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的字写得有模有样,但跟前女友徐静蕾相比,还差一丢丢
发布时间:2025-08-04 00:30 浏览量:1
我们先说正事,下面的这封信,是34年前写的。
这封信的作者是作家王朔,是他在1991年3月16日写给朋友程永新的。当时王朔正在北京从事文学创作,这封信的内容出自他的作品《编辑部的故事》创作期间。
虽然《编辑部的故事》本身是一部电视剧剧本,但此信并非剧中台词,而是王朔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与编辑交流的真实信件之一。
后来,这封信被收录在其散文随笔集《看上去很美》中,作为与读者分享创作过程和人际关系的珍贵资料。
在这封信中,王朔以一种幽默而自嘲的语气,向程永新说明自己对稿件进行了删改。
他将编辑稿件比作“医生给自己孩子动手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删减自己作品时的心理挣扎与不舍。
王朔甚至自嘲自己已经是“咬牙黑心”地删减,但仍担心仍有冗余之处,希望程永新作为编辑能“剪草除根”,彻底清理稿件中的问题,以免影响刊物的品质。
这种谦逊与信任的态度,体现了他对程永新的高度尊重。
信中特别提到希望保留一处描写:“眼周围的皱纹像肛门处一样密集……”,这句话虽然语言粗俗,但王朔坚持保留,认为这是为了表达人物形象的需要。
他请求程永新在此“手下留情”,“超生一下”,只求“在此小小下流一下”。
这种坚持与妥协并存的态度,既表现了他对文学表达自由的执着,也展示了他与编辑之间私交良好的一面。
王朔
程永新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编辑和作家,曾任《收获》杂志主编。
《收获》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之一,发表过大量有深度、有实验性的文学作品。
王朔与程永新私交甚笃,二人在文学圈中互为知己。王朔在创作过程中常与程永新沟通,有时甚至请他参与稿件的修改与审定。这封信就是两人深厚友谊与专业合作的体现。
至于这封信所谈及的稿件内容,虽然不是小说正文,但它作为王朔创作过程中的真实记录,最终确实得以发表。
它被收录在王朔的散文集《看上去很美》中,该书出版于2001年,集中展现了王朔对社会、人生、文学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表达。
程永新
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看到王朔的小说创作,也能窥见他作为一个真实写作者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这封信是王朔在北京从事自由写作期间,为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相关创作而写给编辑程永新的私人信件,体现了他对文字的认真、对朋友的信任,以及对文学表达自由的坚守。
该信件最终作为王朔作品的一部分得以发表,成为了解其创作心理与人际关系的重要窗口。
正事说完了,下面扯一扯闲:
徐静蕾是著名的演员,字写得非常好,有人说他是影视圈中书法写的最好的,也是书法界中戏演的最好的。
但有的人不一定知道,徐静蕾曾经是王朔的男友,我们在此扒一下。
王朔与徐静蕾的感情始于1994年,当时20岁的徐静蕾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而36岁的王朔已是文坛知名作家。
两人在一次偶然相遇中相谈甚欢,王朔被徐静蕾的青春活力和才情所吸引,徐静蕾则仰慕王朔的文学才华。尽管王朔当时已有妻女,这段感情仍然迅速发展。
徐静蕾曾直接找到王朔的妻子沈旭佳,直言不讳地表示“既然我可以自由进出这里,不如你把他让给我吧”,显示出她对这段感情的执着态度。
在王朔的全力支持下,徐静蕾的演艺事业迅速起飞。王朔利用自己在文艺圈的人脉和资源,为徐静蕾争取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将爱情进行到底》等重要角色,使她很快成为当红女星。
1998年,徐静蕾凭借《开往春天的地铁》获得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演艺事业达到高峰。
2002年,当徐静蕾决定转型做导演时,王朔又亲自指导她写剧本,帮助她完成了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该片获得了多个奖项。这段时期,两人的感情也随着事业合作而更加紧密。
随着徐静蕾事业的成功和独立性的增强,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王朔性格直率,常因言论问题遭遇封杀,而徐静蕾的事业则蒸蒸日上,两人的生活轨迹逐渐分离。
最终,王朔选择前往美国寻求内心平静,两人和平分手。尽管感情结束,徐静蕾仍公开表示“感谢20岁的我认识了王朔”,而王朔也在采访中表达过对抛弃妻女的后悔。
分手后,徐静蕾还曾为王朔在北京购买房产,显示出两人之间特殊的感情纽带。
此后,徐静蕾的感情生活依然丰富多彩,先后与音乐人三宝、演员黄觉等传出恋情,最终与黄立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伴侣关系。而王朔则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晚年生活相对低调。
两人的感情故事成为中国文艺圈一段著名的往事,既展现了才子佳人的浪漫,也折射出感情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王朔的字有徐静蕾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