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山海》⑨|人生重要的机会,大多在中年以后

发布时间:2025-09-03 21:32  浏览量:6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跨山海》这本书。

站在春日里,韩愈想起了他的十七岁,那是少年最好的时光。

四十年过去,他身上最好的东西从未消逝。

他的一生,就像十七岁在宣州时笔下那朵绽放的芍药:它不争艳,不斗俏,扎根在土地里,只做自己。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着文字走进韩愈的人生。

楚狂小子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在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的一位官员家中,韩愈降生了。

出身仕宦家族,他本该无忧无虑地长大,但事实并非如此。

韩愈父母早逝,他是跟着哥嫂长大的。

哥哥韩会比韩愈大三十岁,他的孩子韩十二郎只比韩愈小两岁。

公元774年,韩会以有“文学才望”受到宰相元载青睐,在长安任起居舍人。

然而,好景不长,三年后,韩会因宰相元载私党案受到牵连,被贬至韶州。

到达韶州两年后,仕途上的巨大落差以及对南方水土的不适应,韩会一病不起。

十二岁的韩愈再次失去了一个骨肉血亲。

在长嫂郑氏的照顾下,韩愈扶着兄长的灵柩将其归葬河阳故土。

韩愈没有久居故乡,公元781年,以淮西节度使为首的藩镇势力再度发动兵乱。

为了躲避战乱,寡嫂郑氏携全家迁至宣州。

韩愈一家在位于敬亭山南麓的“韩氏别业”安顿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宣州数年,韩愈遍览六经百家之学,公元786年,韩愈整理行装,带着满腔孤勇,向长安出发。

他信心满满,势在必得。

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

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

——韩愈《赠徐州族侄》节选

抵达京师,韩愈却遭遇了名落孙山的打击。

这让心高气傲的少年体会到了被考试支配的痛苦。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韩愈连续三次落榜,加上囊中羞涩,他最终无法继续在长安立足,只好无奈地返回宣州。

公元792年,在长嫂的鼓励下,韩愈第四次踏进科举的考场,此时距离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已经过去了五年。

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成果,贞元八年(792年)的进士榜单上,韩愈榜上有名。

也是在这一年的考场上,韩愈结识了一生的好友孟郊。

两人年龄相差十七岁,却一见如故。

相传第四次考试前,韩愈曾在长嫂的见证下成婚了。

妻子卢氏出身于范阳的一个官吏家庭,自幼饱读诗书,与韩愈志趣相投。

金榜题名、新婚燕尔,这算得上是韩愈人生中一段难得的轻松愉快的时光了。

不过,韩愈并不敢沉溺于此,公元793年,韩愈再次奔赴长安。

他打算一鼓作气,拿下博学宏词科考试。

结果,韩愈考试失败。

不久,韩愈回到河阳老家为祖坟扫墓,却与扶母灵柩来河南安葬的韩十二郎相遇。

韩愈生命里的另一面墙也塌了。

他想起韶州的奔波、宣州的求学,想起长嫂郑氏的养育之恩。

长嫂如母,郑氏用女性的温暖养育着韩愈,生活清苦却不失坚毅品行。

这些年,韩愈在外考试,屡败屡战,却从未想过放弃,就是为了早日获得一官半职,好报答长嫂,但终究还是慢了一步。

将长嫂与兄长合葬之后,韩愈长跪在墓前,虽然礼法没有要求,韩愈依然坚持为长嫂守孝五个月。

回到长安,韩愈虽继续在考场上坚持不懈,但再次失败,他依旧是那个一事无成、空有进士文凭的无业游民。

在第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失败后,韩愈决定不再被动等待命运的安排,他要主动出击。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且疯狂的决定——上书当朝宰相。

他似乎很着急,四十多天内,连写了三封信。

第一封,他言辞恳切,引经据典,向对方进行自我推荐。

第二封信,他声泪俱下地痛陈绝境,自比为在火灾中挣扎呼喊的人,希望得到对方的救助。

第三封信,他言辞激烈地批判对方:周公为相时,天下大治,尚且求贤若渴,而您面对人才时却如此傲慢。

唐朝才子的自我推销,早已成为知识分子间的风气。

虽然他们才华横溢、小有名气,但这样的人在日理万机的宰相面前,仍然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

韩愈的愿望落空了,他的三封信如泥牛入海,再无音信。

万般无奈之下,韩愈将心中所有的压抑之情诉诸笔端。

十年科举的坎坷让韩愈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固然难得,懂得赏识和发现人才的人更是难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节选

