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8000到上亿!上海交大才子的“叛逃”背后,是中国科技的隐忧
发布时间:2025-08-27 10:48 浏览量:2
月薪八千和十四亿,差距像一条裂缝,把键盘劈成两半。
庞若明跳过去,被骂“叛徒”,可骂声里藏着同一句话:换你,跳不跳?
1998年,他在上海交大的宿舍吃泡面,实习工资1600,房租还得靠同学匀。
后来谷歌十五年,苹果三年,直到扎克伯格把2亿美金拍在桌上。
国内大厂当年给的年包十万,他没嫌少,只是清楚:那点钱买不到他想要的实验室,也买不到不被会议塞满的白天。
有人算过,十四亿等于库克年薪的七倍,等于中科院AR所179名核心研究员十年的总包。
数字很刺眼,更刺眼的是Meta新实验室里59%的工牌写着汉语拼音。
中关村里的猎头公司干脆挂出“Meta直招”灯箱,像深夜烧烤摊一样亮。
许晨阳走前留下三句话:论文数量压质量,山头卡住年轻人,浮躁逼人造假。
三句话没一句骂谁,却像三根刺,扎在每一张工位上。
人才不是被挖走的,是被耗走的——耗在填表、陪酒、抢经费,耗到三十岁还在担心非升即走。
有人说,给够钱就留得住。
可钱只是门票,真正让人坐下的是能专心做研究的椅子。
那把椅子在国内常常缺一条腿:时间、资源、还是信任?说不清,反正坐不稳。
庞若明的故事不是孤例,只是一面镜子。
镜子里还有更多人没跳,他们在等一条缝补裂缝的胶带。
胶带可能是一次不看出身的评审,一间不用打卡的实验室,或者一句“你先试,失败算我的”。
骂一句叛徒很容易,补裂缝却麻烦得多。
可麻烦的事才值得做——毕竟,真正的超级智能不在硅谷的芯片里,在每一颗被尊重的中国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