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自书除夕诗卷》:行书里的岁暮独白
发布时间:2025-07-31 02:49 浏览量:1
除夕,紫烟塞屋罐鸣汤,两岁平分此夜长。鬓影鬅鬙灯在壁,壮图牢落酒浇肠。命临磨蝎穷难送,饭有溪鱼老不妨。扫地明朝拜新岁,吴趋且逐绮罗行。
展开唐寅这幅29.5×219cm的《自书除夕诗卷》,纸本上的行书如寒夜星火,在长卷中明明灭灭。作为吴门才子晚年的书作,这笔墨间没有了早年桃花庵的疏狂,却多了岁暮时分的沉郁——219厘米的长度,恰如他对过往岁月的绵长回望。
起笔"除夕"二字便见深意,"除"字左撇如刀削,右点凝重如坠,仿佛要将旧岁的沉重一并剜去;"夕"字末笔轻挑,又带着对新年的微茫期许。这种矛盾在"两岁平分此夜长"一句尤为显著:"平"字横画舒展如衡,却在收笔处突然重按,像被漫漫长夜压弯的脊梁。
细看笔法,可见唐寅对"二王"体系的突破。"鬓影鬅鬙"四字连笔如乱发,"鬅鬙"二字笔画缠绕,恰似诗中描绘的蓬头垢面;而"灯在壁"的"壁"字竖画挺劲,如寒夜里孤灯的灯杆,在缭乱中撑出一点秩序。墨色的枯润变化更藏心机,"壮图牢落"四字用墨枯涩,"牢落"二字笔画细瘦如枯枝,道尽壮志消磨的苍凉。
这首七律没有传统除夕诗的喜庆,却句句是血肉淋漓的真实。"紫烟塞屋罐鸣汤"开篇便勾勒寒舍图景:柴烟弥漫的陋室里,陶罐煮着粗汤,"鸣"字右点的颤笔,仿佛能听见汤水沸腾的微弱声响。这份清贫在"饭有溪鱼老不妨"中得到呼应,"溪鱼"二字写得轻快,似在困顿中寻得片刻自足。
最动人的是对命运的坦诚。"命临磨蝎穷难送"一句,将星象术语入诗,"磨蝎"二字笔画方硬如枷锁,道尽一生困顿的宿命感;而"扫地明朝拜新岁"又透出倔强,"扫"字横画如帚,扫去的不仅是尘埃,更是心底的颓唐。这种从认命到坚韧的转变,在"吴趋且逐绮罗行"的"逐"字里达到高潮——笔锋陡然洒脱,似要在吴地的繁华里,为苍老的生命寻得最后一点亮色。
作为吴门书派的代表作品,此卷展现了唐寅书法成熟期的独特面貌。他将赵孟頫的圆润、李邕的险峻熔于一炉,"绮罗行"的"绮"字可见赵体的温婉,"难送"的"难"字则有李北海的骨力。这种融合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将五十年的人生阅历,熬成了独有的笔墨滋味。
29.5厘米的高度里,行距时松时紧,如诗人的呼吸节奏。"酒浇肠"三字密集如哽咽,"老不妨"三字疏朗如释然,在有限的空间里完成了情感的起承转合。纸本边缘的自然泛黄,更让这幅作品有了时光的包浆——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五百年前那个除夕,一个失意文人与自己的对话。
当我们隔着时空品读这幅作品,看到的不仅是书法艺术,更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在岁末的自省。唐寅用笔墨告诉我们:所谓风骨,不是永远的飞扬,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提笔写下"明朝拜新岁"的勇气。这或许就是这幅《自书除夕诗卷》穿越五百年依然动人的原因——它让我们懂得,每个平凡的除夕,都藏着新旧交替的庄严,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