渭天纵奇才,然而他前半生的遭遇异常坎坷,为情所困,亲情、爱情、友情皆苦。如他所言“天下事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晚年,他回到绍兴老家,闭门谢客,专注于戏剧、诗文绘画的创作。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是他后半生的写照。
1592年,在他七十二岁时,挥毫写成《煎茶七类》,此时人书俱老,潇洒中带几分雅致,实乃艺、文合璧。
《煎茶七类》无论是其对“人品”“茶宜”“茶侣”要求和审美,还是“煎茶”“尝茶”的方法,都能超越时空引起共鸣。
从内容来看,并非徐渭原创,他也说明了“乃卢仝作也”,因“旧编茶类似冗,稍改定之”。但内容与卢仝所处的唐代茶事并不完全符合。
与徐渭同时期的陆树声在《茶寮记》中,也有十分相似的“煎茶七类”,内容却不比徐渭的《煎茶七类》冗长。
“煎茶七类”在当时流传的内容大体相似,原作者可能早于陆树声与徐渭。徐渭做了细致、精炼的改动后,写成书法作品。
《煎茶七类》因徐渭的润色和书法表现而广为流传,呈现了明代茶事在煎茶、品茶、以及饮茶环境的理想状态,徐渭对茶文化的贡献不可小觑。
笔底明珠
嗜茶的他曾作《陶学士烹茶图》“醒吟醉草不曾闲,人人唤我作张颠。安能买景如图画,碧树红花煮月圆”。流露出在风景如画的山野中煎茶的理想。
从《煎茶七类》中,如何也看不出当时的徐渭,正在潦倒孤老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明.徐渭《墨葡萄图》
《墨葡萄图》中的题诗映照出晚年的徐渭,一生的坎坷与痛苦都化作晚风中的一声孤傲长啸。
当时无处卖的“笔底明珠”,后来吸引了郑板桥、八大山人、齐白石等重量级的书画家的追随。
《煎茶七类》也成为文人茶事心慕手追的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