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名载史册的13位“落榜生”:1左宗棠,2李时珍,3唐伯虎

发布时间:2025-09-04 14:39  浏览量:5

左宗棠年轻时可是个“学霸坯子”,14岁就考中秀才,在当地名声鹊起。但没想到,从此之后,他的“科举运”就用光了。从20岁到27岁,他连续三次进京参加会试,结果次次名落孙山。

最可惜的是第三次,本来已经被考官评为“湖南省第十五名”,但因为湖南名额超了,硬是把他给刷了下来,只“赐”了个“誊录”(抄写员)的职位。心高气傲的左宗棠哪受得了这个,直接打道回府,发誓再也不考了。

回家后,他一度很郁闷,但没就此沉沦。他转而潜心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尤其是地理、兵法和农学,还自己画地图、搞农业试验,成了个“实务专家”。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湖南巡抚张亮基和后来的曾国藩都慕名请他出山当师爷。

这一出山,可了不得!他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从帮办军务做起,一路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最后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有两件:一是创办福州船政局,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之一;二是以近七十岁高龄,抬棺西征,率领湖湘子弟收复了占中国版图六分之一的新疆!

李时珍出身医生世家,他爹是当地名医。但那时候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他爹希望他能读书考功名,光宗耀祖。李时珍14岁就考中了秀才,但之后连续三次参加乡试(考举人),都惨遭失败。

23岁那年,第三次落榜后,他彻底放弃了科举之路,转头对父亲说:“我要学医,就像您一样!”从此,他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之路。他发现,科举考的那些八股文,和治病救人的实用知识比起来,简直是两回事。

他跟着父亲行医,发现古代的医药典籍里有很多错误和遗漏,这可能会出人命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编写一部全新的、最完备的药学巨著。为了写书,他翻山越岭,走遍大江南北,采集药物标本,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请教,亲身试验药性。

历时整整27年,参考了800多种典籍,三次易稿,终于在他60岁那年,完成了旷世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后来被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翻译成多国文字,造福了全世界。

说到唐伯虎,大家脑子里肯定是周星驰电影里“点秋香”的潇洒形象。其实,历史上的唐伯虎,人生堪称一部“高开低走”的悲剧。他可是个天才,16岁考中秀才第一名,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又考了第一名(解元),人称“唐解元”,风头无两。

第二年,他踌躇满志地进京参加会试,本以为能连中三元,却意外卷进了一场“科举泄题案”。有流言说他和一个富家子弟徐经(徐霞客的高祖)贿赂主考官,提前拿到了考题。虽然最后查无实据,但为了平息舆论,朝廷还是革除了他的功名,把他打发去浙江当个小吏。

心高气傲的唐伯虎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坚决不去就职。从此,他的仕途彻底断送,功名也没了。回到家乡,老婆也离他而去,世态炎凉他算尝了个遍。后半生,他只能靠卖画为生,纵情酒色,自刻一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看似潇洒,实则是对现实的无奈和自嘲。

他的艺术成就却因此达到顶峰,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成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

蒲松龄的人生,就是一部“科举血泪史”。他19岁那年,一口气考中了县、府、道三个第一,成了秀才,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他是神童,前途无量。

可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他科举之路的巅峰!从此之后,他就像中了魔咒一样,一次次去济南参加乡试(考举人),考一次,落一次,一考就考了五十多年,一直考到71岁古稀之年,才按例补了个岁贡生(相当于安慰奖)。

他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试、落榜、再考试的死循环里,为了糊口,只能去给当官的做幕僚,或者到有钱人家当私塾先生。也正是在这漫长的失意和等待中,他找到了另一件让他名垂青史的事业——写鬼狐故事。

他在路边摆茶摊,听南来北往的人讲奇闻异事,然后回家加工创作,最终写成了一部旷世奇书《聊斋志异》。这本书借鬼狐妖魅说人事,讽刺社会,抒发孤愤,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短篇小说集。

洪秀全的经历,是最典型的“落榜生造反”案例。他是个广东的农家子弟,一心就想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从16岁开始,他连续考了四次秀才,结果次次落第,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拿到。

第三次落榜时,他大病一场,昏迷中做了个怪梦,梦见自己被接到天上,一个老人给他宝剑,让他回人间斩妖除魔。当时他没太当回事。第四次落榜后,他已经年近三十,彻底崩溃了,愤怒地把所有儒家经书都扔在地上,大喊:“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吧!”

