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张伯驹:37岁迎娶20岁美貌青楼女子,晚年捐半个故宫给国家,价值超千亿
发布时间:2025-08-11 13:42 浏览量:4
1935年,一位年轻貌美的妓女苦苦哀求37岁的张伯驹:“带我走吧,我还是完璧之身!“张伯驹掏出钱为她赎身,老鸨却说:“晚了,她已经被卖了!”
张伯驹,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民国四公子”,玉树临风,才华横溢,尤其在古董界被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张伯驹之父是清末直隶总督张镇芳,家境优渥,他一生散尽家产收藏国宝级书画,晚年则尽数捐给国家,数量高达故宫书画的半壁江山,被赞“半个故宫(书画)都是张伯驹捐的!”为我国文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此高风亮节的一个大才子,张伯驹的一生堪称传奇。而在这非凡成就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人为知的缱绻缠绵、感人至深的凄美爱情故事~
1935年的一个下午,37岁的张伯驹正流连于上海街头的一书画摊前,突然听到围观的人谈及天香阁里来了一位色艺双绝的女子,听过她曲子的人莫不为之倾倒。
张伯驹本是风雅之人,闻言不觉心内一动,于是书画也不看了,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天香阁。进门后,一眼就被楼台之上一位正在弹古琴、身着白衣的少女吸引了。
她面容姣好,清丽出尘,全无风尘女子的妖媚与轻浮之气,她的琴声婉转,如泣如诉,透露出一丝丝哀怨凄悲之情,令人不免心生怜惜。
张伯驹见多识广,断定此女子必不是寻常女子,忍不住询问陪同在身后的老鸨:“这位女子,姓甚名谁?”
老鸨闻言大喜,手舞足蹈地介绍起来:“张先生好眼光啊,她叫潘素,天香阁头牌,才色一绝,人称'潘妃'。“
张伯驹点点头,便不再理会她,慢慢走近女子。一曲终了,不禁询问女子:“姑娘琴声虽妙,但太过哀怨了,再看姑娘气质绝尘,并不像风尘中人,莫非沦落至此?”
张伯驹问出心中的疑问,没想到正戳中潘素的苦楚,不禁鼻子一酸,流下一行清泪:能听懂她琴音者,不正是她的知音吗?还不是一般人,令她顿生好感。
常言:高山流水遇知音,彩月追月得知己。
当年俞伯牙曾以一曲《高山流水》觅得知音钟子期,成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千古佳话,令后世传颂。
如今潘素弹古琴遇张伯驹,感慨万千,她起身向张伯驹行礼,又邀他进屋详谈。两人都是艺术爱好者,有着说不完的共同话题,不觉相见恨晚,心内渐生情愫。
都说,爱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这在民国同样适用。
张伯驹是当时上海滩大名鼎鼎的人物,潘素没想到他竟如此温润儒雅,又平易近人,关键成熟稳重,值得女子托付一生。
而张伯驹也没想到,在天香阁这样的烟花柳巷之地竟有才情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女子,而且容颜绝世,令他一见钟情。
潘素出自名门,因家道中落,被继母卖到烟柳之地,但她坚守名节,卖艺不卖身,令张伯驹心生敬佩,很想娶她为妻,无奈家中已有妻妾,只得作罢。
眼见天色已晚,张伯驹起身告别,潘素突然跪地哀求:“先生,您带我走吧,我还是清白之身,就算当牛做马,也在所不惜!”
潘素梨花带雨,言辞恳切,令人好不怜惜,张伯驹动了恻隐之心,同时也坚定了内心的想法,决定去找老鸨为她赎身。
没想到,当张伯驹掏出一沓钱为潘素赎身时,老鸨却连声拒绝:“不好意思,张先生,已经晚了,潘素已经卖给藏卓了,我们可得罪不起他。”
臧卓是一介武夫,看上潘素后就死皮赖脸追求她,潘素根本不喜欢她,臧卓也不好硬来,只等哪天感动佳人之后再娶她。
后来在张伯驹的金钱运作之下,臧卓才放手。
之后为了独宠潘素,张伯驹拿出两笔巨款给两房夫人与两人离了婚,这才与潘素正式走进了婚姻殿堂。
这一年,潘素20岁,张伯驹37岁。
相差17岁的两人,终因志趣相投修成正果。婚后两人琴瑟和鸣,鹣鲽情深,过得十分幸福。
都说,爱一个人,就是要成就她。
不久,张伯驹发现潘素极有绘画天赋,便支持她作画,又让她师从各大著名画家。潘素也没令丈夫失望,各种山水人物、花竹鸟兽画等无一不精,尤其山水画令张大千赞不绝口。
后来,潘素成了著名的山水画家。
而在潘素的支持下,晚年的张伯驹将毕生所藏的千亿文物悉数捐献给国家,数量之巨,全都是无价之宝,成为故宫书画的“半壁江山”。
张伯驹与潘素,夫妻二人,夫唱妇随,彼此成就,这或许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吧。
两人的传奇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一段佳话,令世人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