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落榜生不服气,写了一首牢骚诗,结果成为千古绝唱!
发布时间:2025-09-02 02:34 浏览量:5
雨夜,汴京城外的一处青楼里,烛光摇曳。
一个身着破旧长衫的中年文士正伏案疾书,周围围满了花枝招展的歌女。她们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位传说中的"词仙"再次挥毫泼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当柳永写下这开篇几句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没人想到,这个被皇帝"打入冷宫"的落魄书生,竟能在如此境地下,写出如此凄美绝伦的词句。
更没人想到,这首后来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雨霖铃》,竟是他在人生最低谷时的绝望之作。
而这一切的起因,仅仅是因为多年前,年少轻狂的他写下的一首"怨词",彻底惹恼了当朝天子。
01
时间回到二十多年前的那个春日。
1034年,汴京城春意盎然。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即将到来的春闱大考,无数读书人摩拳擦掌,准备在这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中一鸣惊人。
在这些考生中,有一个来自福建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柳三变。
是的,那时他还叫柳三变,柳永这个名字,是他后来改的。至于为什么要改名,这里面藏着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柳三变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是工部侍郎,父亲柳宜也官至工部员外郎。按说,这样的家庭背景,考个进士应该不在话下。
但柳三变偏偏是个"另类"。
别的考生进京后,要么埋头苦读,要么拜访权贵。他倒好,直接成了汴京城各大青楼瓦舍的常客。
"这小子又来了!"每当柳三变推门而入时,青楼里的姑娘们都会兴奋地围上来。不是因为他长得多帅,也不是因为他有钱——实际上他经常囊中羞涩。
她们兴奋,是因为这个年轻人每次来,都会给她们带来最美的诗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每当柳三变吟出这样的句子时,那些风尘女子眼中都会闪烁着泪花。她们虽然身处烟花之地,但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全都被这个温和的书生用最美的文字表达了出来。
然而,好景不长。
春闱放榜那日,榜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中,却没有"柳三变"三个字。
要知道,他从小就被誉为"神童",家族对他的期望极高,他自己也从未想过会在进士考试中落榜。这种打击,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愤怒、不甘、委屈、绝望...各种情绪如潮水般涌来。在这种心境下,柳三变提笔写下了一首词:
《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一出,立刻在汴京城传唱开来。
特别是最后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更是被无数人反复吟诵。
在当时的文人眼中,这简直就是绝世佳作——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又有对自由的渴望,文采飞扬,意境深远。
然而,当这首词传到宋仁宗耳中时,这位向来以仁厚著称的皇帝,脸色却沉了下来。
02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仁宗反复咀嚼着这句话,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
在皇帝看来,这分明是在说功名利禄不过是"浮名",还不如在青楼里喝酒听曲来得快活。
这话要是普通百姓说说也就算了,但柳三变是什么人?出身官宦世家,满腹经纶,本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现在却公然表示宁愿沉溺声色,也不愿为国效力?
更让宋仁宗不能容忍的是,据他了解,这个柳三变平日里确实经常流连于烟花之地,现在又写出这样的词来,简直是有辱斯文!
"既然他如此热爱风花雪月,那就成全他好了。"宋仁宗心中暗想。
时间很快来到了下一次科举。
有大臣向宋仁宗推荐柳三变,说此人才华横溢,若能录用,必成国家栋梁。
宋仁宗听到"柳三变"这个名字,立刻想起了那首《鹤冲天》,脸上露出了一丝玩味的笑容:
"这个人不是说要'浅斟低唱'吗?既然如此,不如就让他去填词吧,何必来做官?"
就这样,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彻底改变了柳三变的命运。
从那以后,无论柳三变如何努力,无论他的文章写得多么出色,都再也没有人敢向皇帝推荐他。大家心里都明白:皇帝已经给这个人定性了——他就是个专门给歌女们写词的"词人",不是做官的料。
知道真相的柳三变,内心五味杂陈。
愤怒?当然有。一句气话,就断送了自己的仕途前程,这换作任何人都难以接受。
后悔?也有。如果当初没有写那首《鹤冲天》,或许现在已经是朝廷命官了。
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说不出的释然。
既然皇帝都亲口说了让他去填词,那他索性就"奉旨填词"好了!