这是韩愈的呐喊,也是千百年来多数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此时的韩愈已经将近而立之年,在长安苦读应考的十年光阴,已经把初来京都时那个满腹经纶、桀骜不羁的翩翩少年,变成一个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落魄书生。

在一次次碰壁之后,韩愈决定离开长安,思考未来的出路。

天下无马

公元796年,安史之乱被平定已有三十多年了,却留下了藩镇割据的毒瘤。

地方节度使大权在握,俨然一个个独立王国,他们求贤若渴,发动了“抢人大战”。

韩愈考中了进士,但未能通过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无法在朝廷担任官职。

然而,在藩镇中,他这样的人才却非常抢手。

韩愈先后在节度使董晋、张建封身边做幕僚。

公元800年初夏,韩愈因无法忍受张建封对幕僚工作的要求,从而离开徐州。

不久后,徐州兵变,韩愈再次侥幸逃脱。

更幸运的是,第二年,他顺利通过吏部铨选,得到了留在长安的机会,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虽然官职不大,但韩愈早已在京城的文化圈内小有名气,很多学子慕名而来。

韩愈也开始慢慢向世人所熟知的那个文坛大家转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节选

这篇流传千古的《师说》,是韩愈写给李蟠的,也是写给天下人的。

韩愈不顾流俗,吹响了勇为人师、敢为人师的号角。

一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掀起了长安城中的倡学之风。

这年春天,韩愈把先前安顿在洛阳的家小接来身边,一家人得以在长安相聚。

公元803年,农历五月,韩愈收到一封报丧信:十二郎去世了,悲痛之下,韩愈写下《祭十二郎文》。

在这篇文章里,韩愈把两个人共同经历的家庭琐事一一罗列出来,不需要煽情,情已经在了。

韩愈是用情写的,每个字都蘸着血泪。

失去十二郎的悲恸尚未缓解,四门博士的任期也将满,一家人的生计压在韩愈一人肩上,找工作迫在眉睫。

韩愈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的京兆尹李实。

韩愈的马屁拍得很有水平,没过多久,他就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官职不高,却有监察百官的权力,这个职位让韩愈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上任不久,他写下一首《利剑》,毅然表明自己铲除奸臣的决心。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

决云中断开青天,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韩愈《利剑》节选

如果不能像一把利剑一样铲除谗臣,还不如死去算了。

只是,韩愈没想到,他这把利剑,第一个刺向的官员就是李实。

传道授业

公元803年,关中长安地区从正月到七月没有下过一滴雨,旱情严重,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困苦难言。

朝廷原本已经下令,要免除当年的租税。

但身为工部尚书、司农卿兼京兆尹的李实为了彰显自己的政绩,故意隐瞒真实灾情,上奏朝廷:“今年虽旱,而谷甚好。”

于是朝廷不但没有赈灾,反而加紧催收田租地税。

老百姓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卖儿鬻女,拆房卖屋。

百姓的惨状并不是没有其他官员看见,但他们选择了沉默。

韩愈也看见了,他心里有一杆秤,一端是提携自己的李实,另一端是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以及自己的良心。

不久,一封《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呈到了皇帝面前。

只是,唐德宗不但不追究李实大发国难财和欺君罔上的罪名,反而降罪于韩愈,将其贬谪为连州阳山县令。

接过诏令的那一刻,他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

宣布被贬的当天下午,朝廷就派使者催逼韩愈立即离开京城,动身去阳山赴任,片刻都不得逗留。

公元804年春,韩愈抵达阳山。

自从去年冬天十二月被逐出京师,韩愈几乎是日行百里才来到阳山的,这时已是二月中下旬了。

韩愈不是第一次来岭南了,二十多年前,他曾到过距阳山不足四百里的韶州。

在那里,有哥哥、嫂嫂,还有一起长大的侄子十二郎。

虽然生活困顿,但一家人在一起。

岭南的月亮好像比北方看起来更亮一些,可阴晴圆缺,如今只有韩愈自己看了。

少时岭南的生活记忆已不再清晰,但当年兄嫂的照拂,让小小的韩愈无须直面异乡的不适。

今天,所有的风雨,韩愈都要自己体会。

韩愈是阳山历史上首位有名字记载的县令。

他的到来对阳山,甚至对整个岭南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远在广州的读书人听说韩愈来到阳山的消息,专门乘船赶来,跟随韩愈读书学习。

韩愈对于求学的士子非常热情。

他在阳山兴办学堂,亲自传道授业,将中原成熟的文化和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播到当地,推动阳山的开化与发展。

