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娶了富家小姐,又与杭州第一美人结婚,前妻孤守了60年

发布时间:2025-08-02 09:46  浏览量:1

1928年6月,杭州聚丰园的喜宴觥筹交错。32岁的郁达夫牵着20岁的"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在文坛名流的祝福中许下誓言。

同一时刻,富阳郁家老宅里,他的发妻孙荃正蜷缩在产床上,冷汗浸透单衣,拼尽最后力气生下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剧烈的宫缩中,她听见窗外隐约的鞭炮声——那是丈夫与新欢的订婚庆典。

一、富家才女的下嫁

孙荃原名孙兰坡,1897年生于浙江富阳宵井镇的书香望族。孙家坐拥百亩良田,父亲是乡绅名士,她自幼习诗书、通文墨,提亲者踏破门槛却无一中意。1917年,当媒人提起郁家三子达夫——一个留学日本的寒门才子时,她竟一口应允。尽管郁家早已家道中落,丈夫去世后仅靠婆婆摆摊维生。

初次相见时,郁达夫对这位裹小脚、穿素袄的旧式女子难掩失望。但书信往来中,他被孙荃的诗才惊艳:"文字清简,压倒前清老秀才"。他取《楚辞》"荃"字为她改名,寄诗表白:"别有伤心深意在,离人芳草最相思。"孙荃被这份知遇之情打动,甘愿接受一场无花轿、无喜宴的婚约。1920年成婚当夜,她将珍藏的钻戒赠予丈夫,却不知他日后会为替妓-女赎身而典当此物。

二、裂痕初现的风流本性

婚后的郁达夫暴露出多情与暴戾的双面。他一面写《一个人在途上》悼念早夭的长子龙儿,字字泣血;一面流连风月场,与妓-女"海棠""银娣"纠缠,甚至殴打孙荃后跪地痛哭忏悔。1926年冬,孙荃心疼丈夫受寒,寄去亲手缝制的皮袍。郁达夫感动地在日记中写道:"如何报答我这位可怜的女奴隶?"——谁知次日他便穿着这件皮袍拜访友人,遇见了改变三人命运的王映霞。

19岁的王映霞明艳照人,郁达夫一见倾心,情书如雪片般飞去:"人生只有一次婚姻,你情愿做家庭的奴隶,还是自由的女王?"

彼时孙荃正怀着第三胎,郁达夫却以死相逼要求离婚。孙荃抱着幼子以泪洗面:"我若离开,三个孩子谁养?"最终妥协分居,唯一的条件是保留"郁太太"名分。

三、"神仙眷侣"背后的弃妇血泪

1928年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婚礼轰动杭州,时人赞为"富春江上神仙侣"。王映霞在自传中得意地比较:"我家每月花200银元,比鲁迅吃得好!"而富阳老宅里,孙荃带着三个幼儿啃咸菜度日。郁达夫初期寄些微薄生活费,战乱后彻底断供。她变卖嫁妆,白天种菜养猪,夜晚在油灯下教孩子读《唐诗三百首》,三更仍闻纺车声。

最痛彻的时刻是1932年。郁达夫与王映霞争吵后突然归家,试图拥抱孙荃重修旧好。她却紧闭卧室门,贴上"闲人莫入"的字条。郁母劝和,她淡然道:"他当我是收容所,倦了才回头。"郁达夫失意离去,孙荃却在窗后望着背影泪流满面——她仍爱他,却再难信他。

四、孤灯下的重生与守望

1945年郁达夫在苏门答腊被日军杀害的噩耗传来,孙荃设灵堂痛哭整夜。次日她擦干泪对子女说:"你父亲是为国死的文人,你们要像他一样有骨气。"此后三十年,她戒荤茹素,每日用火柴在纸上戳点计数念佛,纸面密如星斗。晚年政府提出为郁达夫建纪念馆,她颤巍巍捧出珍藏的手稿:"他的文章,该让后人看见。"

1978年春,81岁的孙荃在富阳老宅离世。临终前她望向墙上的郁达夫照片喃喃道:"我守住了你的血脉,也守住了你的名节。"梳妆匣里压着一张发黄诗笺,正是当年他为她改名时写的:"赠君名号报君知,两字兰荃出楚辞。"六十载爱恨沧桑,终化作故纸堆里一缕墨香。

五、历史余音:沉默的韧性

孙荃的悲剧是旧时代女性的缩影,但她的选择远超时代局限。当郁达夫沉溺情爱、王映霞改嫁航运经理开启新生活时,这位被才子轻慢的"旧式女子",以惊人的坚韧完成两重救赎:将三名子女培养成材——长子成为工程师,幼女执教大学;更守护了郁达夫的文学遗产,使其作品在新中国重放光彩。

她晚年常坐郁家小楼窗前,看富春江水奔流不息。有乡人问是否恨过丈夫,她摇头:"兰坡变荃,是他给我的名字。荃是香草,纵被折断,余香不散。"这缕香,飘过战乱、贫困与背叛,最终沉淀为历史缝隙里最沉默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