03
从此以后,柳三变彻底放飞了自我。
他不再为科举奔波,不再为功名苦恼,而是真正沉浸在了诗词的世界里。白天,他游走于汴京的大街小巷,观察市井百态;夜晚,他流连于各大青楼酒肆,与那些风尘女子谈笑风生。
"我现在可是'奉旨填词'呢!"每当有人对他的行为指指点点时,柳三变总是这样笑着回应。
说是玩笑话,但柳三变心中却有着更深的思考。
既然做不了治国平天下的大官,为什么不能做一个专门为普通人写词的文人呢?那些青楼女子,那些市井小民,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人用美丽的文字来表达他们的心声。
在这种心境下,柳三变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他开始尝试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的场景,来创作词作。《定风波》、《八声甘州》、《望海潮》...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从他笔下流出,很快就在民间广泛传唱。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句话形容的,正是当时柳三变词作的影响力。
然而,就在柳三变沉醉在创作的快乐中时,命运再一次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那一年,他的父亲柳宜去世了。
临终前,这位工部员外郎拉着儿子的手,眼中满含着泪水:"三变啊,为父没能看到你金榜题名的那一天,真是..."
"爹,孩儿一定会考中进士的,一定会!"柳三变握着父亲的手,声音哽咽。
父亲的去世,让柳三变内心深处的那团火重新燃烧了起来。他想起了年少时的理想,想起了家族的期望,想起了那个曾经意气风发要为国效力的自己。
这一刻,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重新参加科举!
但是,柳三变这个名字已经被宋仁宗"拉黑"了,用原名参加科举无异于自投罗网。
思来想去,他决定改名——柳永。
永远的永,寓意着对理想的永恒追求,也寓意着对父亲的永恒思念。
04
1045年,宋仁宗特开恩科。
这次开恩科,主要是为了那些屡试不第的考生们提供一个机会。毕竟,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能中榜,皇帝也不忍心让这些寒窗苦读的士子彻底绝望。
得知这个消息后,42岁的柳永激动得彻夜难眠。
四十二岁!这个年纪对于一个还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来说,已经不算年轻了。但柳永心中的那团火,依然在熊熊燃烧。
他用最快的速度赶回汴京,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备考中。
这一次,他比任何时候都要认真。白天埋头苦读,晚上也不再去青楼了,而是挑灯夜战,温习经史子集。
那些曾经熟悉的歌女们都很奇怪:"柳郎君怎么不来了?是不是生病了?"
考试那天,柳永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贡院。
当看到试卷的那一刻,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题目他都会!
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最后一个字时,柳永感觉自己浑身轻松,仿佛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
放榜那天,整个汴京城都沸腾了。
无数考生和家属围在榜单前,焦急地寻找着自己或亲人的名字。
柳永也在人群中,他的心跳得飞快,双手微微颤抖。
"柳永!有柳永!"
当听到有人喊出这个名字时,柳永只觉得天旋地转,差点站不住脚。
他中了!终于中了!
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挫折和等待后,42岁的柳永终于实现了年少时的梦想——成为一名进士!
那一刻,他想起了已经去世多年的父亲,泪水模糊了双眼。
05
中了进士的柳永,很快就被分配到了余杭担任县令。
从汴京到余杭,从青楼常客到一县之长,这样的身份转换,连柳永自己都觉得有些不真实。
但很快,他就适应了这种新生活。
多年的社会阅历,让他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那些年在青楼里的所见所闻,那些与底层百姓的接触,都成为了他治理地方的宝贵经验。
在余杭任上,柳永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他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而是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
有一次,当地发生旱灾,柳永亲自带着衙役挨家挨户查看灾情,并及时上报朝廷请求赈济。
"柳大人真是我们的好官啊!"老百姓们纷纷称赞。
然而,好景不长。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曾经的"不良记录",可能是因为朝中无人为他说话——柳永的仕途并不顺利。
几次调动,几次起落,他始终没能得到应有的重用。
面对这样的现实,柳永心中虽有不甘,但也逐渐释然了。
毕竟,他已经实现了父亲的心愿,已经证明了自己不仅能写词,也能做官。
晚年的柳永,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偶尔还会写写词,但更多的时候,他在回忆着自己传奇的一生。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才子,到"奉旨填词"的青楼浪子,再到金榜题名的进士县令——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恐怕连小说都不敢这样写。
1053年,柳永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去世,享年约50岁。
临终前,他轻声吟诵着自己年轻时写的那首《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首在他人生最低谷时写下的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离别诗之一。而他本人,也因为这些传世佳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尾声
多年后,当人们回望柳永的一生时,都会感慨命运的奇妙。
如果当年他没有写那首《鹤冲天》,如果宋仁宗没有说那句"让他去填词吧",如果他一开始就顺利考中进士...
历史上还会有那个"奉旨填词"的柳永吗?还会有那些传唱千古的绝美词章吗?
也许不会。
正是因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正是因为在青楼瓦舍中体验了不一样的人生,柳永才能写出那些直击人心的作品。
他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的失败和挫折,恰恰是通向另一种成功的必经之路。
而那句"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至今仍然是对一个文人最高的赞誉。
宋仁宗当年无心说出的那句"让他去填词吧",竟然真的成全了一代词宗。这或许就是历史最有趣的地方——你永远不知道,一句话会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整个文学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