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
发布时间:2025-07-14 18:42 浏览量:1
砚耕 山东
茶,是流淌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浸润千年的东方饮品,更是承载着哲学智慧与生命美学的精神图腾。
砚耕整理了关于茶文化的一些知识,涵盖茶的历史与起源、茶的分类与代表品种、茶叶制作工艺、茶具与冲泡方法、茶的健康功效、茶道礼仪、主要产茶地与特色、经典茶文献、有关趣味知识等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茶的历史与起源
1.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氏(公元前2737年)。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著作,记载了神农发现茶的过程。据记载,神农在尝百草时吃到了一种有毒的植物,倒地不起,在奄奄一息之际,他“得荼而解之”,意思是吃下了“荼”而解毒获救。这里的“荼”指的就是茶。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人工种植茶树,茶逐渐成为饮品。
隋唐时期,茶逐渐发展普及为大众饮料。
2.发展与传播
中国饮茶方法先后经过了唐代烹茶、宋代点茶、明清泡茶以及当代饮茶等几个发展阶段。中国茶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点茶在中国茶道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唐代(618–907年):茶文化通过“茶马古道”传入西藏及周边国家。
宋代(960–1279年):点茶法盛行,日本茶道源于此时期。
点茶法是一种将茶末置于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并用茶筅击拂的饮茶技艺,以“七汤点茶法”为最高技艺形式。
16–17世纪:由荷兰、葡萄牙商人传入欧洲,后风靡全球。
二、茶的分类与代表品种
根据发酵程度,茶分为六大类:
1.绿茶(不发酵)
特点:清汤绿叶,保留天然成分。
代表:龙井(浙江)、碧螺春(江苏)、毛峰(安徽)。
2.白茶(微发酵,5–10%)
特点:自然萎凋,毫香清甜。
代表:白毫银针、白牡丹(福建福鼎)。
3.黄茶(轻发酵,10–20%)
特点:“闷黄”工艺,黄叶黄汤。
代表:君山银针(湖南)、霍山黄芽(安徽)。
4.青茶/乌龙茶(半发酵,15–70%)
特点:香气复杂,绿叶红镶边。
代表:铁观音(福建安溪)、大红袍(福建武夷山)、冻顶乌龙(台湾)。
5.红茶(全发酵,80–90%)
特点:红汤红叶,滋味醇厚。
代表:祁门红茶(安徽)、正山小种(福建武夷山)。
6.黑茶(后发酵,微生物参与)
特点:陈香醇厚,可长期存放。
代表:普洱茶(云南)、安化黑茶(湖南)、六堡茶(广西)。
其他分类
再加工茶:茉莉花茶、玫瑰红茶、茶膏。
非传统茶:花草茶(如菊花茶)、果茶、保健茶(如绞股蓝)。
三、茶叶制作工艺
1.绿茶:杀青→揉捻→干燥。
2.白茶:萎凋→干燥。
3.黄茶:杀青→闷黄→干燥。
4.乌龙茶:萎凋→摇青→杀青→揉捻→烘焙。
5.红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6.黑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陈化。
四、茶具与冲泡方法
1.常见茶具
紫砂壶(适合乌龙茶、普洱茶)、盖碗(通用)、玻璃杯(绿茶观赏性佳)、茶筅(日本抹茶)。
2.冲泡要点
水温:绿茶(80–85℃,部分嫩芽可低至75℃)、乌龙茶(95–100℃)、黑茶(100℃)。
茶水比:通常1:50(如3g茶配150ml水)。
时间:绿茶1–3分钟,红茶3–5分钟,黑茶可闷泡多次。
3.泡茶步骤
备器→温杯→投茶→润茶→冲茶→出汤→分茶→品茗
4.喝茶口诀
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
春茶肥,秋茶瘦,夏茶薄,冬茶透。
夏喝绿,冬喝红,一年四季喝乌龙。
五、茶的健康功效
绿茶功效:富含茶多酚、儿茶素,抗氧化能力突出,辅助降低血脂、延缓衰老;含咖啡碱提神醒脑,适合用脑过度、久坐人群。但胃寒者需适量饮用。
白茶功效:茶性清凉,含活性酶促进糖代谢,适合夏季消暑、缓解燥热;陈年白茶抗菌消炎效果增强,喉咙不适或轻度感冒时可饮用。
