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为 10 两银子给地主家厕所写对联,不料竟成千古名对

发布时间:2025-06-19 04:03  浏览量:1

说起唐伯虎,咱中国人估计没几个不知道的。这位明朝的大才子,画画写字样样精通,诗词也写得漂亮,可惜命不太好,一辈子起起落落,最后还落得个穷困潦倒的下场。不过呢,他的才华那是真没得说,哪怕生活再苦,他也能整出点让人拍案叫绝的东西来。比如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唐伯虎为了10两银子,给地主家厕所写了副对联,结果这对联还成了千古名对。这故事听着就挺有意思,既接地气,又有点传奇色彩。

唐伯虎是谁啊

唐伯虎,本名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生在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家里是苏州府吴县吴趋里的一个普通人家。他家祖上其实挺牛,传说是前凉陵江将军唐辉的后代,还封过晋昌公,算得上书香门第。可惜到他爷爷那辈儿,家道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了他爹唐广德这儿,家里彻底不行了,只能靠开个小酒肆过日子。那酒肆就在苏州城西,靠近阊门,生意也就那样,养家糊口而已。唐伯虎他妈叫丘氏,家里还有个弟弟唐申和一个小妹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唐伯虎从小就聪明得不行,读书过目不忘,小时候常在他爹酒肆后院看书,别的孩子玩泥巴,他已经抱着《诗经》《论语》啃了。苏州那地方,文化氛围浓得很,街头巷尾都是书肆茶肆,文人墨客没事就凑一块儿聊诗论画。唐伯虎跟祝允明、文徵明这帮朋友混一块儿,年纪轻轻就有点名气了。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他16岁那年,参加苏州府试,一篇策论写得文采飞扬,直接拿了个第一,成了生员。文徵明的爹文林当时还夸他,说这小子文章写得跟刀子似的,锋利又清新。

弘治元年(1488年),唐伯虎娶了徐廷瑞的二女儿徐氏当老婆。徐氏是个贤惠女人,家里的事儿都收拾得妥妥当当,夫妻俩感情也好。唐伯虎那会儿觉得自己日子能这么平平淡淡过下去就挺好,可惜老天不让他舒坦。弘治七年(1494年),他爹唐广德突然得了重病,没多久就去世了。同年年底,徐氏生孩子后得了产后病,高烧不退,也走了。紧接着第二年,他妈丘氏因为伤心过度,身体垮了,没撑多久也去世了。还没缓过来,他小妹妹又因为一场病没了。一年之内,家里四口人接连走了,只剩唐伯虎和弟弟唐申俩人,日子过得跟塌了天似的。

这时候,好哥们儿祝允明看他实在太惨了,就劝他别老在家耗着,干脆去考科举,搏一把出路。唐伯虎守完丧,收拾心情,重新拿起书本埋头苦读。弘治十一年(1498年),他参加应天府乡试,写了一篇特牛的文章,直接考中了解元,整个江南都知道他了。主考官梁储看他的卷子,夸得不行,说这文章气势磅礴,是个少见的人才,还把他推荐给了第二年的会试主考官程敏政。

结果到了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跟朋友徐经一块儿去北京参加会试。本来挺顺利,他俩的卷子写得都特好,程敏政看了都忍不住夸。可没想到,这事儿传出去,有人举报说程敏政泄题给他俩。朝廷查下来,虽然没真凭实据证明他俩作弊,但为了平息舆论,还是把唐伯虎和徐经抓起来审了一顿,最后定了罪。徐经扛不住压力,承认自己通过程府仆人偷了题,顺便把唐伯虎也扯了进去。唐伯虎虽然没干这事儿,但也洗不清了,最后被贬到浙江去做个小吏。

唐伯虎这人,心气高得很,哪受得了这种屈辱?他在苏州街头一把火烧了任命文书,打定主意不干了。从此以后,他跟仕途彻底拜拜,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新娶的媳妇儿何氏看他这德行,直接跟他掰了。唐伯虎失了魂似的,天天泡在酒肆青楼里,靠朋友接济和卖点字画混日子。苏州街头经常能看见他,穿着破袍子,醉醺醺地晃悠,手里还攥着个酒壶,眼里满是落寞。

