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懒”的对联:上联和下联一字不差,却成千古绝对流传至今
发布时间:2025-07-31 17:09 浏览量:1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中国历史上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真是数不胜数,他们的作品让后人叹为观止。
明朝有位奇人徐渭,此人一生坎坷却才华惊人,临终前却留下了一副“最懒”的对联。
十四个字完全相同的上下联,乍一看以为是敷衍了事,实则道尽了他坎坷一生的辛酸与无奈。
究竟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这位天才文人留下了这样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呢?
不被眷顾的"神童"
徐渭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是徐老爷徐鏓(cōng)所纳小妾生的庶子。
正德十六年(1521年)刚出生不到百天,老天爷就开始跟他开玩笑,父亲徐鏓撒手人寰。
年幼的徐渭出生后并不是跟着亲生母亲长大的,而是由嫡母苗氏一手带大。对从小没能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徐渭来说,苗氏的抚养成了他童年最重要的依靠。
命运就像是个没完没了的“恶作剧”,徐渭14岁那年,抚养他长大的嫡母苗氏也离开了人世。
小小年纪的徐渭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只能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摸爬滚打。
好在他天资聪颖,从小就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才华,被乡里人称为"神童"。那时候的徐渭,整日埋首书堆,寄希望于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徐渭20岁那年,他顺利考中秀才,这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按理说,像他这样聪明的人,接下来的科举之路应该一片坦途。
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接连八次参加乡试,次次名落孙山!从20岁到40岁,整整二十年,徐渭始终没能跨过这道坎。
这段时间里,徐渭过得异常艰难。25岁那年,徐家彻底败落,家产被外人侵占。
失去经济来源的徐渭被迫投靠妻子潘氏的家庭,成为了一名上门女婿。
就在他勉强适应这种生活时,26岁那年,妻子潘氏又因病去世,给了他又一沉重打击。
短暂的辉煌时刻
徐渭33岁时命运终于给了他一个转机。
当时正值倭寇猖獗,沿海地区民不聊生。徐渭参与了抗倭战役,凭借出色的才华和谋略,得到了浙直总督胡宗宪的赏识。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徐渭正式成为胡宗宪的幕僚,负责为胡宗宪出谋划策、起草文书。
这段时期是徐渭一生中难得的辉煌岁月。
他不仅在军事上施展才华,更在文学创作上大放异彩。徐渭精通诗词、书法、绘画,样样出色。
他的画风独树一帜,被后人称为"青藤画派"的开创者。他的诗文气势磅礴,字里行间透露着不屈的傲骨。
在胡宗宪麾下工作的几年里,徐渭终于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滋味。
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也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这段时间里,徐渭再婚,迎娶了张氏为妻,生活似乎终于有了转机。
可好景不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宪因政治斗争被罢免,徐渭也随之失去了依靠。
失去庇护的徐渭再次陷入困境,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双重夹击下,他的精神状态开始逐渐恶化。
人生的至暗时刻
失去靠山的徐渭生活陷入困顿,精神也日渐崩溃。
他多次尝试自杀未遂,精神状态越来越不稳定。在徐渭46岁那年,一场灾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天,徐渭在精神恍惚状态下,误将妻子张氏杀害。
这一悲剧彻底摧毁了徐渭的精神世界。他因杀人罪被关进大牢,在监狱中度过了漫长的七年时光。
监狱生活异常艰苦,但对徐渭来说,精神上的折磨远比身体上的煎熬更加痛苦。
他时而清醒时而癫狂,在清醒时刻,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极度后悔和痛苦。
这七年里,徐渭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但他从未放弃过创作。
他用监狱里能找到的任何材料作画、写字,甚至在牢房墙壁上留下了不少作品。
令人惊讶的是,正是在这段最黑暗的时期,徐渭创作出了一些最具艺术价值的作品。
他的画风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粗犷、狂放,被后人称为"狂草"风格。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他对命运的愤怒和不屈,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
晚年穷困潦倒
徐渭53岁那年终于出狱,但等待他的并不是新生,而是更加凄凉的晚年生活。
出狱后的徐渭已经声名狼藉,没有亲人愿意接纳他,也没有朋友敢于接近他。曾经的才子,如今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疯子"。
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徐渭只能靠变卖自己的书画维持生计。
好在他的才华始终未减,他的作品在一些有眼光的收藏家中仍有市场。
但这些微薄的收入远不足以让他过上体面的生活,他的晚年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的。
这段时间里,徐渭的精神状态依然不稳定,时而清醒时而发疯。
在清醒的日子里,他继续创作,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
他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被后人奉为"写意画"的先驱。他的诗文也充满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徐渭晚年虽然生活潦倒,但他从未停止过创作。
他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对抗着命运的不公,在艺术世界里找到了精神的慰藉。
他的书法、绘画、诗文作品,至今仍被视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临终的人生遗憾
徐渭在贫困和孤独中度过了晚年,临终前,他留下了那副“最懒”的对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
这副看似简单甚至懒惰的对联,实则蕴含着徐渭对自己一生的深刻反思。
这副对联通过同字异音的巧妙构思,表达了"年少时有条件读书却不爱读书,年老时想读书却没有条件读书"的人生遗憾。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中的第一个"好"是形容词,表示"喜欢";第二个"好"是副词,表示"很"或"非常"。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中的第一个"好"是副词,表示"应该";第二个"好"是形容词,表示"良好"或"有利于"。
这副对联不仅体现了徐渭超凡的文学才华,更道出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遗憾。
年轻时他有大好时光可以专心读书,却不珍惜;到了晚年想要静下心来读书,却已经没有了条件和精力。
这种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让这副看似简单的对联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绝唱。
徐渭一生坎坷,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和挫折。
从小失去父亲和养母,科举屡试不第,家产被侵占,妻子相继离世,仕途失意,精神崩溃误杀妻子入狱,晚年孤苦潦倒。
但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徐渭的一生充满了各种不幸和挫折。可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他用十四个完全相同的字创作出的对联,看似偷懒实则蕴含深意,道出了他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遗憾。
这副"最懒"对联流传至今,让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的文学才华,更能体会到他背后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
参考资料:
《明代文人传记汇编》,中华书局,2022年版
《徐渭研究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明代艺术家评传》,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