这次,他翻出了当年那场怪梦的笔记,结合西方传教士散发的基督教小册子《劝世良言》,创立了“拜上帝教”,自称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谁能想到,这个疯狂的念头,最后竟能掀起那么大波澜。

他领导的金田起义,最终发展成席卷大半个中国、持续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与清廷对峙的政权,差点改写了中国历史。

顾炎武和上面几位不太一样,他不是考不上,而是自己主动“弃考”的超级学霸。他出身江南大族,14岁就考中了秀才,是当时有名的“神童”。然而,他亲眼目睹了明朝末年的腐败和清兵入关后的残酷,内心充满了家国之痛。

明朝灭亡后,他的生母被清兵砍断右臂,抚养他长大的婶母绝食殉国,临终嘱咐他“勿事二姓”。顾炎武牢记在心,从此坚决不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清朝开科举博学鸿词科,多次征召他,他都严词拒绝,甚至不惜坐牢也不肯低头。

他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转而去做一件更伟大的事——“经世致用”的实学。他一生漂泊,行程万里,读书万卷,实地考察中国的地理、民俗、军事、经济。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写出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不朽著作,开创了清代朴学的新风,被尊为“清学开山祖师”。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也是个科举路上的老倒霉蛋。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特别擅长写神话故事,在家乡很有文名。大家都觉得他考取功名如探囊取物。

可现实是残酷的,他从秀才考举人,却屡考不中,一次次“困于场屋”(考场失意),一直考到四十多岁,还是没考上。直到中年以后,他才在朋友的举荐下,补了一个“岁贡生”,去北京等了几年,才得了个浙江长兴县县丞(副县长)的小官。

他性格倔强,看不惯官场黑暗,没干多久就辞官回家了。晚年生活贫困,但他却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把毕生对社会的观察、对科举的失望、对官场腐败的讽刺,还有他从小热爱的那些民间神话传说,全部融汇在一起,写出了神魔小说《西游记》。

8. 徐霞客:拒绝考试的“千古奇人”(1587年—1641年)

徐霞客是所有这些“落榜生”里最潇洒的一个,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弃考”了。他出身于江苏江阴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父亲一生不愿为官,喜欢到处游览。受父亲影响,徐霞童从小就对“四书五经”没兴趣,就爱看地理、游记之类的“闲书”。

等到要参加科举考试时,他竟然直接搞了套“操作”:他戴着特制的帽子去参加童子试(考秀才),文章没写多少,却在试卷上画起了山水画。这明摆着就是告诉考官:我不想考!果然,他名落孙山。

回家后,他正式对父母说:“志在山水,功名富贵如同粪土。”好在家里开明,支持了他。从此,他戴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远游冠”,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徒步旅行。他走遍当时的大半个中国,风餐露宿,三次遇盗,数次绝粮,却从未停下脚步。

他把每天的经历和考察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部旷古烁今的《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不仅是文学名著,更是珍贵的地理科学文献,他对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比欧洲早了近两百年!这位主动“落榜”的奇人,用双脚丈量了中国,成为了真正的“地学之王”。

要说历史上最“狠”的落榜生,黄巢绝对能排上前几名。他出身盐商家庭,家里很有钱,所以他从小就有条件读书,梦想着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可命运偏偏和他开玩笑,他几次三番进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结果次次名落孙山。

考场上的连续挫败,让他对唐朝科举制度充满了怨恨。他觉得自己满腹才华无处施展,一腔热血被冷水浇透。落榜后,他写了一首非常著名的《不第后赋菊》,诗里是这么说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诗写得是真好,但杀气也是真重!字面意思是写菊花,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他这是把自己比作菊花,发誓总有一天要杀回长安,让这天下换种颜色!果然,后来关东大旱,民不聊生,王仙芝起义。黄巢一看机会来了,立马组织几千人响应,从此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他率领的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度攻陷东都洛阳,最后更是杀进了长安城,自己登基称帝,国号“大齐”。虽然最后兵败自杀,但他确实亲手给了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最沉重的一击,加速了它的灭亡。

贾岛的故事,堪称“高考”改变命运的另一个极端。他早年家境贫寒,一度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但他是个有文化的和尚,特别喜欢写诗。后来他觉得当和尚没前途,还是得去考取功名,于是就还了俗,跑到京城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

