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后人高中状元,路过岳飞墓时作下两句诗,却成千古名句
发布时间:2025-08-27 10:44 浏览量:1
###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傀姓秦
你说这世上的事怪不怪——有些罪名,一旦扣在某人头上,几百年后还能让子孙后代背着锅过日子。今天逛个庙,前头就有几座灰扑扑的铁跪像,锈迹斑斑地在烈日下暴晒,无数游人指着看,唏嘘一阵。这跪着的,偏偏还不是无名小卒,而是岳飞墓前五个“千古罪人”,那几尊已经快跪出沟来的像——最惹眼的就是秦桧和他内人,还有三个帮衬的张俊、万俟卨、王俊。要说这几位确实是“跪得其所”,可事到如今,倒是他们后人的苦涩鲜有人知。
细细想来,秦桧那档子事,咱们已经从小听到大。岳飞的悲壮,朝堂上的“莫须有”,十二道金牌——这些就像历史上的伤疤,无论怎么翻篇,总要露一露疼痛。可人哪,是身不由己的。有些事是活人做的,有些账却要死人和没做错事的人替他们还。秦家的后人,尤为如此。
庄稼地里,麦子割了一茬还会发新芽,可要是你的祖宗犯了大错,后代的路就是又窄又滑。不说别的,姓秦这一姓,本来挺寻常,出了个秦桧,就变成众矢之的。你想啊,街坊邻居会不会悄悄指点,婚娶朋友是不是多加一层疑虑,连买米买菜都小心被人算计几句。秦家的人,打小就在风口浪尖上,小心翼翼地活着。有的干脆换个姓,有的把自己的来路藏得死死的。活得憋屈,也没人敢诉个苦。
可是天道轮回,风水总有轮换的时候。到了清朝,南京有条聚宝门的小巷,巷口一户秦家人,偏偏生出了一个神童,叫秦大士。老二,家里七个娃,他算不上最得宠,但却最争气。小小年纪,手下笔杆子一个赛一个,诗词对联张口就来。据说十岁就会下笔成文,书法也一把好手——篆隶行草都能玩得漂亮,邻里来求字都快把家门槛踩扁了。
你想,那年月,能靠写字养活一家子,也算是“艺高人胆大”。三十二岁中了举人,三十八岁赶上大喜事——逢皇太后六十寿诞,万寿恩科,殿试头名。新鲜出炉的状元,金榜题名的风光场面,真是转瞬让秦家人在街坊眼里“扬眉吐气”。
不过,“人怕出名,猪怕壮”,这话一点不假。状元拿了,官也做了,麻烦也来了。毕竟,世人的嘴闲不住,时不时就要把祖上的老账扒出来。乾隆,也不是只顾器重才学的皇帝。这一年,他忍不住问秦大士:“你这倒是学问过人,但你是不是——那个秦桧的后人啊?”这问题,实在是棘手。回答得糊涂一点,前程可能断;太坦白了,也说不清楚。可秦大士没有慌,朝堂上的智商也不是白长的。他不卑不亢地回了一句:“一代天子一代臣,宋高宗昏君才用小人,您乃明主自用忠良。”这一招,既承认了祖上的尴尬,又顺手把乾隆夸了一手,真算是“好话说尽,坏处全挡”。
坊间还有传说,说秦大士其实不是秦桧后人,而是秦桧兄长秦梓的孙辈。秦梓这人,清正廉洁,和老弟一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为了不和秦桧一道糊涂下水,还曾全家搬去溧阳“避祸”,算是真正做到了持身如玉。秦家在清朝也还算顺风顺水,出了不少有出息的人。大士自己,也成了翰林院的侍讲学士,教皇子,管科举,日日清苦,年年正气。
说到“状元巷”,南京人没谁不知。起初秦大士住的小巷,并不显眼,后来人家成了状元,地方官顺势把巷名改了。街巷有了自己的“名片”,日常买菜都能听到邻居夸他一嘴。也难怪有些时候,风水这玩意儿,信也好、不信也罢,秦家到底把脸面又挣回了几分。
人厉害的时候,不光干正经事,也能写段佳话。考官时期,秦大士尽心竭力、选贤举能。举荐出的武状元马全,转头能守西北边陲;自己教皇子的日子,敷衍不得,点豆油都要先磨干净灯芯,何况是教人。
但有些东西,比升官发财更让人纠结。比如,姓秦的阴影。清朝风气开放点,但祖上的事还是免不了被人玩笑几句。你要是身手了得,还能仗义直言,可要是遇到嘴碎的同行,心里就堵得慌。
最妙的一段,是秦大士和袁枚游岳王庙。两人都算是风流才子,诗友随行,一路说笑。岳飞墓前那几只跪像,锈迹里都能嗅到往昔腥风血雨。大家逗他:“秦状元,来,咱也写段对联,你姓秦,这几尊铁像正好对你。”秦大士先有点为难,袁枚就帮了个忙,给了半句话:“人从宋后羞名桧。”秦大士顿时豁然,随手添上:“我到坟前傀姓秦。”一联成诗,既是自嘲、也是自省,听来分明有泪有笑,站在铁像前背这个姓,不争气也不行。
咱们常说,历史是过去的回音,有些东西越喊越响,缠人缠到心里。秦大士的诗句,后来被传遍了大江南北,甚至让不少人重新思量:到底姓氏和个人是两回事,还是一条线上的因果?或许他自己也曾苦涩地想,“岳王庙前自羞名,世世代代不易”。但话说回来,假如祖宗日子没过得糟糕,子孙的路也不会遍地荆棘。可人不能选出生,能选的是以后怎么过日子。
袁枚和秦大士当年游秦淮河,赏美景,吟诗作对,也是几代人情趣的延续。秦大士对着河水轻轻一叹:“淮水而今尚姓秦。”袁枚拍案,“妙!”但这话里的意思,比“妙”要重百倍。想来秦家人在世数百年,总算有了昭雪,但替岳飞垂泪、替姓氏感怀,这些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明了。
啰嗦了一圈,说到底还是那一句:人生在世,顶天立地做事,小心别贪昧自私,否则贻害无穷。诚然,过去的错不应让后人一直背下去,但历史长河里,又有几个能跳得出去?咱们翻看旧事的时候,不妨也学学秦大士,多点自省,多点担当,好在百年后能为自己的姓名争口气。
世事如棋局局新,人心有难言的重。有些局留着,也未必能解开——状元姓秦,却偏有脊梁,这故事传了两百年,到底是历史的烟云,还是人生的余味?这条“状元巷”还在,至今路灯下还有咸香的秦淮水气。你走过,或许也会寻思:一姓之名,能抬高多少人的头,又让多少人低头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