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绘:乾隆帝皇曾孙,道光朝累官至从一品内大臣,妾室是清代词人
发布时间:2025-08-24 10:44 浏览量:2
### 爷孙三代的落寞:从乾隆宠儿到举目无亲
有些人的命,天生像一根悬着的线。你看着时候风平浪静,其实早就藏着钩子。比如说永琪,乾隆最喜欢的小儿子。大家都说要出息、要顶门立户,结果他刚刚年轻力壮,人就没了。比如说,永琪生下了一屋子的孩子,可一个接一个都没能留住,最后只剩下孤零零一个绵亿。命运这事啊,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绵亿出生那会儿,永琪身边很热闹——名声在外、乾隆也愿意抱他。可惜,这热闹只是一阵风。一位爷走得早,孩子们没谁能长大,绵亿就像是被风卷进深宫的蒲公英,飞也飞不远;反倒成了乾隆晚年眼睛里唯一的火苗。
乾隆到底年纪大了,疼孙子的劲儿,比前些年还上心。绵亿小时候常常被领到膝下,小小的人儿不会闹腾,眨巴着眼睛,静静听着老人讲满清旧事。大人有大人的盘算,孩子就只有跟着命走。绵亿长到成亲的年纪时,已经成了“宫中养大的孩子”,别人都叫他“爷爷的宝”。
可惜,福气薄。绵亿,一辈子低调,本以为靠着祖上的宠爱能过到老,没想到家里气数仿佛就停到这一代。他自己的孩子,还是一如既往地夭折,只剩下一个儿子——那个叫奕绘的小男孩。
说到这,得多嘴一句。皇族之家,论起子嗣,应是热闹沸腾,哪怕规矩多、束缚紧,也比寻常人家热闹得多。可偏偏永琪这一支,像被命运左手一掐,右手一收,留不下几个人。上海老话说得好:“人丁稀薄,是天也有眼泪。”大宅院里,只剩下奕绘一个下来。
1799年,奕绘出生。可惜,这个新生儿才刚咿呀学语,曾祖父乾隆帝就驾鹤归西了。传说乾隆当年在这孩子诞生的夜里还说过:“好一个吉时”。可谁都没料到,这份“吉”藏着那么多的苦。
奕绘小时候记不得什么“皇曾祖”之类的,更多的是后来的耳边风——宫里人提他名字,从没有底气十足。小时候因为是永琪唯一的孙子,嘉庆帝赏了他个二品顶戴,也算给祖上留面子。可这人世冷暖风云转,到了16岁,他的父亲绵亿一撒手走了,弟弟死得更早,族里就只剩下他一个人,门前冷落车马稀。
继承爵位的那天,大家都说他“顺理成章”。其实,看看家里的祠堂、翻翻家谱,全是一代代曾经风光又泪流满面的故事。皇子皇孙,哪有几个能真的一帆风顺?奕绘年纪轻轻,背着家族的剩余体面,成了正红旗的宗室大臣,也混了个声名。
再看奕绘这一辈的人缘,倒要说说乾隆的后人们。道光帝其实比他就只大十七岁。都说“自家小侄子可怜”,也是皇族里有点良心的。道光登基以后,对奕绘算是格外照顾。家里只剩这么个孩子,哪个做皇帝的心里不能疼几分?怎么说,自己小时候也不容易,彼此算是同病相怜了。在宗室事务里,凡有栽培、分润的活,多少给奕绘留一份。
到1823年,奕绘管起了正红旗里的宗学。年纪轻轻,先是挂名,后头渐渐做实。再到二十五岁,家里又热闹起来——娶了清代闺阁名士顾太清做妾,世事浮沉,一个亲王后人能与才女相识相伴,这就像是北京漫天落雪时忽然开了一树红梅。
巧的是,永琪当年是乾隆宫中有名的书画能人。奕绘性子里大约也遗传了这份文气。他拿出一副祖上的画作献给朝廷,道光开心得很,转身就把他提拔进了散佚大臣的队伍。当时谁能想,几个世纪后,博物馆里还有人研究他们家的画;文人的风骨,多少还是传了下去。
日子往前走,奕绘也没给家族丢人。道光朝里,他在总管宗学、守陵、修书、旗务都挂过名。外人看着光鲜,实际上,一屋子冷清味儿——荣誉背后,家族的人丁越来越稀。
奕绘和顾太清的事儿,在大清文学圈里总被当成津津乐道的传奇。两人诗词唱和、琴瑟相谐,哪怕一个是正妻,一个是妾,但顾太清的才情和气度,让这个家更像个人间烟火。有些夜晚,奕绘或许也会想——繁华宫廷、宗室世家,真有什么比夫妻二人一灯一室来的实在?
亲缘这根线,有时断得很快。在奕绘这里,家到这一代,分明就剩下他一棵独苗。长子载钧,只能守个陵,后半生平淡;次子载钊,活得久点,也只是追封个空名。剩下的也无非幼夭,无嗣。都是走一程,停一程——大宅门里,日渐荒凉。
想当初,乾隆抱过的嫡孙、正红旗下的贝勒,最后不过是“三世同堂变孤灯”,说到底,这老天也有自己的算盘。或者说,所谓的皇家荣耀,并不能换来人丁兴旺、合家团圆。族谱一页页翻过去,繁华背后,都是一笔笔散失的人情冷暖。
我们常讲,风水轮流转。皇帝再宠,再有才子佳人,到了后头,未必就能保住世代荣光。永琪早逝,绵亿寂寂,奕绘孤灯。这样的故事,宫门外的人或许看不分明,可门里人,每一个长夜都明白。
说到底,落在历史上的人名,也不过是“大雪压青枝”,你看着岁岁寒冬、年年新雪,其实老树还在、根还留着。至于那枝头最后一片叶子会不会来年发芽——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