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王安石,从挚友到死敌,北宋朝堂因他们彻底撕裂

发布时间:2025-08-02 15:00  浏览量:1

谁能想到,司马光和王安石这对昔日惺惺相惜的“嘉佑四友”成员,后来竟成了水火不容的死对头,他们的争斗,最终撕裂了整个北宋王朝!

熙宁元年(1068年),汴京皇宫内,一场决定帝国命运的御前辩论火药味十足。王安石慷慨陈词:“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真正会理财的人,不用增加百姓赋税,就能让国库充盈!)话音未落,司马光拍案而起,厉声驳斥:“此乃桑弘羊欺蒙汉武帝之旧辞!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有限,不在民间,则在公家。你这分明是变着法子抢夺民财!”

一年前,司马光还盛赞王安石是“贤德冠天下”的大才子,王安石也视司马光为知己。但王安石的变法,让两人彻底决裂。

青苗法本意是政府以20%年息放贷,取代民间高利贷,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增加国库收入。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地方官为政绩强行摊派,政府成了最大的“高利贷主”,老百姓怨声载道。市易法使得国家垄断大宗商品交易,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

面对新法带来的种种问题,司马光痛心疾首。他连上三道万言书,痛斥新法为祸国殃民的苛政!为了表达强烈抗议,他甚至拒绝皇帝提拔他做枢密副使的高位,愤然离开京城,隐居洛阳。

在洛阳的槐树下,满腔激愤的司马光埋首于鸿篇巨制《资治通鉴》。他特意在书开头写“三家分晋”的故事,暗戳戳地警告:周天子自己破坏规矩分封大夫,结果天下大乱!这分明是借古讽今,把矛头对准了王安石和他的变法派,暗示其“破坏祖制,动摇国本”。

元丰八年(1085年),一心支持变法的宋神宗驾崩了。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立刻召回司马光,拜为宰相。听闻“司马相公”回朝,百姓夹道欢呼,视其为救星。

然而,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宰相一上台,就掀起了一场迅疾猛烈的“废除新法”风暴。他态度极其强硬:“先帝(宋神宗)之法,其害民者,当如救焚拯溺,尤恐不及!”(有害于民的新法,必须像救火、救命一样立刻废除,一刻都不能等!)

司马光的理念是藏富于民,主张官府不应“与民争利”,想法在当时颇为超前。反对王安石“推倒重来”的激进,主张像修补老屋般循序渐进。用人唯才,甚至提议掌管财政的“三司使”必须任用专业理财高手,不论出身,俸禄应与宰相看齐。

但司马光性格刚直近乎固执,道德标准极高,听不进不同意见。当苏轼好心劝他:“那个免役法(改劳役为货币税,扩大征税范围,原免税的官僚也需纳钱)其实简化了税制,也减轻了百姓劳役负担,部分可取之处可保留……”司马光勃然大怒:“你这是在为王安石张目吗?”曾经指责王安石独断的他,掌权后却更加固执己见。

司马光当时已病体沉重,却以惊人的毅力每日高强度工作,要求五天内必须废除“免役法”!他的助手范纯仁(范仲淹的儿子)干着急:“恢复差役法这事千万不能急啊!仓促恢复恐激起民变!”司马光置若罔闻。

老臣吕公著也进言:王安石的“青苗法”虽有弊病,但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不必尽废。司马光依然大笔一挥:全废!不留余地!

最致命的决策发生在国防上,司马光竟下令,将王安石耗费无数将士生命、艰难从西夏手中夺回的熙河地区(今甘肃、青海一带)两千多里战略要地,主动归还西夏!理由竟是“节省军费,让百姓休养生息”。结果西夏得地后立刻翻脸,骑兵再度南下劫掠!边境战火重燃,百姓惨遭蹂躏。

仅仅当了十六个月宰相,司马光就在病榻上念叨着“四害不除,我死不瞑目啊!”咳血而亡。他到死都不知道,他拉开的这场以“道德”为名的无声战场,彻底激化了党争,致使朝廷分裂。北宋的命运急转日下。

南宋的史学家吕中一针见血地评价:“光忠直太过,不知变通。”(司马光太忠直太较真,完全不懂变通!)司马光生前曾自信宣称:“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他追求极致的道德纯粹,却在权力中心,用最纯粹的理念热情,为北宋王朝挖掘了一个巨大的政治陷阱。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被后世皇帝奉为治国宝典,他自己也被树为道德楷模。但他耗尽心血铸就的这面照亮古今的“资治宝鉴”,终究没能照见他自己的局限和身后掀起的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