黄茶功效:发酵程度介于绿茶与乌龙茶之间,茶性温和,含消化酶缓解积食,适合食欲不振、脾胃偏弱但怕冷体质的人群。
青茶/乌龙茶功效:单宁酸和茶多酚比例适中,促脂肪分解、调节胆固醇,适合减脂控重人群;清香型铁观音提神,浓香型岩茶暖胃。
红茶功效:茶性温润,咖啡因与茶黄素协同舒缓神经,缓解压力;含丰富钾元素促进血液循环,适合手脚冰凉、肠胃敏感者冬季饮用。
黑茶功效:富含益生菌和有机酸,助消化解油腻,适合饮食高脂人群;茶多糖含量较高,辅助调节血糖。但新茶(如生普洱)性烈需陈化,建议饮用陈年茶。
注意事项
避免空腹饮浓茶、睡前饮茶导致失眠;贫血者慎饮(茶多酚抑制铁吸收)。
六、茶道礼仪
(一)斟茶与奉茶礼仪
1.斟茶七分满
茶水需倒至茶杯的七分满,避免烫手且寓意“七分茶三分情”。若斟满则有“欺客”或“逐客”之意。
2.双手奉茶
递茶时需双手托杯(一手扶杯耳,一手托杯底),或用杯垫辅助,忌单手递茶。
3.顺序讲究
斟茶应遵循“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宾客优先于主人;若多人场合,第一轮按长幼次序,后续可灵活续茶。
(二)饮茶互动礼仪
1.扣手礼(叩指礼)
长辈斟茶:晚辈握拳轻敲桌面三下,象征五体投地。
平辈斟茶:食指中指并拢轻点三下,表谢意。
晚辈斟茶:长辈可单指点一下。
延伸一下:
叩指礼的出现据说与乾隆皇帝有关。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到一家茶楼喝茶。他给属下倒茶时,属下诚惶诚恐,又怕暴露身份而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跪拜谢恩,于是急中生智,并拢三指在桌上叩了九下,表示“三跪九叩”。之后,叩指礼慢慢流传开来,只是没有了那么多讲究,大多轻叩两下表达谢意。
2.忌皱眉与响杯
饮茶时皱眉会被视为嫌弃茶品;放置茶杯需轻放,避免碰撞茶盘发出声响,否则有“挑衅”之嫌。
(三)特殊场景礼仪
1.新客换茶
有新客人到访,需更换茶叶重新冲泡,并优先为新客斟茶,否则视为“慢客”。
2.茶色观察
茶汤变淡或无色时需及时换茶,否则暗示逐客。
3.头冲茶处理
首泡茶通常倒掉(洗茶),第二泡方可饮用(绿茶等例外)。
七、主要产茶地与特色
1.中国
福建:武夷岩茶、福鼎白茶、正山小种。
云南:普洱茶。
浙江: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实属绿茶)。
台湾:高山乌龙、东方美人茶。
2.其他产区
印度: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
日本:抹茶、煎茶、玉露。
斯里兰卡:锡兰红茶。
肯尼亚:全球最大红茶出口国。
八、经典茶文献
《茶经》
——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其作者陆羽被称为“茶圣”。
陆羽(733年—约804年),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
唐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并首次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使饮茶从物质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该书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生性诙谐,与女商人高五娘、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晚年隐终卒葬竟陵(一说葬于湖州杼山)。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的事迹在《新唐书》《文苑英华》《唐才子传》《全唐文》等文献中有所记载,其著作颇丰,不过大部分作品已散佚,唯有《茶经》三卷完整存世。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诗》存诗二首。
《大观茶论》
——宋代点茶技艺总结,其作者宋徽宗赵佶。
九、趣味“茶”知识
1.“茶寿”:
指108岁(“茶”字拆解为“廿+八十八”)。
2.茶马古道:
古代以茶换马的贸易路线,连接云南、西藏至南亚。
3.世界上最贵的茶:
中国武夷山母树大红袍曾拍出520万元/斤,不过目前母树大红袍已禁采,现存的均为扦插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