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家-蔡襄 北宋全才19岁进士及第便名满天下
发布时间:2025-08-15 19:00 浏览量:2
蔡襄
北宋全才蔡襄,19岁进士及第便名满天下。 他为官刚正,主持建造洛阳桥、倡植驿道松,政绩惠民;身为“宋四家”(与苏、黄、米齐名)之一,书法雅正雍容(楷书端庄,行书潇洒),米芾喻其书“如少年女子,多饰名花”。所著《茶录》、《荔枝谱》分属茶学经典与科学先驱之作。
然而天妒英才。 虽仕途较顺,蔡襄仅55岁便溘然长逝,恰似其诗句“花未全开月未圆”,生命在最盛时戛然而止,唯留字迹诗篇散发恒久幽光。他的人生,是北宋风华的一个隽永注脚。接下来,让我们透过几个关键瞬间,走近这位不世出的才子...
北宋 蔡襄《澄心堂纸帖》
十九岁那年,蔡襄的名字便如春雷般响彻了京师。
那是仁宗盛治的黄金岁月,葳蕤繁祉,气象万千。蔡襄何其有幸,恰逢其时。翻开宋史,那些最为后世景仰的风云人物,也几乎都在这个时代登台亮相。
蔡襄自幼便是“别人家的孩子”,聪颖过人。十九岁那年,他做了一件令外祖家惊叹的事:苦读一生未能及第的外祖父,其夙愿竟被这位少年郎一举实现——蔡襄金榜题名,高中进士!一时间,才名鹊起,震动朝野。
南宋 刘松年 《山馆读书图》局部
五年后,风云突变。范仲淹因弹劾权贵失败遭贬,朝堂噤若寒蝉。年轻的蔡襄却胸中激荡,挥毫泼墨,写下石破天惊的《四贤一不肖》长诗,为范公等贤士仗义执言。此诗一出,竟如野火燎原,连远道而来的辽国使者也争相传抄,蔡襄之名,顷刻间传遍了大江南北。
如此锋芒毕露,本应招致祸端。幸得挚友援手,他非但未被逐出京城,反而得授洛阳留守推官之职,前途柳暗花明。
蔡襄其人,堪称儒家君子风范的化身。幼时,母亲卢氏常倚门指着庭外苍翠的松树,殷殷叮嘱:“吾儿当如松柏,不畏霜雪,高风亮节!”这絮絮叮咛,是慈母的期许,也成了他一生的信条。
南宋 佚名 《松荫策杖图》
母亲病逝,噩耗如刀。蔡襄自身宿疾缠身,却强忍剧痛,在扶柩归乡的漫漫长路上,坚持赤足而行,一路跪拜哀泣,以血肉之躯践行孝道;
闻听挚友噩耗,他悲从中来,立刻撤去酒肉,设下灵位,朝夕恸哭;
待到晚年,沉疴缠身,自知时日无多,心中仍念念不忘曾答应为欧阳修抄录《洛阳牡丹记》一事。他强撑病体,在灯下一笔一划,竟抄录了两份近三千字的文稿。当风尘仆仆的送书人刚抵达欧阳修府邸,蔡襄便溘然长逝。或许正是这份刻入骨血的诚信与情义,使他总能“得道多助”,一次次渡过难关。
若只孤立地品评字迹的优劣高下,终究失之空洞。蔡襄的字,与他的人品一般贵重无瑕。他能跻身“宋四家”之列,也源于后世对蔡京人品的鄙弃——人们认为蔡京不配与“苏黄米”并列。于是,“蔡”这一席,便冠于蔡襄之名,尽管在年龄上,他与苏、黄、米实已隔了一辈。
五代 徐熙 《牡丹图》
这一流的人品,如松柏般苍劲坚韧,亦如流云般高洁从容,不仅映照在他的笔墨之间,更被悠悠岁月铭记至今。
北宋斗茶之风盛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乐此不疲。一部《茶录》问世,更令斗茶成为雅集必备。
一日,蔡襄赴“天下第二泉”惠山泉,途中巧遇苏轼。苏轼虽豪饮七盏,灵感迸发,却未见识过蔡襄的斗茶真功夫。二人相约斗茶:苏轼若输,罚诗一首;蔡襄若输,则赠苏轼墨宝一篇。斗茶胜负,看击拂后茶汤浮起的白沫(茶饽)谁先消退现出水痕。
南宋 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只见苏轼盏中白沫渐散,而蔡襄盏内茶饽仍洁白如雪。苏轼认输,挥毫赋诗相赠。有趣的是,蔡襄也已写就一首《即惠山泉煮茶》,中有“当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之句。赢家岂需受罚?蔡襄此举,意在共享雅兴,不负光阴。
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局部
二人在惠山寺盘桓两日,临别前再斗一场。此番斗得难解难分,二人盏中茶饽皆洁白胜雪,相持不下,竟成平局! 蔡襄抚盏而笑:“子瞻赢了!只是你把寺中竹叶心都拔光了吧?”(意指苏轼技艺精进,或暗指茶沫如竹叶般青翠持久?)
