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寻幽探秘,题写一首传世之作,短短八句话,令人感触不尽

发布时间:2025-07-25 15:01  浏览量:1

大自然千奇百怪,经常吸引着文人墨客前往探寻。峡谷深处飞瀑如练,悬垂峭壁,坠地之后溅起千堆雪。山林之中松涛阵阵,鸟鸣啾啾,耳畔边仿佛不停地敲击着玉磬。

南宋一位诗人曾经在郊野中漫步,不知不觉间,他竟然来到了一座古刹。周围花香四溢、流水潺潺,才子忽然忘记了疲倦和烦忧。下面一起读诗,体验诗人的郊游感怀:

昭德源

南宋 · 朱熹

景幽人迹少,惟有此源长。

水接天池绿,花分绣谷香。

僧闲多老大,寺古半荒凉。

却怪寻山客,何由到上方。

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构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并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探寻宇宙真理。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还精心订立学规,强调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影响延续至今。

首联的“景幽”二字,描写了郊野僻静的氛围。诗人顺着溪流往山林深处走去,凉风穿过林叶的声息显得格外清透,脚下的草叶沾着晨露,却难见被人踩踏的痕迹。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浅水清澈,可见卵石,诗人却不知其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一个“”字,耐人寻味。朱熹半生都在书斋与朝堂间辗转,见惯了临安城里的车水马龙,也听过书院里学子的喧腾,此刻突然跌入一片人迹罕至的幽静,倒像是被抽去了尘世的各种声音,只剩天地与自己相对。

接下来,诗人便饶有兴致地讲述郊野中的景物。顺着溪流继续前进,地势渐阔,水天相接,眼前的一片绿色令人欣喜;诗人再转头看,只见侧方山谷里繁花盛开,姹紫嫣红,扑鼻的香气正从锦绣堆里漫溢出来。

正所谓一草一木皆有理,“天池绿、绣谷香” 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体察。一个“”字,描写出水天相映的阔大;一个“”字,则刻画了花香弥漫的幽微,令人陶醉不已。

颈联转写古刹和僧人,营造出一派荒凉和沧桑之感。转过一道山梁,诗人便发现一座破旧的寺院,檐角的铜铃早已锈出铜绿。几位须发皆白的僧人正坐在门槛上,闲适地晒着太阳。他们看见有人靠近,也只是慢悠悠地抬眼。

诗人没有描述寺墙多处塌角,也不提荒草从砖缝里钻出来,只是以“半荒凉”三字,就描绘出一座古老寺院的荒寂画面,读者也应该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怅惘和疑惑。

南宋时期,连年战乱,中原之民十不存三四,劳动力的锐减导致土地荒芜。寺院作为依赖田产和香火的场所,也陷入难以维系的局面。不过这些僧人似乎心静如水,并不在意生活的艰辛。

最后两句以反问作结,余味深长。一个“”字,暗含对“寻山客”的审视。在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为何仍有寻访者来到破旧寺院?这一问也是作者的反思,自己不正是这样的寻山客吗?

诗人本来为了躲避俗务进山,又因风景驻足,但是说到底还是想在尘世里,找一处能够暂时安放灵魂的地方,更希望为乱世寻找一条出路。

全诗宛如一幅微缩画卷,将自然之美、寺院之衰、民生之艰、哲思之深,全都熔于一炉。朱熹寻幽探秘,题写一首传世之作,短短八句话,令人感触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