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寄深情,白云载别意,两首明代七绝,技巧高超,值得欣赏
发布时间:2025-08-28 06:33 浏览量:1
秋雨与白云,是古典诗歌里承载心情的灵动意象,也能让抽象情感有了具体落点。秋雨洗尽山林尘埃,滤出澄澈静谧,传达出超然之态。秋雨又是愁绪的传递者,思乡的怅惘常会随着雨丝蔓延开来。
白云则藏着自在与牵挂,乃是隐士挣脱尘网的象征;白云又是游子的化身,轻飘无依的形态,恰能传达离别时的那份牵挂。下面一起读诗,秋雨寄深情,白云载别意,两首明代七绝,技巧高超,值得欣赏。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 ·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李攀龙作为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主张诗必盛唐,其诗作常以雄浑意境,包裹真挚情感。这首短章将送别之愁,熔于秋景之中,笔墨凝练,却意蕴绵长。
开篇描写送别气氛,“青枫”是送别诗中的经典意象,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以枫寄情。“青枫飒飒”,则借风吹枫叶的萧瑟之声,暗合离别惆怅;“雨凄凄”更添一层寒凉,雨丝缠绵,如不舍之情,将听觉与视觉交织一起,瞬间便让送别的场景浸染了愁绪。
次句进一步展现出离别的愁情,友人赶赴江西需要经过楚地,秋日里辽阔的远景,在烟雨朦胧中渐趋迷蒙。一个“迷”字,既状秋景之模糊,又暗指对友人前途的担忧,虽然不着一个“愁”字,却是愁绪满溢。
后两句转而抒情,将不舍之情推向高潮。“逐客”点明友人被贬的境遇,“孤舟”则刻画出友人独行江上的孤寂身影。“谁怜”以反问破题,表现出世人对贬谪者的冷落,又反衬出诗人对友人的怜惜。
结尾则不落俗套,诗人不写执手泪眼,却以“白云”为使者,赋予其一份温情。白云悠悠,随江而去,既暗合友人赶赴江西的行程,又以白云的辽阔与持久,喻指自己的牵挂将如白云那样一路伴随,跨越江河阻隔。
这份送别之情,褪去了浅俗的悲戚,多了一份豁达与深沉。全诗以秋雨为送别背景,情随景迁,秋景的凄清衬托逐客之苦,白云的悠远显情谊之重。
秋雨夜闻乡中近事殊可感
明 · 李昌祺
得失无心总不惊,秋来偏动故乡情。
寻常窗外梧桐雨,不似今宵不耐听。
李昌祺,明代早期文人,曾历仕途起伏,其诗作不事雕琢,注重真情,多写人生况味,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以秋雨为引,浅语传深愁,道尽了客子思乡的复杂心绪。
开篇抒写心情的变化,“得失”是指人生中的利益、机遇、名利等外在东西,诗人则不为得而狂喜,不为失而焦虑,始终保持平和稳定的心境。无论是仕途起落,还是人生波折,作者总能淡然处之,这份“不惊” 是岁月沉淀的通透。
“秋来偏动”却打破了这份平静,每当秋叶飘零、秋风萧瑟,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总会被莫名勾起,无法自控。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游子,李才子纵然看淡世间得失,却终究抵不过对故土的牵挂。看似平淡的叙述,却令人体会到其中的深沉的情感。
后两句承接“故乡情”,通过雨景的对比深化愁绪。“梧桐雨”是愁绪的符号,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是以雨写愁。
往日窗外的梧桐雨,或许只是寻常景致,甚至能伴人入眠;今夜同样是梧桐雨,却实在“不耐听”,因为其中掺入了故乡的消息,每一滴雨都似在询问故乡境况,每一阵雨响好像都在牵动客子神经。
两首作品都是通过秋雨寄托深情,前者在送别场景中融入人格期许,后者在羁旅静夜中倾诉故土深情。李攀龙诗中的秋雨裹挟着时代风云,李昌祺笔下的秋雨则浸透个人情感,共同展现了明代才子的不凡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