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婚出轨“女海王”,二婚三婚被绿,最后与清华才女患难45年

发布时间:2025-08-11 16:13  浏览量:2

“我遗弃了别人,也被别人遗弃!”暮年的萧乾在给挚友巴金的信中,用这句话概括自己早年的情感漂泊。

这个1910年生于北京贫民胡同的蒙古族遗腹子,尚在母腹便失去了父亲,十一岁又眼睁睁看着母亲在病榻上咽下他用第一份工钱买的罐头后离世。

孤儿萧乾在地毡房织过土耳其地毯,在街巷间送过羊奶,过早尝尽世态炎凉的他,一生都在寻找归宿感。

1928年冬,萧乾因参加学运被高中开除。一位潮州华侨将他带到汕头,在角石中学谋得教职。在这里,他与学生“雯”燃起炽烈初恋。现实的阻隔却让两人最终分离。七年后,这段痛楚记忆化作长篇小说《梦之谷》,成为他文学生涯的早期代表作。

当他考入燕京大学,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高君纯曾让他心动。才子以文章示爱,换来的却是挑剔与奚落。生活习性的差异更让感情无疾而终。

1935年,进入《大公报》的萧乾遇见了与他同病相怜的王树藏。这个出生丧母、被父亲漠视的女子,十六岁逃家北上求学。

两颗渴求温暖的心迅速靠近,1936年他们成婚,婚后萧乾唤她“小树叶”,寓意抓住了“秋风里最后一片暖意”。这段本该相互救赎的婚姻,却被萧乾亲手撕碎。

1938年香港《大公报》的办公室里,精通法语、擅弹钢琴的四川姑娘卢雪妮眼波流转间俘获了萧乾。他全然不知这位“热情洒脱”的女子同时与诗人金克木鸿雁传情五年,更有个“侍卫十年”的表哥。

看到卢雪妮,他便失了魂,竟然要与妻子离婚,当萧乾决意离婚,友人杨振声痛斥其薄情,沈从文拍桌怒斥:“见一个爱一个,早晚两手空空!”巴金夫人萧珊更痛骂他负心薄幸。但萧乾铁了心,甚至在收到妻子“坚决不离”的电报仍不为所动。

王树藏最终亲赴香港,平静签下离婚书。萧乾执意斩断情丝远赴英伦,直到卢雪妮嫁作瑞士人妇,才知自己不过是她“池塘里的一条鱼”,这段荒唐的感情留给他的只有巴金信中的叹息:“你是浪子,该受惩罚。”

萧乾与文洁若

1939年,萧乾以《大公报》驻英记者身份亲历二战烽烟。他是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报道伦敦大轰炸、随美军进入柏林,见证联合国成立与纽伦堡审判。炮火间隙,牛津毕业生格温(Gwen)手捧鲜花走入他的生活。这个中英混血女子被中国记者的才华吸引,1946年随他回到上海。

战后中国的困顿让格温幻想破灭。当萧乾赴复旦大学任教,接生的王医生趁虚而入。年过半百的医生夸大格温产后风险,骗取信任后,萧乾竟放心将妻儿托付。两个月后,格温与医生的私情传遍上海小报。尽管萧乾为幼子试图挽回,格温仍决然离去——王医生之妻拒绝离婚,她最终孤身返回伦敦。

1948年,失意的萧乾遇见风姿绰约的梅韬。三次离婚的梅韬看中他与乔冠华、夏衍的交往,赌他仕途腾达。而子宫手术无法生育的她,恰让萧乾误以为会善待长子。草率结合后,梅韬发现丈夫仕途无望,温情骤变冷暴力。萧乾出差时寄回万字恳求信,她看都不看。钓到日本华侨后,她抛下狠话:“我就没爱过你,以后更不可能”。

1953年,43岁的萧乾带着婚姻创伤和六岁幼子,遇见清华外文系才女文洁若。26岁的她精通日语,已参与翻译川端康成作品。

两人相遇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工间操时间,43岁的萧乾弯腰够不到脚面,胖拙模样惹得年轻编辑们窃笑。唯有文洁若没有笑,她高中读《梦之谷》时便视他为偶像。

萧乾与文洁若

“一个走南闯北的江湖客,骗走了从没见过世面的姑娘。”萧乾自嘲。旁人警告他“声名狼藉”,文洁若却倔强:“吃多大苦都认了!”1954年4月30日,她雇辆三轮车拉上全部行李,萧乾蹬自行车跟在后面,裸婚搬进8平米宿舍。

小屋阳台上葡萄藤蔓攀爬,两只绿毛龟在窗台探头探脑。萧乾说这是“一辈子两个爱好”:音乐与自然。文洁若生下女儿荔子(1955年)和儿子萧桐(1956年),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风暴突至。1957年萧乾因《放心、容忍、心事》一文被打成右派,发配河北柏各庄农场。雨后田埂湿滑,他“一会儿滑入毛渠,一会儿跌进稻田”;割稻时腰痛难忍,竟跪在地上挥镰。管教干部斥责他“丑化劳动人民”。为少起夜,他强忍口渴落下肾病。文洁若寄来一小包消毒用的灰锰氧,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劣根性”。

1966年他们的浩劫再临。文洁若被押到母亲门前批斗,推门惊见悬梁自尽的遗体。造反派逼她喊“死了活该!”萧乾在干校劳动,深夜他几次拧开煤气想自杀,被妻子死死拉住:“要活一起活!”

萧乾与文洁若

1979年平反时,萧乾只剩一个肾。木樨地住所门上贴着告示:“病魔缠身,仍想工作。谈话请短,约稿请莫”。夫妇耗费五年合译“天书”《尤利西斯》,将乔伊斯的意识流巨著首次完整引入中文世界。1995年译本震动文坛,获外国文学图书奖。

1996年友人赠萧乾漫画像,86岁的他题词自嘲:“这老头,经折腾,八十六,还不停”。1999年1月虚岁九十寿辰,十卷本文集刚出版,朱镕基总理亲致贺信。生日宴上的笑容未褪,他却突摔昏迷。2月11日,当长子从新加坡赶来紧握他的手,心电监护仪上的波纹归于平直。

72岁的文洁若拒绝子女赴美养老的提议。2017年,90岁的她仍伏案重译《尤利西斯》,白炽灯下校对着一个个跳跃的文字。半个世纪前干校黑夜里的誓言,终化作书桌前不熄的灯。

晚年的萧乾常自喻“未带地图的旅人”,情路与人生的迷途,终在文洁若执着的微光里寻得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