那副厕所对联咋来的

唐伯虎混到后来,日子真是过不下去了。仕途没戏,家里没人,靠卖字画那点钱根本不够花。一天,他在苏州城南逛街,路过一个地主家门口。这地主姓张,是个有钱的主儿,刚给自己家修了个新厕所,想找人写副对联装饰一下,出价10两银子。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够普通人家吃喝好几个月了。可问题是,厕所这地方太low,文人都觉得写这个掉价,没人愿意接这活儿。地主在门口喊了半天,大家也就是笑笑,谁也不上前。

唐伯虎那会儿穷得叮当响,兜里连个铜板都没有,10两银子对他来说简直是救命钱。他挤开人群,走上前说要写。地主上下打量他,见他一身破衣裳,满脸胡茬,还带着酒气,就有点瞧不上,觉得这穷酸能写出啥好东西。旁边看热闹的人里有人认出他,说这不是当年那个唐解元吗,咋混成这样了,大家伙儿笑得更欢了。

唐伯虎没搭理这些闲话,直接走到桌子前,拿起毛笔,蘸了墨,想了想就写下了对联:

上联:且看来客多情,甘解衣带终不悔。下联:莫道此物无用,化作春泥更护花。

写完他把笔一扔,纸上墨迹还没干,大家伙儿凑上去一看,顿时不吱声了。上联写的是上厕所的人,心甘情愿解开裤腰带,一点不后悔,措辞还挺雅;下联说厕所里的东西别看不起眼,化成肥料还能滋养花草,立意一下子就拔高了。这对联对仗工整,平仄也讲究,把厕所这么个粗俗东西写得诗意盎然,谁看了不得说声牛啊?

地主虽然不太懂文墨,见大家都夸,也乐了,赶紧掏出10两银子给了唐伯虎。唐伯虎拿了钱就走,头都没回。这对联后来传开了,苏州城里到处都在念,越传越远,最后成了大家口中的千古名对。

这对联为啥这么牛

这副对联咋就成了千古名对呢?咱得从几个方面说说。首先,它写得真好。上联“且看来客多情,甘解衣带终不悔”,把上厕所这么个日常事儿,写得跟谈恋爱似的,既幽默又有情调。下联“莫道此物无用,化作春泥更护花”,把粪便化成肥料的道理点出来,还跟龚自珍那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点呼应,立意一下子就高了。对仗工整不说,平仄也压得准,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学价值杠杠的。

再一个,这对联背后还有唐伯虎自己的影子。他写这东西的时候,日子过得惨得很,为了10两银子连厕所的对联都得写,可他没敷衍,硬是用才华把这粗俗玩意儿给升华了。这不光是写对联,更是他不服输的劲儿。别人嘲笑他落魄,他偏要用笔证明自己还是那个才子。这份倔强,挺让人佩服的。

还有,这对联看着接地气,其实有点人生哲理在里头。厕所谁都得用,但谁也不爱提,可它确实有用,粪便还能变成肥料养花。这不就是在说,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东西,也有自己的价值吗?唐伯虎用这对联提醒大家,别老盯着高大上的玩意儿,平凡的东西也能有大用处。这种想法,搁现在也挺有道理的。

唐伯虎后来的日子

拿了10两银子,唐伯虎日子没啥起色,还是穷得要命。弘治十八年(1505年),他跟弟弟唐申分了家,自己在苏州城北买了块荒地,建了个“桃花庵”。那地方原来是个破园子,长满杂草,桃树倒还挺多。他自己动手修了个草堂,种了几棵桃树,起了个“桃花庵主”的号,算是给自己找了个窝。没事就在那儿画画写字,日子清苦但也自由。

正德九年(1514年),宁王朱宸濠看中他的才华,请他去江西南昌当幕僚。唐伯虎去了半道儿,发现宁王想造反,赶紧装疯卖傻跑回来了。回来后,他还是老样子,靠卖画过日子。晚年更惨,画没人买,他在街头摆摊也没啥人搭理,身体也越来越差。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二日,他在桃花庵病死了,54岁。据说死后都没人收尸,后来还是朋友帮忙埋了,坟在桃花坞北。

唐伯虎这一辈子,真是才华和倒霉掺一块儿了。他画画写字牛得不行,跟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诗也写得接地气又深刻,像《桃花庵歌》里那句“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躬耕车马前”,听着就特有他的味儿。可惜他运气太差,科举被人坑,家里人接连去世,仕途没戏,晚年还穷得要命。不过,他没被这些打倒,反而在最惨的时候写出了像厕所对联这样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