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仲:我学习书法和别人不一样,我自己去访碑问帖
发布时间:2025-08-08 12:45 浏览量:2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王学仲作为张海、孙伯翔、崔寒柏等人的老师,在书法上的“造诣”是很高的,那么他是怎么来学习书法呢,那就是“访碑问帖”。
王学仲的访碑并非简单的游览观摩,而是系统性的学术考察与艺术体验。他早年徒步探访山东铁山、葛山、岗山、尖山“四山摩崖”,用竹篾剔除碑面苔藓,以软铅笔擦拓字迹细节,并结合文献考证,发现《匡哲刻经颂》书写者为高僧安道壹,填补了书法史空白。这种“现场勘查+文献互证”的方法,使他超越了清代金石学家仅依赖拓本的局限,直接触摸到碑刻的原生语境。
在考察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时,他注意到“大字如斗而气脉贯通”的书写特质,对比《郑文公碑》的典雅,提出“摩崖体当以雄浑为宗”的论断。这种实地比对不仅修正了康有为“导源钟卫”的旧说,更将摩崖书法从碑帖二分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他甚至将访碑范围扩展至生活领域,观察妇女纳鞋底的针法,领悟颜真卿“点针行笔”的真谛,这种跨领域的灵感转化,使碑学精神渗透到日常观察中。
王学仲的访碑成果最终落实于书法创作的革新。他将摩崖刻经的“雄浑气象”与帖学的“流动笔意”熔铸,形成“碑帖互参”的独特风格。例如,其隶书楹联“晋唐俊秀多才子,汉魏风流记石碑”,以《张迁碑》的方笔为骨,融入《兰亭序》的灵动,结体宽博而不失韵致。这种融合在他为水泊梁山题写的摩崖石刻中达到巅峰——“满川水泊梁山青”九字,笔势如斧劈刀削,得《始平公造像》之雄强,而字间留白又暗含《石门铭》的疏朗,将北碑精神转化为当代公共艺术的视觉语言。
在方法论上,王学仲提出“拓印即创作”的理念。他强调拓印不仅是技术复制,更是对碑刻精神的再诠释。例如,他在拓印《葛山摩崖》时,故意保留拓纸的褶皱痕迹,使平面拓片呈现出三维质感,这种“不完美”的拓印方式,暗合现代艺术对“过程性”的追求。这种实践使访碑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成为主动的艺术实验。
王学仲的访碑理念深刻影响了弟子孙伯翔、张海等人。孙伯翔以《龙门二十品》为根基,将方笔运用推向极致,其作品《杨大眼造像》临本,通过强化刀刻的“金石气”,再现了北碑的雄强本质。这种对碑刻精神的忠实传承,印证了王学仲“以碑立骨”的教学理念。而张海则将摩崖刻经的“宽博气象”融入行草,其《杜甫秋兴八首》长卷,结体开张如《泰山经石峪》,笔势连贯似《十七帖》,实现了碑帖融合的新突破。
所以说王学仲通过实地考察激活碑刻的物质性存在,以学术研究解构其艺术密码,最终在创作中实现传统基因的现代重组。这种方法不仅塑造了他“雄浑奇崛”的艺术风格,更构建了一套从实践到理论的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