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招亲出上联:有三更半,二个人,添一脉香火;且看书生下联

发布时间:2025-08-02 20:12  浏览量:1

在江南水网密布处,有个叫“墨溪”的小镇。此地文风之盛,连河埠头洗衣的妇人闲谈,都常带出几句平仄来。镇上沈家,世代经商,家境殷实。

沈家独女若兰,年方二十,却让父母愁得直薅胡子——古时女子,这般年纪尚未婚配,已是凤毛麟角。

若兰姑娘生得清雅,更难得是腹有诗书,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可她对媒婆踏破门槛的殷勤却并不理睬,常以 “缘分未到” 为由推脱。

“兰儿啊,你都二十了,隔壁王掌柜家的女儿十八就嫁了,如今孩子都能走路了。” 沈夫人又在苦口婆心地劝说,“不是爹娘催你,女子二十未嫁,在咱们这儿已是晚婚了。”

沈老爷也在一旁帮腔:“你娘说得对。咱们不求对方多有钱财,只要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好后生,能跟你好好过日子,将来添丁进口,延续香火就行。”

眼见双亲愁得连饭都少吃了半碗,若兰心有不忍。这日清晨,她轻抚案头墨迹未干的宣纸,心中豁然一亮。既生于墨溪,长于墨溪,何不以这浸润血脉的“对子”为媒,觅一知音?此念一生,如墨入清水,瞬间晕染开来。

数日后,沈府朱门外贴出一张洒金红纸告示,引得半个镇子的人围得水泄不通。那纸上赫然是若兰亲笔所题的上联:

“有三更半,二个人,添一脉香火;”

这上联一出,真如石落静水,激起千层涟漪!众人交头接耳,有啧啧称奇的,也有抓耳挠腮的。

人群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塾师,捋着胡子,眼放精光:“妙啊!诸位且看——”他索性当众拆解开来:

“三更半” 精准点出深夜时分,透着几分静谧私密的氛围;“二个人” 既指夫妻二人,又定下了数量对仗的基础;“添一脉香火” 既呼应了传宗接代的期盼,又带着家族传承的庄重感。从时间到人物再到寓意,层层递进,实在是构思巧妙。

消息很快传开,不光镇上的才子们跃跃欲试,连周边镇上的读书人都闻讯赶来。短短几天,沈府就收到了几十副下联。

什么“堆万两银,十亩田,生八个儿郎!”,什么“过五鼓天,单只影,守半生孤寒。”还有“驾七彩云,携仙娥,赴九霄琼宴”、“过四季天,六扇窗,读万卷诗书、"居五花宅,宴八仙客,享四季逍遥……

可这些下联都被若兰摇头拒绝。

日复一日,沈母焦虑得寝食难安:“兰儿啊,你这上联,莫不是成了无人能对的绝对?”

若兰望着庭前幽幽盛放的兰花,目光沉静如古井:“娘,好饭不怕晚。女儿宁缺毋滥。若此生真无一人解得此中真意,女儿情愿侍奉双亲终老。”

这日傍晚,若兰正趴在窗台上看雨丝串成帘,忽见个青衫身影在招亲联前站定。

那人个子清瘦,背着个旧布包,鞋跟沾着泥,却把腰板挺得笔直。他盯着上联看了许久,忽然从布包里摸出半块残墨,在旁边的茶摊借了张纸,蘸了蘸茶水就写起来。

"逢五更初,一家人,续千缕亲情"

雨丝落在纸上,晕开几个小墨点,倒把这行字衬得更清楚了。

下联到了沈若兰手上,在她心中激起千层波澜。待细细咀嚼每一个字,她竟情不自禁地拍案而起,脱口赞道:“好!真正的好对!” 那份欣喜与激赏,再也无法掩饰。

她立刻命丫鬟将书生请入花厅。四目相对,若兰亲自解析这下联的绝妙之处:

“‘逢五更初’,对姑娘的‘有三更半’!”若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三更半’是夜之深沉静谧,‘五更初’则是黎明将至,曙光微吐!时辰流转,暗喻着从结合的初始,走向充满希望的光明未来,何等开阔!”

她目光灼灼,望向林风:“‘一家人’,对‘二个人’!从花前月下的两人世界,到儿孙绕膝的天伦圆满。这‘一’字,不是孤单,而是聚合,是圆满,境界远非‘二’字可比!”

“‘续千缕亲情’,对‘添一脉香火’!一个‘续’字,道出了生生不息;‘千缕亲情’,更是将那冰冷的‘香火’二字,化作了有温度、有筋骨的家族血脉与人间至情!

此句一出,上联的期盼,便如种子破土,生出了繁茂的枝叶,有了鲜活的生命!” 她看向林风,眼波如水:“公子此对,不仅字字珠玑,更难得是这份通透世情、温暖入骨的心意。”

沈父沈母细细打量林风,虽衣衫朴素,但眉宇间自有清朗气度,言谈举止,不卑不亢,显是腹有诗书。几番问对,其见识才学,更是远超那些华服公子。

二老对视一眼,心中已是大为满意。此乃天作之合!

婚事既定,墨溪镇一时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