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分裂”的奸臣:治水救国却谋杀忠良,书法名扬天下遗臭万年
发布时间:2025-08-04 19:26 浏览量:1
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的晚上,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軏以及宦官曹吉祥等人焦急万分,因为此刻他们正在等待着徐有贞夜观天象的结果。突然,徐有贞激动地喊道:“举事今晚!赶快行动!”这次精准的政变预言,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将他们推向了权力的巅峰。
一、怀才不遇的“投机狂魔”
徐有贞,字元玉,南直隶吴县(今天的江苏苏州)人,天资聪颖,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等,喜好功名。然而这时的他不过是左副都御史,与自己的期望还很遥远。徐有贞能做到左副都御史还要归功于他的改名,他的原名是徐珵。
改名的原因还要从八年前说起。公元1449年,急于建立一番功勋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忽悠下率领大军亲征,结果发生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大臣被杀,数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当消息传至京师,大臣们纷纷商议对策,时任翰林院侍讲得徐珵认为展现自己的时候到了,于是站出来说:“我夜观天象,考察天数,发现北方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拯救我大明朝!”此言一出,朝堂哗然。兵部侍郎于谦厉声驳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徐珵的南迁之议被斥责为动摇国本,不仅未能如他所愿获得赏识,反而因此声名狼藉。他曾动用关系网,请求于谦向景泰帝推荐自己,而于谦也看到徐珵确实有才能,向景泰帝推荐了他,景泰帝听闻徐珵这个名字,就问于谦:“这是之前夜观天象,倡议南迁的那个徐珵吗?此人心术不正,不可重用!”皇帝对徐珵一脸的鄙夷使得徐珵决定改名为徐有贞(大概这也是在夜观天象之后的决策),试图以此抹去过往的印记,重新寻找晋升的机会。改名后的他后因治黄河水,拯救了数百万百姓,有功被晋升。然而,治水的功绩并不能掩盖他对权力的极度渴望。
二、权力巅峰的“屠龙者”
夺门之变后,明英宗为感谢徐有贞,便令其做内阁首辅,徐有贞的权力一步登天。当一个人拥有极大的权力之后,其复仇的果子也在内心一夜成长。徐有贞此生最痛恨的只有一人——于谦。景泰朝,于谦是最受皇帝信赖的大臣,于谦的地位与荣耀正是徐有贞梦寐以求的,徐有贞内心有嫉妒、有自卑、也有愤恨。于谦所拥有的,是建立在全盘否定自己南迁之议甚至是威胁自己生命的基础之上的,两个人政见争锋相对,在徐有贞看来,他和于谦是完全的政敌,于谦不死,徐有贞不昌。
徐有贞的暴戾不断地生根发芽,最终他向复辟后的明英宗说道:“于谦曾经谋划迎立外藩诸王做皇帝,不杀死于谦,夺门之变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朱祁镇犹豫了,因为于谦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徐有贞说:“虽然没有实际行动,但是难保于谦内心已经有这种想法了。”(虽无显迹,意有之!),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谦最终以“意欲”罪被杀,这与秦桧的“莫须有”罪有何差别!
三、众叛亲离的“孤星”
大概是徐有贞的才高自负带来了优越感,徐有贞大权在握后,开始嫌弃他的政变同盟石亨、曹吉祥,认为自己和他们不是一路人,于是一有机会就进谗言,让皇帝知道这两个人不是好东西。石亨、曹吉祥知道徐有贞背后捅刀子后,很生气,于是俩人合伙去构陷徐有贞。徐有贞偷鸡不成蚀把米,最后反而被石亨和曹吉祥拉下马来,被贬为广东参政,直至被贬为民。
到了成化年间,皇帝允许其从被贬地云南回家。回来后,徐有贞依旧沉迷于夜观天象。这次他夜观天象看到“将星在吴”,将星肯定指自己,笃定自己能够东山再起,便更加自负,直到同乡韩雍在两广平叛立功的消息传来,他才知道“将星”并非指自己。
四、黑洞中的微光
徐有贞在流放期间以其才华创作《别后帖》,这是成化初年的书法作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作品笔迹遒放雄健,颇具个性。
徐有贞的行草书名著当时,被誉为“米芾再世”!在他的影响下,其外孙祝允明被培养成了“吴中四才子”之一,与唐寅、文征明等人齐名。
他亲手扼杀忠良,却意外哺育了艺术血脉!
当徐有贞的棺木入土吴县时,墓碑未刻“武功伯”,只留“天全翁”——这位曾观星定江山的奇才,最终在山水间埋葬了野心。而历史给出的判词远比墓志铭锋利:“才可济世,德不堪权;慧极必妖,情深不寿。”
他精通天地万物之道,唯独算不透人心;他能用双手驯服黄河,却驯不服心中那头名叫野心的兽。如果徐有贞活在今天,会是水利专家?国学大师?还是落马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