阳山因为韩愈,一改蛮荒贫穷的面貌;韩愈也因为在阳山的基层工作经历,在思想上走向了成熟。

这一年,韩愈撰写了以《原道》为首的五篇散文,这是他道统思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标志着他儒家思想的真正形成,由此确定了韩愈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儒地位。

公元806年,韩愈回到长安,担任国子博士。

此后八年间,韩愈的官职有升有降,但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日渐巩固。

公元815年,四十八岁的韩愈终于进入上层统治集团,晋升为中央最高权力机关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官居正五品上。

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已经成为过去式。

这一年,他终于能够在京城长安买下一处大宅子。

他写下一首诗送给儿子,他的前半生好像都在前四句诗里。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韩愈《示儿》节选

接下来,他用更多的字句介绍他的屋舍,搬出他的门客,字里行间难掩愉悦。

那颗被埋在泥沙下的金子,终于闪耀出了它原有的光芒。

这一刻,它值得被人看见。

退之不退

公元816年,为了打击朝廷平定藩镇的决心,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竟派刺客在长安刺杀主战派的领袖人物,宰相武元衡当街毙命,裴度被刺伤。

身为文官的韩愈挺身而出,写了一篇《论淮西事宜状》的奏折呈给皇帝。

《论淮西事宜状》坚定了皇帝出兵的决心,显露军事家风范的韩愈被任命为行军司马,随宰相裴度去讨伐淮西。

就这样,从未带兵打过仗的韩愈跨上战马,十二月,韩愈回到长安,升职为刑部侍郎。

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迎佛骨”事件,他或许会更早走上仕途巅峰。

公元819年,唐宪宗李纯的削藩计划已经进行到了尾声:

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四川和淮西等地,重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一统。

唐宪宗此时开始沉迷佛道。

淮西刚刚平定,他就下诏征求方士,炼丹制药,寻求长生。

同时,他又向佛教表示自己的虔诚,认为这样可以延长寿命。

这年正月,唐宪宗派人到长安西北的凤翔府(今陕西宝鸡)法门寺中迎接佛骨。

每次迎佛骨,不仅靡费钱财,而且整个社会都会出现一种癫狂的现象。

这些疯狂的信奉行为让韩愈不解,甚至愤怒。

一群人的狂欢里,只有他皱着眉头。

很快,皇帝迎完佛骨,就迎来了韩愈的谏书——《谏迎佛骨表》。

这样一篇直言不讳的谏言,唐宪宗读后暴怒,当即便要对韩愈施以极刑。

公元819年正月,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长安最热闹的节庆里,韩愈再一次被赶出了长安。

三月底,韩愈到了潮州,这是他第三次踏上岭南的土地。

潮州的学堂荒废已久,为了让更多学子接受教育,韩愈几乎捐出了自己全部的俸禄来办学。

在他的启蒙下,潮州渐渐脱离了蛮荒的桎梏。

韩愈在潮州的日子不足一年,潮州却用它的山水回应了韩愈一千二百多年。

这里的山水记住了他,从此有了新的名字。

韩愈被贬潮州的第二年,唐宪宗为宦官所害。

迎佛骨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他在寻求长生的期望中闭上了双眼,终年四十三岁。

不久,新皇唐穆宗即位,韩愈重新回到长安。

第二年,镇州兵变。

镇州兵马使王廷凑杀害朝廷派去的节度使,要求长安政府承认他新任镇州节度使的身份,随后又围住了河北深州,把心怀大唐的重要将领、深冀节度使牛元翼困在了城中。

韩愈接到诏令时,已经在去往镇州的路上。

无论在军营外有过多少忐忑,见到王廷凑后,韩愈的气势还是很足。

谈判结束后,王廷凑设宴招待韩愈,并下令围困深州的军队撤回镇州。

就这样,韩愈凭一己之力,说服了王廷凑撤军,解救了牛元翼,并且保全了自己,全身而退。

韩愈能全身而退,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想让一介书生说服藩镇彻底归降朝廷,在唐朝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

公元824年的冬天,韩愈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

因为病弱没有精力,韩愈拒绝了大部分探望的友人,只有张籍被允许进入他的病室。

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一天,韩愈的精神比平日好一些。

他与张籍笑谈了几句,并且委托他记录自己的遗言:

在他死后不许用当时盛行的佛、道仪式来祭奠他,而是要按照儒家礼法安葬。

这是他最后一次向世人宣告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