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早逝的诗鬼李贺:身世太惊人,连韩愈都不敢帮他
发布时间:2025-07-31 02:46 浏览量:1
南宋计有功编的《唐诗纪事》里,藏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记载:“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七岁能诗,韩吏部见而奇之。然终不第,元和中卒,年二十七。其母郑氏,讳不详,或曰与皇室有隙。”
这话看着平常,可翻到后面附的《昌谷集》跋语,有段更蹊跷的话:“长吉遗稿中有《金铜仙人辞汉歌》,手稿末行有‘皇考讳晋’四字,墨色异于他处,似后添。” 意思是李贺的诗稿里,有篇《金铜仙人辞汉歌》,最后一行写着 “父亲名叫李晋”,墨水颜色和别处不一样,像是后来加上去的。
这事儿在清朝编的《河南府志》里更邪乎,说李贺老家昌谷(现在的河南宜阳)有座 “李家老宅”,院里有棵老槐树,树干上刻着首诗,“王孙骨未寒,宫墙草先绿”,传是李贺临死前刻的。当地老辈人说,这诗里的 “王孙”,指的就是李贺自己 —— 他根本不是一般的宗室子弟,而是被废的太子之后。
要说清这事儿,得从李贺七岁那年说起。
那会儿李贺还是个扎羊角辫的娃娃,整天在昌谷的山坡上追蝴蝶,偶尔拿起树枝在地上画些歪歪扭扭的字。有天家里来了个大胡子老头,穿着绯色官袍,说话声音像洪钟 —— 后来才知道是吏部侍郎韩愈。
韩愈是来看李贺他爹李晋的,可李晋躲在后院不肯见,只让郑氏把李贺叫出来。韩愈摸着李贺的头问:“听说你会写诗?” 李贺没说话,捡起块炭笔在墙上写了首《高轩过》,里面有句 “笔补造化天无功”,把韩愈惊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这孩子是块料子!” 韩愈拉着李晋的手(不知啥时候李晋出来了),“明年就让他参加童子科,将来定能光耀门楣!” 李晋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脸白得像张纸:“不敢劳烦韩公,小儿顽劣,不堪造就。”
这事过后没几年,李晋就死了。临死前他拉着李贺的手,断断续续说:“咱家…… 是宗室,可千万别去考进士……” 话没说完就咽了气,手里还攥着半块玉佩,上面刻着个 “明” 字。
李贺那时候不懂,只当爹是怕自己考不上。直到十五岁那年,他去洛阳参加乡试,主考官看了他的诗,拍着桌子说:“这水平,进士科稳了!” 可临到报名时,吏部的官员却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你爹叫李晋,‘晋’和‘进’同音,你考进士就是犯讳,不合规矩。”
这理由荒唐得让人笑掉大牙 —— 唐朝避讳没这么严,李白爹叫李客,不照样考科举?李贺气得当街砸了砚台,回家跟他妈郑氏哭诉。郑氏这才抹着眼泪说出实话:“你爹不是普通宗室,是废太子李瑛的后人。”
李瑛是唐玄宗的长子,当年被武惠妃陷害,说他谋反,结果被赐死。李晋是李瑛的小儿子,当年才三岁,被太监偷偷抱出皇宫,寄养在昌谷的农户家,后来改姓 “李”,其实本名叫 “李明”—— 那块刻着 “明” 字的玉佩,就是他的身份证明。
“你爷爷死得冤,朝廷里还有人盯着咱们家。” 郑氏把那半块玉佩交给李贺,“考进士要查三代,一旦暴露身份,咱家就全完了!”
李贺这才明白,爹临终前的话是啥意思。可他咽不下这口气,拿着诗稿跑到长安,想找韩愈帮忙。韩愈倒是挺仗义,带着他去见宰相裴度,可裴度一听李贺是李瑛的后人,脸立马就沉了:“韩公,此乃皇家秘事,咱们外人管不得。”
从那以后,李贺就像变了个人。他不再琢磨考科举,整天骑着头瘦马,背着个破锦囊,在昌谷的山水间转悠,看见啥都往锦囊里写。写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写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字里行间全是股说不出的憋屈。
有回他在洛阳城里遇见个老太监,太监盯着他看了半天,突然跪下磕头:“小殿下,老奴可算找到您了!” 李贺吓得差点摔下马,那太监从怀里掏出另一半玉佩,正好和李贺的拼在一起,上面是个完整的 “明” 字。
老太监说,当年就是他把李晋抱出皇宫的,现在宫里还有人记得废太子的冤屈,想帮李贺恢复身份。可李贺摇摇头:“恢复身份又能怎样?爷爷的冤屈能平反吗?我只想写诗。”
这事传到宫里,唐宪宗听说了,心里挺不是滋味。他爹唐德宗是李瑛的侄子,按辈分李贺还是他的堂侄。宪宗想给李贺个官做,又怕朝臣说闲话,最后只给了个从九品的奉礼郎 —— 管祭祀时摆放祭品的小官。
李贺在长安做了三年奉礼郎,天天看着皇宫的高墙,心里五味杂陈。有天他值班,看见金铜仙人像被从宫里移走(汉武帝造的,后来放在唐宫),突然想起爷爷李瑛当年就是在这宫里被赐死的,当场就哭了,写下那首《金铜仙人辞汉歌》,末了忍不住添了句 “皇考讳晋”—— 他还是想告诉世人,自己的爹本来叫李明。
二十七岁那年,李贺病得下不了床。弥留之际,他让家人把自己的诗稿都烧了,郑氏舍不得,偷偷藏了不少。李贺拉着妈的手说:“别让人知道我的身世,就让我当个普通诗人吧。” 说完就咽了气,眼睛还望着长安的方向。
后来李商隐写《李贺小传》,说李贺临死前看见个穿红衣的仙人,说 “上帝成白玉楼,召君为记”,这其实是怕犯忌讳,故意编的瞎话。真正的原因,《河南府志》里写着呢:“长吉之死,实因忧愤成疾,皇室忌讳其身世,故其诗多隐晦。”
现在去宜阳的李贺故里,还能看见那棵老槐树,树干上的诗早就看不清了,可当地还流传着个说法:每年清明节,要是对着老槐树读李贺的诗,能听见树里有人叹气,那是李贺在抱怨自己的身世。
元朝人修《唐才子传》,在李贺那条里加了句:“其诗奇诡,盖有由也。” 意思是说他的诗那么奇特,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那段不能说的身世。
有人说,如果李贺不是废太子的后人,能顺顺利利考上进士,说不定就写不出那些千古名句了。可谁又知道,他宁愿当个普通诗人,也不想背负这沉重的身世呢?
《河南府志》的编纂官在记载后面加了句:“有才无命,古今同慨。长吉之诗,字字皆血泪,非独才情也。” 意思是说,有才华却没好命运,古往今来都让人叹息。李贺的诗,每个字都是血泪,不光是因为有才情啊。
现在读李贺的诗,总觉得那字里行间藏着些没说出口的话。或许就像老槐树的叹息,藏着一个唐朝诗人最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