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光环铺天盖地,儿子的才华却似被无形的巨影悄然遮蔽

发布时间:2025-08-11 14:16  浏览量:4

元代书法天空,鲜于枢的名字如一颗灼灼明星。当众人目光皆被这耀眼星辰吸引,又有几人留意到他身后那个沉默的身影——他的第三子鲜于去矜?

父亲的光环铺天盖地,儿子的才华却似被无形的巨影悄然遮蔽,在史册中只余下模糊的侧影。

鲜于枢当时名动天下,与赵孟頫分庭抗礼,墨宝一字千金。其书名之盛,足以使任何“某某之子”的标签都沉重如山。

鲜于去矜生于大德二年(1298)前后,字必仁,号苦斋,成长于如此翰墨世家,自幼濡染书香,其笔端自然流淌着深厚的家学渊源。

其行草《李白诗》卷,如今静卧于哈佛大学与东京大学的珍藏库中,正是他非凡造诣的无声证言。

细观此卷,笔势奔腾如龙蛇起陆,线条在刚健中蕴含流动韵律——既得父亲用笔精髓,又在挥洒间透露出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

书卷与李白诗篇的浪漫奔放气质相融相生,墨痕仿佛在倾诉:纵为名门之后,他的灵魂同样渴望在艺术苍穹下自由飞翔,发出独属自己的清音。

然而历史何其吝啬!元代书坛名手录中,鲜于去矜之名竟如微尘消散,难觅踪迹。这或许正是“大树之下,草木难茂”的残酷写照。

父辈成就若巍峨高山,后来者要突破这巨大身影,让世人看见自己的光芒,该何等艰难?天才子弟的光芒,竟轻易被父辈无边的荣耀吞没了。

幸而数百年后,当哈佛与东大的灯光重新照亮《李白诗》卷,那酣畅淋漓的墨迹终于穿透时光的尘埃,熠熠生辉。

我们凝视这卷轴,仿佛看见一个身影在父亲辉煌的书法星图边缘执着地刻下自己的坐标。鲜于去矜的笔墨里,既铭刻着“必仁”二字所寄寓的儒者温良,亦迸发出“苦斋”名号下的沉潜与不甘。

名门之后,从来不是艺术桂冠的保证;真正的价值,终要凭作品自身说话。鲜于去矜的墨痕在父辈盛名的缝隙中坚韧生长,沉默数百年,却终究被时光打磨出不可遮蔽的光泽。

当后人拂去历史厚重的尘埃,那曾被遮蔽的星光,终会重新照亮我们认知的天空——艺术史的长河,原该有更多这样被重新打捞的名字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