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包佶的两首七绝,毫无雕琢,字字千钧

发布时间:2025-08-03 15:02  浏览量:1

如何写出传世之作?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但是也并非没有答案。千古文章事,得失寸心知。传世之作宛如北斗悬天,看似遥不可及,其根脉却深植于人性的厚土。张若虚曾叹息人生代代无穷已,正是这共通的悲欢、永恒的困惑,构成了创作生涯中丰沃的土壤。

创作者应该沉潜其中,就像杜甫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更要细心感知新鲜的人间烟火、跳动的当下脉搏。若能一直如此持之以恒,笔端必能谱写出照见千古人心的佳作。唐代一位才子虽然并不著名,他的诗篇却非常耐人寻味,下面分享唐代包佶的两首七绝,毫无雕琢,字字千钧。

观壁卢九想图

唐 · 包佶

一世荣枯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

包佶历经安史之乱,他曾亲眼见证了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自身也饱受过流离之苦。坎坷的人生经历,让他真切地体会到世事无常,其诗歌也往往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与反思。这首诗就是触景生情,即兴而作。

诗的前两句抒写感慨,人生无论荣枯,本质上并无差别;百年间的喜怒哀乐,到头来都将归于虚无。这种观点充分体现出一种超脱的人生观,与佛教诸法空相的思想相契合。

后两句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夜深人静时,鸟鹊还在为些许利益争斗不休,而山林间的高僧却在禅定中安然自若。鸟鹊的相争,象征着世俗的追名逐利、浮躁不安;真僧的安定,则代表着超脱世俗的宁静与觉悟。

全诗朴素自然,毫无雕琢之感,却又字字千钧。诗人将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对景象的描绘中,寓理于景,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前两句的议论与后两句的写景相互呼应,议论为写景提供了思想基础,写景则使议论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首诗通俗而不肤浅,深刻又不晦涩。在短暂的人生中,不必过于执着于荣枯哀乐,而应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正是作者历经沧桑之后,留给世人的智慧箴言。

朝拜元陵

宫前石马对中峰,云里金铺闭几重。

不见露盘迎晓日,唯闻木斧扣寒松。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大唐王朝已从开元盛世的巅峰滑落,诗人作为亲历战乱的朝臣,在拜谒先帝陵寝时,心中必然翻涌着复杂的历史感触。

元陵为唐代宗李豫之陵,位于陕西富平檀山之阳,属关中十八唐帝陵之一。它依山为陵,因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陵寝建制较前代简朴。

首联描述肃穆的陵墓,石马作为帝王陵寝的标配,本是皇权威仪的象征,此刻却静默地对着中峰,仿佛在与山川一同见证岁月流转。

云里金铺”四字,尤见匠心,云雾缭绕中的宫门铜环紧闭,既写出了陵寝的幽深,更暗示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曾经的宫阙朱门早已隔绝了尘世,只留下被云雾封存的过往。

后两句采用今昔对比,深化了一种强烈的的沧桑感。“露盘” 典故源自汉武帝筑露台求仙长生,此处借指盛唐时期对永恒基业的憧憬;“不见”二字,宣告了憧憬的破灭。与之相对的“木斧扣寒松”,则以听觉打破死寂,樵夫伐木的钝响在寒松间回荡,将神圣的陵寝拉回凡俗的现实,昔日帝王追求的不朽,终究抵不过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

诗人通过石马、金铺、露盘、寒松等意象的叠加,展现出盛唐的豪情与中唐的萧瑟。作为曾亲历国破家亡的诗人,包佶在这首诗中完成了一次隐秘的朝拜。他拜的不仅是先帝陵寝,更是那个一去不返的辉煌时代。当所有的威仪与憧憬,都化为陵前的沉默,唯有山川与时光,仍在冷静地记录着王朝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