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张邈:成年人的友谊说散就散,一生一起走,且惜杯中酒

发布时间:2025-08-30 21:11  浏览量:2

都说友谊如陈年美酒,日久弥香,越喝越有。

但这世上也多的是盏翻瓶倒、人去酒空,甚至是反目成仇、大打出手。

曹操与张邈就曾是把酒言欢之人,却也终没逃过那既俗且悲的结局。

那么,原本亲厚的二人究竟因为何事,最终走向决裂了呢?

张邈(miǎo),字孟卓,汉末名士,“八厨”之一,曾是曹操的至交好友。

董卓专权时期,张邈出任陈留太守,与袁绍、曹操等各路人马组建了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

△张邈

汴水之战,董卓西迁长安,曹操率军追击,其他关东诸将皆冷眼旁观,唯有张邈派部将卫兹领兵支援曹操。

战后,曹操虽败犹荣,名声鹊起,同时二人的关系也越发亲厚。

亲厚到何种程度,曹操出征陶谦之前,告诉家里「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可谓是通家托孤之友,亲兄弟也不过如此了。

等到曹操凯旋而归,张邈迎接曹操,二人「垂泣相对」,我相信此时的二人确实有着真挚的友谊。

然而后来,张邈却引吕布入侵兖州,抄了曹操的大本营,害得曹操差点丢失基业,仇人也不过如此了。

那么,二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昔日挚友变为今时仇寇?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

当初,曹操不满董卓暴政,弃了典军校尉的职司,改换姓名潜逃出洛阳。

之后,他在东边的陈留郡散财合众,起兵讨董,后加入关东联军。

而当时陈留的地方最高长官正是张邈,所以曹操至少在名义上是归属张邈统辖的。

但随着曹操不断在中原崛起,张邈与曹操的地位差距越拉越大,看着昔日下属逐渐超越自己,心里多少都会有些不是滋味儿。

曹操由于是阉宦之后,加上行事严苛,所以本身并不受士族群体待见。

这其中免不了有很多名士大儒对曹操不假辞色,甚至是轻慢欺侮。

忍无可忍的曹操对这些人自然举起了屠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陈留的名士边让。

很多人对边让没什么印象,他这个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国家级才子,受着一路赞誉提拔,一度出任九江太守,天下大乱后弃官回家。

这样一位声名赫赫的当地名士,被曹操轻易地处死,并且还夷灭其族,其他士族之人怎能不生出危机感。

类似的还有曾经做过沛相的袁忠和沛国名士桓邵,也因为得罪过曹操,被曹操追杀至死。

显然,兖州的士族群体在兔死狐悲之下,开始质疑并且仇视曹操。

曹操当时不但对士族不客气,对百姓也不客气,在攻打徐州的过程中,多次屠城祸民,史书上的原话诸如「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所过多所残戮」等等。

所以说,当时曹操的风评可以说是差到了极点,上到士族,下到百姓都得罪了个遍。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张邈的立场多少也会动摇,毕竟于私自己也是士族一份子,于公曹操这厮不似明主啊!

张邈背叛曹操还有个重要诱因,就是袁绍。

原本这三人都是好友,最先闹翻的是张邈和袁绍。

起因是袁绍做了联军盟主后,日益骄狂傲慢,张邈看不下去,便多次出言抨击袁绍。

袁绍是个爱面子的,还特别小心眼,所以在张邈追随曹操之后,便多次让曹操杀掉张邈,真可谓是塑料般的友谊。

这事想想就恐怖,只因言语冲突就动辄杀人,这方面袁绍和曹操可谓是一丘之貉。

不过,曹操对袁绍坚称张邈是我们的至友,我们不应该杀他。

张邈得知曹操的态度原本大为感动,但随着曹操的专权暴行不断出现,张邈开始变得不自信了:

以前相信孟德,是因为这个朋友能交流、是同道。

可如今的孟德,动辄杀人灭族,屠戮百姓,这种人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

再也不能说服自己相信孟德了。

此后,张邈成天焦虑会为曹操所害,正好这时陈宫、许汜、王楷等人也看不惯曹操,便找张邈密谋迎接吕布入州的计划。

饱受内心煎熬的张邈被说动了,想要把性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任由曹操、袁绍之流拿捏。

不过,张邈的水平确实不如曹袁之流,引吕布入州后,他居然还派人跟荀彧要粮草,说吕布是来帮曹操打仗的,结果被荀彧当场识破,立即安排防备叛乱。

综上,张邈与曹操决裂主要是出于心态失衡、曹操暴行、袁绍威胁这三点原因。

如果需要分个对错,那么张邈背叛好友在先,肯定是他的过错为多。

但这也恰恰说明,单纯的友谊在面对复杂的人性时,是多么的脆弱无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生的本质就是逐利的过程,虽然俗套但也无奈。

哪怕是曹操这样的君主,也无法靠权势硬将友谊放到利益的前面,就更别说成天担惊受怕的张邈了。

也许,难得一生一起走,才是成年人友谊的常态吧。

大家可有许久没联系过的昔日好友,不妨在评论区唠唠。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感谢您的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