这相视一笑,便是知音相惜。苏轼推崇蔡襄书法为当世第一,平日敬其为兄(蔡襄年长25岁),唯有在真心朋友面前,才不必谦让客套,方能尽兴切磋,心意相通。
一旁的小沙弥将这场雅事悄然记下,捧出诗笺:
“二泉浸竹沥,胜味一筹,竹炉烟暖,佳话千秋。”
蔡襄爱美食,在宋朝可是出了名的。
荔枝金贵?街头的“荔枝膏”(乌梅仿制)就暴露了宋人的馋嘴。但蔡襄觉得,白居易那句“红颗珍珠诚可爱”,远不及他家乡福建兴化的陈紫荔枝!吃着吃着,使命感就来了——他花了三年,写出《荔枝谱》,把家乡荔枝夸得天上有地上无:
“卷叶垂红,映日骈罗,含风散彩,烁烁若金霞烂然...”(这简直是给荔枝写情书!)
书中连加工法子都贴心附上。
荔枝好吃,更要分享。老友杜衍在“庆历新政”失败后黯然退休,蔡襄立刻打包家乡荔枝送去。天热路远?哪怕只一颗完好的送到,让老友尝尝这口鲜甜,也值了! 朝堂纷扰,这份君子情谊,暖如珍宝。后来他自己外任,也能在松荫下偷得半日闲适:“赖此松檐下,朝回半日闲”——美食与友情,便是疗愈的良方。
明 文徵明 《品茶图》局部
他对茶的痴迷,更是深入骨髓。主持建州贡茶时,简直是他的“快乐时光”!拖着病体也要亲力亲为:选泉、监工...直到传奇的“小龙团”茶诞生。连仁宗皇帝都爱不释手,藏起来舍不得喝,还特意把蔡襄调回京城,亲昵地唤他“君谟”,追问制茶秘诀。 蔡襄当仁不让,用一手工整楷书写下《茶录》,从采摘到品饮,倾囊相授——“建茶所以名垂天下”,他功不可没。
若干年后,当蔡襄被“请”回老家泉州做知州,心里哪有什么失落?他满脑子就一个念头:“哈!又可以回去制茶了!” 这份将“坏事”视作“好事”的豁达心境,倒真像他某位老朋友(你猜是谁?)。美食与茶香里,藏着蔡襄应对世事的从容智慧。
蔡襄当官,自带一股为民请命的“侠气”。他来到泉州,面对的是令人生畏的“死亡之港”——泉州港暗流汹涌,吞噬无数船只人命。前人两次尝试建造跨海大桥,均告失败,难题仿佛一道魔咒。
南宋 赵芾 《江山万里图》局部
蔡襄偏不信邪!他带头捐资,更以惊人智慧破解难题:用“种蛎固基”让牡蛎当天然“水下胶水”粘牢桥墩;用“浮运架梁”巧借潮汐运送巨石。历经六年寒暑,这位“侠义太守”硬是带领百姓,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大桥落成,轰动一时。蔡襄亲撰《万安桥记》碑文,精炼仅153字,铭记所有贡献者。而他自己六载辛劳?仅以“合乐宴饮”一笔带过,深藏功与名。千年之后,洛阳桥巍然屹立。 踏上它,真如余光中所言——“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踏进了蔡襄那段不朽的传奇。
清 樊圻 《山水册页》局部
福州上元夜,月色清冷。怀念京都灯会的蔡襄下令:“每户点七盏灯,图个热闹!”名士陈烈却只点一盏巨灯,上书大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风流太守知不知?” (意思:您可知富家一盏灯,耗的是穷人的救命粮?) 平日弹劾贪官最猛的“第一谏臣”蔡襄,竟被这民间疾苦之问噎得哑口无言。他二话不说,立刻认栽撤令! ——道理不在自己这边时,这位高官认错比谁都快。
南宋 李嵩《观灯图》局部
蔡襄在部分史料中堆积出的印象,整个人就似一个四方铁盒子,内里都是钢筋做的。弹劾贪官搜刮民脂民膏是常事,回老家做官,在《福州五戒》里写“娶妇何谓,岂为财也”,有一次甚至指责仁宗重建佛牙塔是劳民伤财。可再铁面的人,都会在各路研究的缝隙中,露出可爱的弧光。
