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金榜山陈黯隐居石室,南宋朱熹来此寻访陈黯遗迹,还题诗一首

发布时间:2025-08-29 15:50  浏览量:2

厦门金榜山陈黯隐居石室:千年文脉的隐秘印记。

一、陈黯生平:才子隐逸的悲欢人生

陈黯(约805—876年),字希孺,号昌晦,晚唐厦门(时称嘉禾里)的文化先驱。

他少年早慧,十岁能诗,十三岁以诗作谒见泉州最高长官清源牧。

面对官员对其面上痘瘢的调侃,他即兴赋诗“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加。天嫌未端正,满面与妆花”,机敏应对令其声名大噪。

然而科举之路却成其终身之憾。

十八次应试不第,年逾四十方离乡赴京,游历中原后终倦于功名,自号“场老”(考场老人)。

晚年归隐厦门,于金榜山结庐而居,读书垂钓,直至逝世。

金榜山因此得名“场老山”,成为厦门文脉的象征。

二、石室探秘:自然与人文的共生

陈黯隐居石室位于金榜山北腰“玉笏石”下方,为天然巨石横覆形成的岩洞:

结构特色:

洞口朝西北,面宽6.5米、进深11米、顶高4.5米,总面积71.5平方米。

巨岩长约20米,高10米,形如天然书斋。

人文印记:

洞口镌刻朱熹手书“钓隐”二字,暗合陈黯垂钓金榜山海的晚年生活。

洞前立有1995年修缮时增设的陈黯石雕坐像,静默诉说着千年风霜。

环境意象:

唐代此处临海,陈黯常于山下“钓鱼矶”垂钓,“金榜钓矶”由此成为厦门小八景之一。

今虽沧海桑田成闹市,但石室仍藏身公园绿荫,闹中取静。

三、文脉传承:从朱熹到当代的文化地标

石室的价值远超建筑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记忆:

1、朱熹凭吊:

南宋绍兴年间,理学大家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专程探访,留下名句:“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

诗中“昨日”与“春风”的对照,道尽历史沧桑与文脉不息。

2、保护历程:

1982年列为厦门首批市级文保单位,划定保护范围(石室外延30米)。

1995年政府加固维修,增设雕像与“钓隐”石刻,强化历史可读性。

3、当代新生:

金榜山公园现为市中心的文化绿洲,2019年依托陈黯讲学传统建成金榜书院,近5000平方米空间融合阅读、讲堂、文化展览,重现“谈笑有鸿儒”的雅集盛况。

四、历史坐标:厦门文教的发祥之地

陈黯的隐居浓缩了厦门早期开发的缩影:

他是唐代迁居厦门的“南陈北薛”家族代表,将中原文化引入海岛,推动农耕与文教发展。

石室作为厦门现存最古老的文人遗迹,印证了岛屿从边陲渔村到文化之城的蜕变。

朱熹诗中的“斯文不泯”,恰是对这座海岛文脉韧性的最佳注解。

结语

陈黯隐居石室,是自然造化与人文精神的千年对话。

从唐代落第才子的垂钓书声,到朱熹的寻幽题咏,再到如今金榜书院的琅琅诵读,这座巨石洞穴始终是厦门文化基因的“活化石”。

它提醒着人们:真正的金榜题名,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文明之火的代代相传。

交通贴士:

位于思明区梧村金榜公园内,近厦门火车站,可乘公交至“金榜公园站”。

漫步山间,既可访古探幽,亦可在书院静享阅读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