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抄家牵出的书法传奇:赵孟頫《雪赋》如何迷倒三代帝王
发布时间:2025-08-27 15:00 浏览量:3
在清朝雍正年间,年羹尧权倾一时,却因种种罪行被雍正帝下令抄家。这场抄家行动,意外地让一件绝世书法珍品重见天日 —— 赵孟頫的《雪赋》。此帖一经现世,便以其超凡的艺术魅力,迅速吸引了众人目光,甚至令三代帝王为之痴迷。
赵孟頫,这位宋末元初的传奇人物,身份颇为特殊。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 ,生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 年),自幼便在优越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家中丰富的藏书以及与宋朝文人士大夫的频繁往来,为他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赵孟頫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过目成诵,思维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五岁启蒙,勤奋好学,每日坚持读写绘画。十一岁时父亲去世,在母亲的激励下,他更加发愤图强。南宋末年,赵孟頫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便赋闲在家。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再度出仕。此后,深受元世祖忽必烈、元仁宗、元英宗赏识,仕途顺遂,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等诸多要职。
赵孟頫堪称艺术全才,在绘画、书法、诗文等领域均造诣非凡。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是元代文人画的开创先锋;书法方面,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皆擅长,自创的 “赵体” 楷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 “楷书四大家” 。他的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早年从学习智永《千字文》入手,每日书写十遍,打下坚实基础。随着眼界与思维的开阔,不断深入古法。中年时期,钻研李邕、颜真卿,强化筋骨气力,同时再度回归 “二王”,对其笔法领悟透彻,从而形成成熟的个人风格。
大德四年(1300 年),正值赵孟頫艺术创作的巅峰阶段,《雪赋》便诞生于此时。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著名的《洛神赋》《赤壁赋》等佳作 。相比之下,《雪赋》体势更为开阔,便于后人观察学习。该帖全卷共 600 多字,以中锋用笔为主,线条饱满醇厚,起笔藏锋含蓄,收笔干净利落。其结字俊逸秀美,笔画间呼应有序,使整幅作品的章法富有韵律波动,尽显典雅与生动。何良俊曾赞叹:“自右军之后…… 兼形似神韵而得之者,惟赵子昂一人而已”,江研秋也评价:“所以今之学书者,往往由赵而渐入晋人堂奥,亦书家之捷径” ,足见赵孟頫在传承 “二王” 笔法上的卓越成就,而《雪赋》正是其这一成就的经典体现。
赵孟頫创作《雪赋》时,正处于江南闲居阶段。彼时,他常与鲜于枢、戴表元等才子相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宁静惬意的生活。选择书写谢惠连的《雪赋》,赵孟頫别有深意。这篇赋沿用汉赋中假设主客的形式,从降雪前的酝酿写到雪霁天晴,描绘出素净奇丽的雪景,文采斐然,用典繁雅,营造出一个空灵剔透的冰雪世界。赋末的议论,体现了 “因时兴灭”“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的思想,反映出当时盛行的老庄虚无恬淡哲学。赵孟頫借此表白自己的心境,正如赋中所云:“节岂我名,洁岂我贞。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全文布局工整,行文潇洒,回转谨严又张弛有度。
年羹尧获罪抄家后,《雪赋》真迹重见天日,其卷尾题跋 “法度犹存,是以朝夕展玩,不忍弃去”,足见前人对它的珍视。此后,《雪赋》被收入内府,成为皇室珍藏。乾隆皇帝本就痴迷书法,对 “赵字” 尤为喜爱,得到《雪赋》后,更是日日观赏,爱不释手 。事实上,不仅乾隆,清朝顺、康、雍、乾四代皇帝都曾临摹过赵孟頫的法帖 。赵孟頫的书法,在清朝宫廷备受推崇,《雪赋》作为其巅峰之作,自然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雪赋》的艺术价值极高,与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相比也毫不逊色 。它笔路清晰,将复杂的提按绞转简化,易于后人参透,同时又完整地保留了正统笔法,非常适合当代学者学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书法的热爱与日俱增,赵孟頫的书法范本畅销,《雪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通过时常临摹《雪赋》,书法爱好者可以初步了解并掌握古人笔法,感受其俊丽之美,为日后书法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