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娶了谭延闿之女,生有四子两女,他的后人现在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2025-08-30 10:19 浏览量:6
陈诚这个名字,你也许只是听说过一两次,不是那种一提就满座点头的人物。但再往上一辈,谭延闿,说起来可热闹——这个湖湘人,家门文章气太盛,“三公子”的名头,沾着点传奇色儿。你要是查查他的家史,说来也有点像小说,不信咱慢慢聊。
最初那桩事儿,就是他的出身。家里人说起来,总是绕不开这位母亲李氏。她,本是谭家的一个丫鬟,按老规矩伺候着——可世事啊,有时就会落差得让人唏嘘。后来她跟谭钟麟成了一家人,是妾不是正房。但李氏生下谭延闿的那一晚,却像摸上了皇榜。话说这天,谭钟麟正在浙江做巡抚,京里大人物呢。李氏在屋子里疼得死去活来,谭老爷竟然一觉睡得安稳,梦里还遇见一位大官——何凌汉。梦里那位老先生正襟危坐,好像要认亲似的,说以后家里有他的份。
这一醒,贴身的婆子就来报喜,说李氏生了个男孩。谭钟麟高兴得跟捡了状元似的,直把那梦当成天命,干脆给小儿子取了字“祖安”,和何凌汉一模一样。讲起来也怪,谭延闿后来一肚子灵气,开口闭口就有分寸,家里的书画、门外的官场,转悠得比谁都顺当。
不过,日子其实并不全是光鲜。母亲出身低,地位尴尬,小谭儿心里什么都比别人咯得慌。他见过李氏在厅堂下头低眉顺眼,也见过亲戚们轻轻挤兑。他心底一直拧着一股劲:自己长大绝不让谁再受那番委屈。所以后来,谭延闿有了本事,娶了嫩妻,一辈子就坚决不纳妾。错,宁肯日子紧巴点,也不要自家的女人落得孤苦。
他跟妻子情分很深,一起养了三娃: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那个女儿谭祥,将来带到了陈诚家,这又是另一桩故事了。
翻到陈诚这边,转头就是民国的大潮,谁能不认命。他生于1898年,祖上也算浙南书香,从小就被盼着能出人头地。父亲陈应麟是秀才,家里规矩多,书桌前的训话没少挨。说实话,陈诚小时候也就是一个普通孩子,顶多算生得规矩、脑瓜子硬,不讨巧。
所以等他成年,踢进军营、混入政坛,早不是那种能和风细雨过日子的性子。他跟谭祥成亲,把岳父那股子清高劲儿带了点进自家门。夫妻俩说不上是什么虐恋,反倒一路算和谐。家里生了六个孩子——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没事团一桌饭,就是一大家子人,有说有笑,偶尔拌个嘴。这种日子,和那些大人物勾心斗角还真不一样。
孩子们没辜负这一家子的书卷气,个个能读会算,考进名校不算稀奇。老大陈履安,有人说是“台湾四公子”,搞了个MIT的学位,什么数学、电机,轻轻松松读到博士。过后又跑去纽约大学,书读得越来越深。偏偏陈家的子女们都像开了挂似的,第三代里边,陈履安的女儿郑丰也不得了,在美国名校一路读上去,又变成了武侠小说名家。有人说她是“女金庸”,但你想啊,这家里本来就盛产才子才女,出个会写小说的也不奇。
其他孩子也不差。陈诚的二、三、四子,陈履庆、陈履碚、陈履洁,哪个不是博士出身?纽约、伯克利这些地儿,他们好像都去过。至于两个女儿陈幸、陈平,也都争气,拿全奖进哥伦比亚读书。传到再下一辈,陈家的亲戚圈连哈佛都排得密密麻麻。有人说,外婆的哥哥娶了陈家的姑娘,两口子现在哈佛教书呢。
这还没完。孙子陈宇廷,也不是省油的灯。普林斯顿、哈佛,电脑、商学,他一样没落下。后来还娶了央金拉姆,这位藏族女禅师又是音乐家、又会写书。1996年,她和姐夫扎西一道,弄出了奇正藏药这样的大公司,未必谁都可以复制这一遭。
说实话,陈家的“后浪”真是潮水一样一拨接一拨。家族里个个规矩,没听说出过大逆不道的儿女。外人常感叹,到底是怎么管出来的?
这里边门道多。陈诚虽然在外头风风火火,回到家里都板着脸。他有个死毛病——不请保姆、不雇佣帮手,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陈祥一人包了。她常常忙得焦头烂额,嘴里发发牢骚,累到躺下还想着明天又是新一轮。孩子的脾气好不容易养正了,但也有年纪小的淘气没轻没重,被爸妈拾掇一顿才老实下来。
其实陈诚对孩子“挑得严”,这点谁都清楚。他不许家里有大少爷架子,什么都得自己来,不许伸手找别人帮忙。小鞋自己擦,小饭自己热,你是哪家贵族不管,先学会做自己。这样下来,到门外谁都不敢嘚瑟,都争着往上爬,没一个“二世祖”。
但光靠规矩不是全。说到静下来,你会发现,陈家每一代子女都有几分自觉:不是光怕老爹,更不是仗着祖上的名头。也许是那种湖湘家风在作祟吧——骨头里刻着戒骄戒躁,只求自己能对得起手里的日子。
咱说回头,一家子三代人的浮沉,真不是几句就能道清楚。谁小时候不沾点委屈,谁家长辈不是背着几段心思?谭延闿的母亲,从丫鬟到妾室,她心里咀嚼过多少孤独,陈诚的妻子独撑家业,夜里也许跟自己闷气几回。那些岁月,看着光鲜,实际上也有烦恼没处说。
至于后人,一个个飞出海洋,写小说、做教授、弄公司,每一步都打着家族的影子。有的是一把倔劲,有的是一份自持,到底谁知道他们心里怎想?
我有时候琢磨,陈家人走到今天,靠的是教养还是一份“被委屈过”的懂事?还是早年那句“小事自己做,大事再说”?谁也说不完,也许正如家中那口旧饭锅,从头到尾,都在给他们炖着点人情味和不服命的心思。
故事就这样停在这里。不求交代,不问结局。到底一门几代,到底怎样的教养,才养出一屋子的规矩和才气?还是哪一代,哪一夜梦醒,才真的落在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