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珊:曾被徐志摩、闻一多百般追求,为何要嫁大20岁的寡言老头?

发布时间:2025-08-26 11:33  浏览量:1

很少有人提起俞珊,大家总是先讲林徽因,那个让徐志摩痴迷了半生的女人。谁会相信,民国那一场场文艺盛会,林徽因不是唯一的主角?还有一个女子,她的名字很少在流行话题中出现,她叫俞珊。每当各路才子围绕那几位才女转啊转,俞珊总是像舞台对角线上的光,只在特定角度亮一亮,随即隐入人群。为什么偏偏是她?这个谜,出现在无数文人笔记的边角。

俞珊的出身本来就不简单。浙江山阴,那个日头下晒不黑的地方,她家整墙的书脊,祖父是翰林院的进士,还做过学堂校长。读到这里,谁能猜到她父亲俞大纯和鲁迅一起留过洋?他们在德国修的是工科,后来又赶着民国的火车头在交通部翻了翻花册。俞珊这样的女孩,一出生就铺满了人生快速路。她的叔父俞大维也厉害,懂弹道,还是曾国藩的外孙。家族里的能人,这么多,倒显得俞珊的光芒被遮了半截。

小时候家里请来的家教不比外面胡同里乱跑的先生差。看她那时候的书桌,墨水瓶边堆的全是上海最新的艺术杂志。其实,她的心思没在文学,反而爱在艺术探索里扎堆,这点挺稀奇。因为家里给了足够的自由,她能在上海音乐学院泡上一年,紧接着又考进金陵大学。那几年,谁家孩子不是在拼命为三餐那么点钱发愁,俞珊倒像被老天格外关照,不用捡破烂也能安心练习唱歌画画——命运是不是太偏心了?好像每次总有些人运气特别好。

这段时间她的人生就像抚钢琴的人,轻轻弹过几个音符,从不出错地进入下一个阶段。转折来的时候,没有半点预警。话剧原本离她很远,一场音乐剧《湖上的悲剧》,让田汉在舞台下看得目瞪口呆。那一年1929,南国社需要新血,田汉跟她说了一句“来吧”,俞珊就这么站到了台前。这种选择不是所有人敢做——田汉的社里全是大人物,徐悲鸿、徐志摩、欧阳予倩,还有周信芳。葡萄藤上结的都不是普通果子,俞珊却偏偏摘到了最大的那颗。

她第一次登台差点让观众抢座位。据说《莎乐美》那次演出票一夜间翻倍。坐在前排的青年才俊都把她剧照带回了家,藏在枕头底下。你能理解吗?那个年代多少人愿意花掉一块大洋只为一眼看她。她演的那个角色,不只是漂亮,还有种说不出的冲劲。票卖得疯了,剧场外门都快堵死了——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有没有点像现在的追星。

第二年再上台,《卡门》里那个吉卜赛女郎,她演得连田汉都说是“我们的莎乐美”。话剧圈儿里那一阵子俞珊的名字比任何人都响。她唱歌跳舞,每个动作都把观众心里撕出一道口子。是不是有点夸张?也许是吧,但民国上海的文化界,那会儿人比现在寂寞多了,才有心思为这些事情起哄。

徐志摩,不用说了,早就被她吸引住。家里墙上挂的是俞珊的剧照,连舞台穿过的衣服都不舍得拿下来。最离谱那次,好像后台俞珊要“上厕所”,徐志摩直接跑去找痰盂,端得像端宝贝。这种场面,你要说浪漫也行,可总觉得徐志摩咋那么不靠谱?陆小曼当然不乐意,她和徐志摩吵了好多次。

两个人的对话有点像打哑谜。陆小曼说俞珊是茶杯,徐志摩是牙刷。俞珊不能拒绝被人倒茶;牙刷就该只给一个人用。谁能想到这样比喻用在感情上,这种日常话语比诗更狠。到最后徐志摩还是被陆小曼拉开了距离,慢慢淡掉了那些热情。

俞珊的父亲俞大纯对她的舞台生涯毫不认同。尤其看到女儿在台上演风尘女子,他简直要发火。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父爱和社会选择互相斗气。他差点要跟女儿断绝关系,强逼她离开舞台。俞珊那几年就在父亲的压力下,有点消沉。身体还出过毛病。梁实秋那个时候出现了,两个人在青岛大学图书馆里碰面。梁老师对俞珊特别照顾,经常陪她聊天,好像希望能治愈她的孤独。

但话又说回来,这份情感最后也没有落地。传说徐志摩还劝过梁实秋自重,他自己倒是没清楚表态。所以梁老师只好把喜欢藏在心底。沈从文那个时候也有点倾慕,把俞珊写进自己的小说里。有些名字,民国时代的文人总喜欢在笔下留影,但现实并不总像故事那样浪漫。

俞珊最终嫁给了赵太侔。这个男人比她大了二十岁吧,前面已经有过婚姻。但为了俞珊,能和原配离婚,也是挺彻底的选择。俞珊其实对赵太侔没什么激情,只是想帮弟弟解决难题——她用婚姻换了亲人平安。这么多年过去,他们俩一直过着没有爱情的生活。婚姻不是人人想象中的幸福,谁说青春不浪费?抗战结束那年,俞珊终于自己提出离婚,才算从困境中逃了出来。

梁实秋后来谈到这段婚姻时,嘴上说成了眷属,其实他也清楚这结局没啥甜头。如果换到现在,可能一组数据就能把民国所有人物故事都拉出来。在民国文艺圈,俞珊的每个转身,都会带出一批争风吃醋的人。说她太漂亮也行,说她有才华也可以,但最后还是没能把生活过得更妥帖。

新中国成立以后,俞珊在江苏京剧团里待了几年,又去了中国戏曲研究院。从文艺到研究,她的身份一变再变。文革时她身体出了状况,1968年,在床上一躺,就再没站起来。同一年田汉也过世了,赵太侔更是在青岛跳海。那个世界里,很多故事突然就断了。她的弟弟俞启威在天津市委干得很辛苦,最后倒在1958年,年纪也不算大。

提起民国那些才女,每个人的结局都不太一样。俞珊这种人,少年顺遂,到头来偏偏没得到期望的爱情。她是家族里最醒目的女儿,也是文艺领域里一颗明珠。有人说她是“红颜薄命”,但仔细看她的一生,倒更像一张未完成的画卷,总是有太多留白。

民国风云变幻,俞珊不算主角,也不是配角。她在剧场里闪过几次,很快又消失。才情、美貌、家族,都曾为她增添过色彩。她选择的路不一定是最舒适的那条,可每一步都做了自己的决定。

感情不是人人都能掌握,才女的故事最后也许只剩下一些片段。她的成名,带来的是争议与遗憾;这些人生的高低起伏,谁又能真的说清楚呢?有些人的命运,就是这样高高低低地被历史搅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