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岳飞还冤他若不死,大清可能入不了关,披孝服战死80天无人收尸

发布时间:2025-08-26 20:43  浏览量:3

巨鹿贾庄的寒冬里,一万明军被数万清兵团团围困。身披麻衣孝服的他,挥舞着140斤的大刀,身中四箭三刃,最终倒在了血泊中。这位明末最能打的将军,至死都不明白:为何自己为国血战,却得不到一兵一卒的支援?

至死那一刻,他还在喊着杀敌报国。这位被百姓称为“卢阎王”、被清军敬畏的“南朝第一硬将”,不是死在叛军刀下,而是被自己人——大明朝廷,活活“饿”死在前线

这位将军就是明末最悲情的英雄。他出身翰林,本是江南书生,进士出身,却成为军事奇才;他屡次打败李自成、张献忠,却被自己人坑害;他39岁壮烈殉国,死后80天才得以收殓,崇祯皇帝甚至拒绝抚恤他的家人

你知道吗?这位明末最厉害的武将之一,居然是个文人出身。

卢象升是江苏宜兴人,标准的江南才子。22岁中举人,23岁登进士,高居二甲第25名,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按照正常轨迹,他本该在文官道路上平稳前行。

但他偏不寻常。天启年间,魏忠贤权倾朝野,许多官员趋炎附势。卢象升却断然拒绝为魏忠贤建生祠,因此被外放地方。

崇祯上台后,卢象升的军事才能意外显现。当时农民起义席卷北方,他在大名府整顿武备,招募乡民,操练军事。

虽是文人,卢象升却习练武术骑射功夫十分了得。他用的是一把140斤的大刀,至今还保存在他的故居。

他训练的部队被称为“天雄军”,成为明末三大精锐部队之一。这支军队战斗力强悍,是少有的敢跟清军野战的明军。

崇祯七年(1634年),卢象升击溃张献忠农民军。第二年,又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

最狠的一战,是崇祯八年(1635年)的“滁州之战”。
数万农民军围攻滁州,城破只在旦夕。
卢象升率九千人星夜驰援,冒雨奔袭百里,天未亮就杀入敌阵。
他亲自冲在最前,长枪挑翻敌将,大吼一声:“杀贼报国,在此一举!
那一战,斩首数万,农民军主力几乎全灭,史称“滁州大捷”。

从此,卢象升之名,响彻天下。
清军一听“卢象升来了”,竟主动后撤三十里。
连皇太极都感叹:“南朝有此人在,不可轻取。”

那时候的卢象升,是大明最后的希望。
崇祯皇帝亲自下诏嘉奖,百姓称他“卢青天”,士兵愿为他死战。

崇祯帝对他越来越倚重,不断提升他的官职。卢象升先后担任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最后升任兵部尚书,力主抗清。

崇祯还赐给他尚方宝剑,让他可以便宜行事。一个文人出身的官员,能获得如此殊荣,在明末极为罕见。

可让他没有意识到的是: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往反方向转。

1638年,卢象升的人生迎来悲剧性转折。

这一年,皇太极命令多尔衮联合蒙古兵分两路,突破长城南下。清军大举入侵,明朝危在旦夕。

恰在此时,卢象升的父亲去世了。按照礼法,他必须回籍守孝三年(称为“丁忧”)。

崇祯帝却五次驳回卢象升的奔丧奏请。反授予其兵部尚书之职,令其总督军事,并再度赐予尚方宝剑。

卢象升面临艰难抉择:一边是孝道人伦,一边是国家危难。最终他忍痛舍小家为大家,身着丧服,毅然走马上任

面见崇祯时,卢象升言辞悲壮:“微臣非将帅之才,然心系家国,本不应辞。惟家父遽归道山,臣奔丧途中心力交瘁,已非昔日之我。”

卢象升到前线后,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政治漩涡。

朝中以大学士杨嗣昌与总监军太监高起潜为首的主和派,正暗中推动与清廷议和。卢象升坚决主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敌骑纵横,长驱直人,大明江山,朝不保夕”。

崇祯帝内心矛盾,既想议和又不愿承担骂名,态度暧昧不明。杨嗣昌等人因此对卢象升百般刁难和阻挠。

名义上卢象升总督天下援兵,还赐有尚方宝剑,看似很威风。但实际上能调动的兵马不到2万人,而高起潜却统帅着数万关宁铁骑。

更可怕的是,杨嗣昌暗中指使地方官员拒绝为卢象升的军队提供粮秣。士兵们常常饿着肚子作战,不得不以野菜和树皮果腹,甚至有人在行军途中饿死。

05 血战巨鹿:他想救国,国却不要他:最后的挣扎,只剩雪地里的血书

1639年1月,卢象升的军队进驻巨鹿县贾庄时,已只剩五千老弱残兵。他们被数万清军团团包围7。

卢象升派人向五十里外的高起潜求援。高起潜手握重兵,却置之不理

希望渺茫,卢象升却拒绝撤退。他抱着必死决心,流着眼泪激励士兵:“吾等捐躯赴国难,正当其时!”

士兵们被主帅感动得士气高涨。战斗从早晨七点持续到下午三点,明军炮尽矢穷,只得与清军短兵相接。

卢象升“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壮烈殉国,年仅39岁。他的一名亲兵杨陆凯,为保护他的遗体,扑身其上,被清军乱箭射杀,身中二十四箭。

当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升遗体时,发现他甲下还穿着为父亲服丧的麻衣。这位忠臣孝子,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尽忠尽孝。

卢象升的忠贞与勇敢,本该赢得崇祯帝的尊敬与嘉奖。然而现实却异常冷酷。

卢象升战死后,杨嗣昌还不相信,派人去查看情况。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杨嗣昌故意刁难,过了80天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殓

第二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恤,不许;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卢象晋和卢象同又请,依然被拒。

直到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后,朝廷才赠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而直到南明福王时,才追谥忠烈,建祠奉祀。

令人讽刺的是,清朝入关后,倒是很尊敬这个曾经的对手,追谥“忠肃”

卢象升死后三年,他曾经的部下们纷纷离心离德。

当李自成进军北京,崇祯帝号令天下勤王,亲自点名了几个将领,结果一个都没有来

为什么?正因为将士们心寒啊!卢象升、孙传庭如此爱国,死后却落得那般境地,又有谁会为这个腐朽王朝卖命呢?

巨鹿战场上那具穿着麻衣的遗体,仿佛是整个大明王朝的缩影——忠贞之士血染沙场,冷漠朝廷见死不救

卢象升死后,清军南下势如破竹。明朝最后的机会,随着这位身披孝服的将军,一起倒在了河北巨鹿的寒冬里。

卢象升的悲情,不在于他战死沙场,而在于——
他明明有能力救国,却被朝廷的猜忌、权臣的陷害、君王的犹豫,一步步推向绝境。
他不是败给清军,而是败给了大明自己。

#历史悲情人物##明朝那些事儿##卢象升##明末名将##历史冷知识#

您认为卢象升如果不死,能否挽救大明?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这篇文章是为了让更多人记住:大明不是亡于清军,而是亡于——对忠臣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