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双城记:阿苏阿通,互通互融

发布时间:2025-08-27 10:31  浏览量:2

8月31日晚

“苏超”第10轮

南通队

苏州队

一场“跨江德比”万众瞩目

南通

大江东去,奔流到海

江海交汇,双城辉映

南通与苏州

一北一南隔江相望

千百年来灯火相邀

因这一江春水而气息相连

苏州

苏通两地同处长三角一体化

长江经济带的最前沿

随着“八龙过江”交通格局的重塑

两座城市正走向交融共生

共同谱写全面跨江融合

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挥别“江枫渔火对愁眠”

迎来“始觉今朝眼界开”

苏州与南通,越来越近了!

PART

01

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共鸣

整整一千年前,一个闪亮的名字将苏州与通州(今南通)连接到一起。他就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公元1024年(北宋天圣二年),在江苏境内担任盐官的范仲淹,征集通、泰等地四万多名兵夫,在南黄海边主持修建了贯穿当时苏中、苏北海岸的捍海堰,北起今盐城阜宁,南抵今南通吕四港,长五百八十二里。这道堤,千百年来护佑着沿海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千古传颂的“范公堤”。

“范公堤”走向示意图

南宋末年,范仲淹直系后裔的一支从姑苏城迁居通州城,成为南通范氏之祖,明代末期的范应龙为这一家族有史可证的第一代诗人,也是范家数百年诗文世家的开山鼻祖。南通范氏世居寺街,诗文传家至今已经绵延十三代,涌现出清末“江苏五才子”之一的范当世等名流。

位于南通寺街的范氏老宅

说起两座城市的不解情缘,人们还会想起明末清初那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南通如皋才子冒辟疆,与苏州佳人董小宛相逢于乱世,携手渡红尘,一册《影梅庵忆语》数百年来迷倒知音无数,争相到水绘园探觅。

南通市越剧团《冒辟疆与董小宛》剧照,该团1955年由上海新华越剧团与苏州青春越剧团合并组建。

水绘园

PART

02

近代风云中的相互成就

南通先贤张謇先生于苏州的缘分确实不浅。说起来,其远祖居住于常熟的土竹山,元末为避战乱跨江迁居通州。

张謇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师,当属两朝帝师、常熟人翁同龢。张謇的成功之路离不开翁同龢的大力提携。在科举道路上历经坎坷的张謇,正是在遇到这位良师之后迎来转机,并一举大魁天下。

翁同龢(图左)与张謇

1895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开机,翁同龢特欣然题联相贺:“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翁同龢罢官回乡后,张謇多次过江探望,为贫病交加的恩师排忧解难。

1921年,张謇在长江畔五山之一的马鞍山顶筑造一幢二层山楼,登上斯楼可望得见对岸的虞山,故名虞楼,以此作为对恩师永远的纪念。如今登临这座百年名楼,楼外青山,一江碧水,可以见证近代史上这对著名状元师徒的生死契阔。

虞楼

不远处的马鞍山东南麓,是近代苏州籍艺术家沈寿的长眠之地。1914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女工传习所,他为这所新学校请来的掌门人,就是沈寿。沈寿将苏绣技艺引入南通,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美术的视觉效果,开创了精妙绝伦的“沈绣”,即“仿真绣”。沈寿常年多病,为抢救这门绝技,由沈寿口述、张謇共创,编成了传世之作《雪宧绣谱》,留下“一根绣针连双城”的传奇。

1921年6月8日,沈寿在南通病逝。张謇按照其遗愿,将她安葬在可以望得见苏州的长江畔,门额上镌刻着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如今,濠河畔沈绣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可在欣赏沈绣精品的同时缅怀这位一代“针神”。

沈绣博物馆

张謇先生踏上实业救国之路,那段“状元下海”的历程中也有一位苏州状元同时登场。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正月五日,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和苏州人陆润庠分别在通州、苏州设立商务局。陆润庠也是状元出身,在苏州创办了苏纶纱厂。当年,长江南北两位“文章魁首”同时下海,各有表现,“状元办厂”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张謇创办于1912年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后来成为苏州医学院的主要前身。为纪念这位创办人,2025年3月19日,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在独墅湖校区举行张謇像揭幕仪式。

PART

03

跨江融合中的崭新画卷

长江天堑,曾让苏州、南通两地隔江相望。很多南通人记得,去苏州、上海等地,绕不开通常、通沙两大汽渡。

苏通大桥

2008年,苏通大桥建成通车,苏通两座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大大缩短。10多年来,苏通大桥通行量逐年激增,逢节假日必堵,人们越来越期盼南通长江两岸能建设更多过江通道,方便南通市民的出行。

2020年7月,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苏州和南通之间不仅多了一条过江通道,还有了直通的高铁。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近年来,苏州与南通按下了全面跨江融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快进键”。随着通苏嘉甬铁路、北沿江铁路、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过江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两地联系日益紧密,合作潜力越来越大。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苏通第二过江通道”筹备工作紧锣密鼓,跨江“第七龙”开工建设已指日可待。

5年前,肩负着“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的使命,由苏通科技产业园区、锡通科技产业园一体化融合而成的苏锡通科技产业园成立。5年来,苏通大桥北翼这个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园区,犹如一颗生机勃勃的璀璨明珠,不断谱写着产城人融合的新传奇。

近年来,南通市加快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在上海、苏州和南通的毗邻区域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在这一极具创意的规划引领之下,南通与苏州将更加相通相融,不仅为两地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成功示范。

当“苏超”开场哨声划过“南鸟巢”夜空

双城的江海之约

将在绿茵场上凝练成最生动的注脚:

长江不再是界限,

而是互联互通的纽带;

竞争不必论胜负,

重要的是彼此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