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演义》连载六:陕西故宫西岳庙(1)
发布时间:2025-08-01 17:44 浏览量:1
作者:宁文英 李启明
峥嵘西岳,自古以来倾历多少帝王将相,名流才子。“作庙始西京升馨自昔,俏神配东岳鼎建维新”,西岳庙大院里“天威咫尺”石牌坊两边这副楹联,道出了古西岳庙建造的宗旨。有神明的佑助,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历代统治者无一不期望长治久安,福洪寿长。祭祀名山大川,国之大事,不封天禅地,无以立国,现代社会到处修造亭、碑、塔、馆等,无以不包含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进步。如我们走近人民英雄纪念碑就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爱国之情。
乾隆四十三年(1788),陕西大旱,陕西巡抚毕沅至金天宫祀神祈雨,后果然天降甘霖,毕沅奏请朝廷,对金天宫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乾隆皇帝不仅亲笔御赐了“岳莲灵澍”匾额,而且为新修的金天宫撰楹联一副。
上联为:作庙始西京升馨自昔。
下联为:侑神配东岳鼎建维新。
额为:金祗载福。
提起西岳庙,好多人都进去光顾过,恢弘、大气、壮观,很有一番皇家庙宇的气势。但是,没几个人知道,现在西岳庙的前身是在华山北麓黄埔峪口(今华阴电机厂西南角处),名字叫“集灵宫”。传说周武王当年纵马华山时来过这里。那时,这里少人居住,是一片大林场。天子在这里巡视和祭祀山神,场面相当热闹,再加上这里正南可以望视三峰,更显其地理位置之重要。
到汉武帝时,祭祀华山神的仪式欲改为庙祭。想在黄埔峪口建立一座庙宇,由于华山奇险难攀,建立庙宇可以不登山,就可以祭祀华山神。
建造这个“集灵宫”,在民间流传着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当年圣旨下达后,出了一个榜文,召天下能工巧匠进行设计建造。这时全国各地许多木、石、瓦、画师等能工巧匠,纷纷前来,人才济济,各显其能。
但庙址选在那儿,下线下到何处?众人议论纷纷。
此时正值炎夏,一天,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华山顶上笼罩起团团乌云,接着,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从空中落下,下了半个时辰,地面积起尺把厚的积雪。雪地里,竟有只兔子狂奔,人们都很奇怪。
这只兔子要干什么?大家过去仔细一看,兔子跑过的痕迹,竟是一幅线条清楚的轮廓,简直是幅美观大方的建筑设计图。
一会儿雪融化了,地面上又是一块块黑色的石头,这都是过去没有出现过的怪异现象。
有了设计图,有了石头,众人就开始凿石,石块越来越多,做为地基的石料用也用不完。
石方很快凿齐,还有大量的树木,这时,听到天上“叮叮”伐本之声。众人说:“这是华山神在帮大家给他造房呢?”果然,一夜之间,地上滚了许多粗细不等的优质松木。
工程进行得很快,不几日,就造成了几座规模宏大的殿字。由于建造过程有各路灵仙的佑助,工程进行相当顺利,于是就起名为“集灵宫”。
在”“集灵宫”祭祀华山神就很方便了。
汉武帝元光年间建集灵宫于黄埔峪口,改荒祭为庙祭,开创了筑庙祭祀华山神之先河。
东汉桓帝时为体现仰望华山之要求,选择了最佳位置和角度,迁集灵宫于长安至洛阳之间大道旁的今址。南北对华山主峰,“集灵宫”改为“西岳华山庙”,从此,西岳庙正式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之正式场所。
西岳庙既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正式场所,因而,历代帝王都不同程度地对西岳庙进行维护和增修,旧志载“庙自汉建,唐增华丽”。自唐太宗起,由于推行“崇道贬佛”的宗教政策,西岳庙和华山进行大规模的修建与改造。唐太宗遵道的目的在于宣传“君权神授”的宗法思想,唐太宗以道家圣祖老子李聃同姓为由,为李姓坐江山寻找理论根据。
(宁文英,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政协西安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参政议政智库特聘专家。出版文学书籍6部,搬上舞台的小品剧本30余部,陕西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短剧剧本100余部。喜马拉雅听书平台播出4部文学作品《文化馆那些事》《汾水呜咽》《华山演义》《宁文英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