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才子郊外远眺,低吟一首七绝,毫无雕琢,却富有真趣
发布时间:2025-07-20 15:10 浏览量:1
古典诗词中经常采用各种意象,意为主观情思,象为客观物象。诗歌之妙,在象与意之间勾连,在意与情之中流转。无象则意无所附,如断线之鸢;无意则象沦为空壳,似无魂之俑。正如繁花可载春愁,落叶能承秋思,寻常草木因情而有灵,平凡山水缘意而生韵。
高明的诗人,善于巧妙地取舍与熔铸众多意象。或撷取片景,以简驭繁;或编织群象,以意统之。正如丹青高手,墨分五色,非为炫技,而是需要浓淡衬托画面。诗歌中象与意相互契合,技与情不断交融,方可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下面一起读诗:
西郊晚眺
元 · 王懋德
远寺僧归日欲沉,无边桑柘起层阴。
牧童牛背闲横笛,却笑诗人马上吟。
王懋德,元代中后期官员、诗人,历任监察御史、中书左丞等职,官至正二品。王懋德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田园山水。元代文人虞集赞其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喻其德行与仪表兼具君子之风。
诗的大意是:远处寺庙的僧人归来时,太阳正要落山。无边无际的桑树林、柘树林,泛起层层树荫。牧童悠闲地在牛背上横吹着笛子,却笑看诗人在马上吟咏诗句。
清人沈德潜曾言:绝句以自然为宗,以含蓄为妙。王懋德的这首诗不加雕琢,却如淡墨山水,只是寥寥几笔,便让晚境、禅意、闲情与诗心在暮色里交融。文中四组意象,恰似四帧镜头,由远及近,织就田园的立体画卷。
开篇的“远寺”拉开空间距离,既给画面留白,又透出禅院的清幽。僧人踏着暮色返程,不疾不徐,暗合古人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日欲沉”三字,展现出夕阳将坠未坠的刹那,光线柔和,万物渐入静谧。此句以“僧归”之动,暗衬“日沉”之静,可谓动静结合。
次句将镜头拉向原野,桑柘是农家常见树种,桑叶可以饲蚕,柘木可以作薪,自带田园烟火气。“无边”极写视野之阔,不见边际的树林连成一片;“层阴”则写光影,夕阳穿林,叶隙漏光,树影层层叠叠,既显林木繁茂,又含暮色渐浓的朦胧。
这里的“阴”不是萧瑟,而是表达一派生机,层阴之下藏着田亩、农舍,藏着衣食所安的朴素生活。诗贵有景,景中含意,无边桑柘让田园从虚泛的诗意,落地为具体的生计。
第三句中的牧童、牛背是田园诗的经典元素,“闲横笛”三字写出了独特的情态,牧童可能刚吹过一曲,余韵未了。牛儿缓步,牧童随性,景物在暮色里显得浑然一体,也令人想起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结尾的一个“笑”字耐人寻味,不是嘲讽,而是天真的不解。诗人骑在马上,蹙眉苦吟,为了寻觅一句诗,绞尽脑汁。可是在牧童眼里,眼前的夕阳、桑柘、归僧、牛鸣,其实就是最自然的诗歌意象,何需费力去“吟”?诗人为了写诗而觅诗,牧童则在诗境中不知诗,牧童活在诗意里,却不必言说诗意。
全诗并无浓墨重彩,也不见晦涩典故,只用了一些寻常意象,可谓句简而意丰。最妙的是自然与人为的对比:牧童随牛而行,即兴弄笛;诗人刻意观察,精心提炼。读完之后,大家也能体会到真正的田园之美,不在诗人的辛苦吟诵,而在牧童身处其中的不知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