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王·雪·孤剑:卢象升是明末最后一场烟花
发布时间:2025-07-30 01:12 浏览量:1
崇祯十一年腊月十三,顺德府沙河县。大雪没膝,一支不足五千人的残军顶着北风开向巨鹿贾庄。前锋火把照出帅旗上一行冰字——“总督天下援兵 卢”。旗下那人,面白无须,身披麻衣,腰悬尚方剑,却手执一柄缺口大刀,正是时年三十八岁的兵部尚书卢象升。
没有人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夜行军;也没有人想到,他的名字会在三百年后仍让李自成、张献忠、多尔衮同时沉默——
农民军称他“卢阎王”,清人修《明史》时写下“三郡之民闻之,哭失声”,而崇祯皇帝只淡淡批了三个字:
“知道了。”
1600 年,常州府宜兴县。卢家老宅倚荆溪而建,门前两棵老槐,相传为唐伯虎手植。卢象升出生当夜,雷雨大作,一道电光劈开南窗,将产房照得惨白。祖父卢一诚抱着啼哭的婴儿,忽见窗外残月如钩,遂取小字“建斗”,期许他“建瓴于斗室,挽天河于既倒”。
十七岁中秀才,二十岁乡试亚魁,天启二年(1622)联捷二甲第七名进士。史馆初载:“象升白皙羸瘦,而两臂如猿,能开五石弓,尤善骑射”。同年进士名录里,他的名字排在倪元璐、黄道周之后,却没人想到,这位“文弱”的江南才子会在七年后提刀上马。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绕关破墙,史称“己巳之变”。京师戒严,九门昼闭。时任大名知府的卢象升单骑赴畿南,三日募兵一万,星夜北上勤王。
德胜门外初战,他令士卒以棉被渍水结冰为盾,硬抗满洲重箭;又亲率三百骑夜袭清营,斩首七十三级。战后,崇祯在平台召见,见他麻衣上血迹斑斑,叹曰:“不意书生乃能尔!”遂命整饬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号“天雄军”。
天雄军的编制打破卫所旧制:以县为营,以乡为哨,父子同棚,兄弟并肩。凡一人战殁,全棚复仇,故临阵“前者死,后者继,虽死不旋踵”。
崇祯六年(1633),山西义军南渡黄河,烽火直逼中原。卢象升以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旋升五省总督,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
青龙冈之战,他亲冒矢石,额中箭仍纵马挥刀;狮子山一役,雪夜追敌三十里,斩级五千六百,尸填汉水。溃兵相戒:“逢卢阎王,急走莫回望!”
李自成曾对他手下叹道:“若使阎王不死,吾辈终为枯骨。”——这是野史,却屡见于清初禁毁的《豫变纪略》抄本。
崇祯十一年(1638)秋,多尔衮、岳托两路入塞,京师再警。卢象升奉诏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第三次赐尚方剑。
可此时的朝廷已非昔日:首辅杨嗣昌主和,太监高起潜掣肘,粮饷不继,关宁诸军不受节制。卢象升上书请战,崇祯回以“戒勿浪战”。
十一月初十,他于涿州誓师,兵不过两万,而对面清军十余万。誓师文中一句“刀锯鼎镬,甘之如饴”,被后世史家评为“明末最悲壮的出师表”。
十二月十一,卢象升进至巨鹿贾庄,粮尽援绝,只剩杨国柱、虎大威两总兵。夜半,他披麻戴孝——父丧未葬,以白布裹头,率五千人踏冰渡河。
十二日黎明,清军铁骑四合。卢象升立马桥头,左臂中箭,拔箭以血涂刀,大呼:“报国今日矣!”战至午后,马蹶步战,刀卷刃,以剑继之;剑折,以佩刀;最后以铁鞭格杀十余人,矢集如猬,仍瞋目不倒。
日昃,清军大呼“生拿白袍将”,乱箭穿胸,尸僵不仆。时年三十九。
战后,杨嗣昌遣人验尸,发现麻衣内藏遗表一纸,血书八字:
“臣死,外虏未灭,不敢入棺。”
与李自成:崇祯九年,渑池渡后,李自成遭卢象升穷追三百里,单骑遁商洛。李后来在西安建国,仍令史官“毋书卢公恶谥”,叹曰:“使阎王在,我当为田舍翁。”
与张献忠:崇祯七年,献忠假降于谷城,卢象升力主“受降如受敌”,上疏请缚献忠入京。杨嗣昌不从,终成祸患。
与杨嗣昌:两人同年进士,一主剿一主抚。卢象升曾夜访杨府,长跪请同心杀贼,杨嗣昌避而不见。及卢死,杨嗣昌“抚尸大恸,三日不食”,旋亦病卒。
与高起潜:贾庄之战,高起潜拥关宁军数万距五十里而不救。战后,高起潜被劾,贬南京,途中为乱兵所杀。
与崇祯:卢象升死讯至京,崇祯默然良久,只批“知道了”。及李自成破北京,崇祯煤山自缢,遗诏犹有“诸臣误朕”之句,却未提及卢象升一字。
贾庄百姓以雪覆其尸,三日不化,遂就地瘗之,树碣曰“卢公之墓”。
次年春,李自成过沙河,下马拜墓,令军士“过此皆下马”。
清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立祠卢沟桥侧,御制碑文:“明季将才,首推卢象升。”
《明史·卢象升传》结语:“象升以儒臣提兵,忠愤激发,艰难时局,支撑半壁;使其不死,中原未必沦胥。”
谈迁《国榷》:“阎王之死,非死于敌,死于庙堂;非死于庙堂,死于人心之溃也。”
近人梁启超撰《中国六大政治家》,将卢象升与于谦并列,谓“明有二于少保,一救北京于初造,一救北京于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