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书画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5-07-15 05:16  浏览量:1

书画是绘画和书法的统称,我们具体讲解一下:

绘画,是人们生活中创造的结晶。画的起源久远,有着丰富的意思,“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中国古代,诗与画分不开。画的作品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画中常常包含着艺术家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艺术也深深地孕育在画中。

书法,也就是俗话说的所谓的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书是指文化内涵。由此可知,书画是指绘画和书法,二者共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中华艺术门类,书画便由此诞生了,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绘画。古代的书画家们在漫长的书画创作历史中,不断地探索、感悟,以至于后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书画发展史。

神话时期

相传早在远古时代,在黄河流域两岸的沃土上,由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出现,随即便萌发出了灿烂的文明曙光。一位名叫“史皇”的大臣作画的传说在史料上也有所记载,考古学家为此也提供了许多有力的实物佐证。

先秦时期

出现了绘画的第一种形式——帛画。这是人类首次在帛上作画,为中国乃至世界绘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秦汉有厚葬的习俗,因此促进了壁画、墓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广泛发展,此类作品兼有绘画和雕刻两种特征。帛画在汉代显现出别开生面、异彩纷呈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放达清通,超迈隐逸的“魏晋风度”对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独立的山水画开始形成。晋代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峰期,在这期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后世称其为“书圣"。王羲之的不朽之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隋代的书画风格,承前启后,具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书画的又一鼎盛时期,唐朝书画在隋朝书画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发展,可以说,画种纷呈,多彩多姿,名家涌现,各擅胜场。

两宋山水画主要继承了五代荆浩以水墨为主的北派山水画传统,著名画家有李成、范宽、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王诜等。除这些长于北派山水画创作的画家外,北宋时期还有擅长湖山小景画创作。

元代

元代,将诗、书、画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以及由于社会急剧变化随之带来的审美趣味的显著变化。

明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呈现出较鲜明的阶段性和流派的更迭性。

清朝时期

清代画坛已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代表人物

顾恺之

顾恺之(348—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存世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

吴道子

吴道子,生猝年不详,字道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代杰出画家,画史尊称“吴圣”,被后世尊称为“画圣”。存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图》、《孔子行教像》、《八十七神仙卷》等。

《天王送子图》

范宽

范宽(约950—1031年)字仲立,一说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宋代杰出画家。善画山水,师荆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大利,别成一家。他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危从终日,早晚观察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景色,虽风寒月认错,也不停止。

《溪山行旅图》

唐寅

唐寅(1470—1524年)又名唐伯虎,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还有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自幼刻苦学习,有才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为应天府第一名解元。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与沈周、文征明、仇英齐名,称“明四家”。

《落霞孤鹜图》

张宏

张宏(1577—1652年)字君度,号鹤涧,别号鹤涧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的山水画以石面皴染结合为特色,乃明末吴门画坛之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明画录》记载)。张宏平生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注重外师造化,汲取绘画养分,藉以开拓创作视野和体悟艺术真谛。

《栖霞山图》

徐渭

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杰出画家。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参加过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反对权奸严嵩,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谓“落魄人间”。最后入狱七、八年。获释后,贫病交加,以卖诗文、画糊口,潦倒一生。擅长画水墨花卉,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

《徐渭戏蟾图》

黄毫金(愙斋)

80后,出生广东雷州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

广东省舞台美术研究会会员

湛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雷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

《书法雷州》编委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