不过,这“铁面”也有软萌时刻——他那把标志性的威严大胡子。一日,仁宗皇帝好奇发问:“爱卿胡须甚美,不知安寝时,是置被内还是被外?”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竟让刚直的蔡襄当晚失眠了! 他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会儿把胡子塞进被子,一会儿又拿出来,怎么放都觉得不对劲,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原来“钢筋铁盒”里,也藏着会被生活小问题难倒的可爱灵魂。
蔡襄虽未开宗立派,却是书法史上连接晋唐严谨法度与宋代“尚意”书风不可或缺的桥梁。宋人尚意,追求超越点画束缚,以笔墨勾勒无限神韵,使书法如画般意蕴悠长,余味不尽。蔡襄的艺术实践,恰恰完美地体现了这一时代转折中的平衡智慧。
蔡襄的经历深刻塑造了他的书风。久居悟空寺的禅意熏陶,让他笔下常现清莲、孤鹤、明月等意象,透出清冷空灵之气;身为品茶高手与三十载官员,其诗作却多咏自然风物与生活情趣。这种融汇了禅意哲思与世俗雅趣的生命体验,共同滋养了他书法中法度与意趣并存的双重特质。
北宋 蔡襄《脚气帖》
在法度方面,蔡襄根基深厚。其楷书取法颜真卿,可谓“字字有法度,笔笔有来历”。他崇晋尚韵,在严格的规矩中追求内在气韵,使作品透露出一种中和、平衡的古典之美。代表作如《脚气帖》,正是以精妙的法度巧妙地收束了意趣中可能存在的过度张扬,避免了匠气与俗套,展现了其驾驭二者的高超能力。
蔡襄并非墨守成规者,其书法中的意趣与性情同样熠熠生辉,并得到苏轼的高度推崇,誉其为“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苏轼提出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主张,恰与蔡襄的实践不谋而合,印证了法度与意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和谐共生。
南宋 赵大亨 《薇亭小憩图》
蔡襄性情矜持,“不随意为他人书”,故传世作品稀少珍贵。幸有信札留存,让我们得以一窥他最自然的书写状态与日常心境。如《大研帖》中,面对好友唐询以砚换墨的请求,爱砚成痴的蔡襄挥毫打趣道:“你的砚台好,李廷珪墨也好,但我才不换!”千年之后,透过纸墨间累累朱印,我们仍能真切感受到那份天真烂漫的得意与文人雅士间的真挚情谊。
北宋 蔡襄《大研帖》
“神情已欣欣,痾恙还轻苏”——这句诗仿佛是为蔡襄所作的最佳注脚。它让我们仿佛看到:松荫之下,那位茶不离手、挥毫泼墨的蔡君谟,正以其达观通透的人生态度,将严谨的法度与飞扬的意趣、深沉的禅思与生活的欣悦,完美地熔铸于笔墨之间,成就了书法史上那一抹独特而平衡的光彩。
黄毫金(愙斋)
80后,出生广东雷州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
广东省舞台美术研究会会员
湛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雷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
《书法雷州》编委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