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赓麟:呼和浩特土默特总管荣祥(下)

发布时间:2025-07-31 05:06  浏览量:1

先父到达包头未能逗留,在日军飞机连续轰炸黄河渡口的情况下,乘木船过河,进入伊克昭盟。到达札萨克旗,会见了沙克都尔扎布盟长,沙盟长留先父在他的王府休息几天再继续南行。

就在先父于沙王府暂住时,突然一架日本军用飞机降落在王府前的平滩上。这是一架小型飞机,只能乘坐三四个人。来人声称他们是来接沙盟长到绥参加蒙疆政府召集的会议。沙王一方面派人予以接待,一方面急请先父商量对策。

先父当即力劝沙王不可前往,沙王同意不去参加伪蒙疆的会议,但苦于无法对付来人。先父建议他托病不出,让属员出面接洽。日本人因请不到沙王,赖着不走,最后不得已只好把沙王的长子固山贝子鄂其尔胡雅克图强行载运到包头。

日伪方面看到沙王未来,认为鄂贝子代表不了伊盟,故把他闲置一旁,给予冷遇。不期这倒给鄂贝子一个脱身的机会,不久鄂即乘机骑马走脱,返回札旗。日伪拉拢伊盟的阴谋未能实现,这件事也算是先父西渡黄河以来的一个插曲。

先父之所以不惜弃家出走,投入抗日阵营,他的初衷在于“替全体蒙胞,争取在胜利后的发言权”。故原意打算经陕北先到西安,然后再继续南下。

及至到达陕北榆林,首先出面接待的是国民党榆林县党部负责人徐玉柱。徐在接待的同时,立即向上级报告,并通报榆林军政首脑。

当时榆林的军方最高长官是二十一军团军团长邓宝珊将军,他听到先父以一个蒙古族地方行政主官的身份投身抗战,感到十分难得,故而专门设宴表示欢迎。席间又结识了八十六师师长(不久改编为二十二军)高双成将军。

邓将军在了解先父欲南下的意向后,力劝先父留在榆林共同做蒙旗地区的抗战工作。邓所指的蒙旗地区包括伊盟全部及乌盟未沦陷地区。先父即电呈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报告经过。不久收到复电,同意先父留在榆林,担任新组建的蒙旗宣慰使公署秘书长的职务。

沙王任宣慰使,但不来榆林视事,由秘书长代差代行,机关设在榆林。

此后的八年,先父一直住在榆林。笔者是在1938年的秋季随姐夫巴靖远化装成驼商,经包头、伊盟到达榆林。

榆林是陕北重镇,与伊克昭盟接壤,而伊盟与绥包沦陷区仅是一河之隔,所以从战略上讲,安定伊盟是当务之急。先父即分别致函伊盟各旗王公,表达了精诚团结、一致抗日的意愿,得到各旗王公的普遍响应。

这封信流传甚广,当时在伊盟三段地一带开展工作的中共代表赵通儒同志看到这封信,认为很有意义,并向延安作了汇报。

榆林这块地方在抗战八年当中处于一个特殊地位,政治环境比较宽松,这主要是由于主持军政的邓宝珊将军态度鲜明,坚持一致对外,抵抗日本侵略者,反对搞内部摩擦,与中共方面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在他的影响下,呈现出一派团结御侮的气象。

日本侵略者对此深为仇视,故于1939年出动飞机36架,对榆林狂轰乱炸,在城内的各机关纷纷迁往乡间办公。邓将军的司令部(其时已由二十一军团司令部改编为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邓任总司令)也迁往城东金刚寺。

先父率蒙旗宣慰使公署工作人员迁往距金刚寺以东一公里多的南峁庄。朱绶光将军带领绥境蒙旗自治指导长官公署迁往城北红石峡。只有高双成的二十二军司令部仍留城中。

在榆林的八年当中,先父曾于1938年赴汉口出席第一届国民参政会,1939年赴重庆参加第二次国民参政会。在1938年这次南行返回途经延安时,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42年12月先父去重庆出席边疆教育会议,路过延安时蒙西北局负责同志热情挽留,曾在延安停留数日,其间又谒见毛主席作长时间的谈话,主要是关于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日的问题。除去上述这些政务活动外,先父还需不定期去札萨克旗出席绥境蒙政会的例会。

至于蒙旗宣慰使公署的工作,除承担宣传团结抗日而外,还进行对伪蒙疆的策反以及安置从沦陷区出来的青年。如1943年,托县伪保安队伍任殿斌部反正来归,参加了抗日行列。

先父以一文学界知名人士的身份,其知交亦多为学者,在榆林时期亦不例外。与当地能诗擅文者颇多来往,其中也有年轻晚辈倾心于诗文者。笔者曾记得邓宝珊将军司令部中一青年秘书名任德修者,酷爱旧体诗。

由于先父与邓先生结为至交,经常往还,在论政之余,常常把酒论文,饮茗谈诗,任能经常接触,得益不少。当时榆林社会上传有邓总司令麾下有“任诗、党字、汤文章”三才子之说。

现就手头存下来的旧事记闻中有关诗作,抄录一首以作佐证。先父这首诗是送给任德修新婚作纪念的。题目就是《贺任德修新婚兼示以诗法》

落雁容华倚马才,御沟红叶是良媒。

阿娇已许藏金屋,温峤何妨赠玉台。

眉展春山郎代画,花开紫陌妇归来。

萧斋幸得催诗侣,日对芙蓉笑举杯。

任德修的新娘是榆林女子师范的学生,被誉为“校花”,故任之同年至友多以郎才女貌许之。任得此诗衷心感激,悬于洞房以增光彩。

在文化活动方面,由于邓宝珊将军和先父的倡导,榆林知识界,尤其是一些老学者,如白介诚、冉心吾一辈,均经常参加诗文之会。如旧历正月十五的灯谜会,春季举行的青云山修禊之会等等。

这些集会上包括先父的诗文在内的诸多名人的作品都见于报端。这可以说是那个时期榆林地区的一些“花絮”,仅就回忆,略叙一二。

由延安发行的进步报刊,也能经常看到,这都是由中共高层领导直接邮来,以邓先生和先父处为多。

抗日战争胜利后,先父即由陕北返绥。此后的事已为众所周知,毋庸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