可他这个人,性格孤僻,不擅长交际,而且作诗的风格属于“苦吟派”,就是每个字都要反复斟酌,不折磨到自己和别人誓不罢休。最有名的就是“推敲”典故的由来:他一边骑驴一边想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用“僧敲月下门”,犹豫不决,不停地做推和敲的动作,结果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韩愈非但没怪他,反而帮他定为“敲”字,成了千古佳话。

但这种“钻牛角尖”的性格在考场上可吃不开。他连续考了多年,每次都名落孙山。据说有一次他又落榜了,心里憋屈,就写了首《下第》诗发泄不满,其中有一句“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充满了失意和苦涩。

科举这条路彻底走不通了,他就整天和孟郊、张籍这些同样不得志的诗人混在一起,苦吟作诗。虽然他一生穷困潦倒,被称为“诗奴”,但他的诗歌成就却非常高,尤其是五言律诗,形成了独特的清奇苦僻风格,深受后人推崇,最终成了和孟郊并称“郊寒岛瘦”的大诗人。

11. 张继:一次落榜,成就千古绝唱(约715年—约779年)

在灿若星辰的唐代诗人中,张继的存在感似乎并不强,但他却靠一次落榜后写下的一首诗,实现了“一首诗封神”,碾压了无数状元,流传度比许多“高考”成功者高得多。

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很少,我们只知道他是天宝十二年(753年)的进士。但请注意,唐朝的科举制度,考中进士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要通过吏部的“关试”才能授官。很多人推测,张继可能就是在考中进士后,在等待授官的关键时期,遇到了“安史之乱”(755年爆发)。

战乱中,他可能南下漂泊,到了江南一带。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他乘坐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江南水乡的夜景很美,但诗人心里却充满了家国之忧、身世之感和前途未卜的愁绪。

就在这时,寒山寺夜半的钟声,悠悠地传到了客船之上。这钟声一下子击中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所有情绪喷薄而出,他提笔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就这一首诗,让张继的名字、枫桥、寒山寺、夜半钟声,永远地烙印在中国文化的记忆里,直到今天还在吸引无数人去苏州打卡。

这位老哥的故事特别接地气,堪称“落榜生”成功转型实业家的典范。王致和是安徽仙源人,小时候读书,想着考取功名。清朝康熙年间,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很不幸,名落孙山。

他想回家复习,准备下次再考,但北京离安徽路途遥远,盘缠也不够了。怎么办呢?总不能饿死在北京城啊!他家以前是做豆腐的,他有这门手艺,为了谋生,就在北京的安徽会馆附近租了几间房,每天磨豆腐卖,一边维持生计,一边读书备考。

有一年夏天,他做的豆腐没卖完,剩下不少。他舍不得扔,就把豆腐切成小块,稍微腌制了一下,封存在坛子里,想等以后继续吃或者卖。结果他光顾着埋头苦读,把这事儿给忘了。等到秋天想起来,打开坛子一看,豆腐全都变成青色了,还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

他尝了一口,哎哟!发现虽然闻着臭,但吃起来却异常鲜美,别有一番风味。他把这“臭豆腐”分给街坊邻居品尝,大家都说好吃。王致和一看,这是个商机啊!于是,他干脆不考功名了,专门潜心研究怎么做臭豆腐,开了个“王致和南酱园”,专门经营臭豆腐和酱豆腐。

结果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连皇宫里的慈禧太后都爱吃,还赐名“御青方”。从此,“王致和”这块金字招牌立了起来,至今依然是北京老字号的代表。

13. 郑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1693年—1765年)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里的核心人物,诗书画三绝,尤其擅长画竹子,名气非常大。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功名路,走得异常坎坷和漫长。

他自述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这短短十二个字,背后是近半辈子的煎熬。他20岁就考中了秀才,但这之后,整整等了25年,到45岁才在雍正朝考中举人。这期间,他生活潦倒,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尝尽了世态炎凉。

中了举人后,他又等了4年,直到乾隆元年(1736年),他49岁了,才终于考中进士。等到授官时,他已经50岁高龄,被分配到山东范县当了个七品知县,后来调任潍县。

他做官清廉爱民,但因为性格耿直,看不惯官场腐败和豪绅欺压百姓,最后干脆辞官不干了,回到扬州重操旧业,卖画为生。正是考场和官场的种种失意与磨砺,才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他的画、他的字(“六分半书”)、他的诗,都透着一股倔强、孤傲和洒脱的“怪”味,这恰恰是那些一帆风顺的状元进士们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