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苑•画石杂记|一石一大千:坚持三段论,超越原形,完成意象

发布时间:2025-07-30 19:32  浏览量:1

佛学有“一花一世界”之说,既然“一即一切”,故“一石一世界”亦成立,且听余慢慢道来。

人类初始,即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史前人类动手磨制的石斧、石锛、石铲……开启了石器时代,也宣示人类文明之始。此后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石头一直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工程建筑、雕刻装饰,园林建设,仍然需要大量的石料参与。而在华夏艺术领域,石文化的积淀极为丰厚。中国最古老的神话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故事,就出自西汉《淮南子·览冥训》。

《红楼梦》的故事自女娲补天之遗石开始,青埂峰下的那方顽石即“灵通宝玉”,幻化成贾宝玉下凡人间,通过其丰富多彩,变幻莫测之人生演绎,达到警示世人之效应。

《西游记》则是从一块亘古巨石迸裂而出的孙悟空,追随唐僧西行取经的故事,展现了生命力之顽强与不屈。

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竟然点头悟道,体现了石头通晓灵性,与生命起源之象……

正因如此,历代中国文人无不喜爱观赏、收藏、把玩珍奇玉石,自古爱石成癖者众,米颠拜石的故事最为经典。文人从奇石形质美之独特性,与石之瘦硬挺拔,联想到君子立世之风骨人格。特别是石中之玉,象征了温润如玉之君子品德,故历代文人常以怀德佩玉以为自勉自励。

奇石实物

孙元亮所作小品《寿石》

余写意奇石,大多源于照片实物,然决不依样画葫芦。而是遵循郑板桥画竹“三段论”,那就是如何从师法自然,本真观察,即“眼中之竹”,通过迁得妙想,升华为独特意象,即“胸中之竹”,最终以自己独有的笔墨语言完成其意象表达,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画竹之“三段论”,是写生创作的普遍真理,向画家提供了超越写生“原形”,完成“意象”的思维路径。

横亘于山野之中的大小磐石,得天地精华之滋养,展自身风貌之神韵,古拙厚重,斑驳陆离,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引发余为磐石写生立照兴趣,且一发不可收拾。写生非逼真,在乎写意。画材取舍,笔墨组织,皆出自心。天高海阔,咫尺天涯。置阵布势,纵横捭阖。抚琴低唱,绕梁三日。有时无声,胜过有声。

余发此图于“野鹤楼”再跋:

“以意写心,涉笔成趣,补天遗石,寥落路隅。”

“野鹤楼”群友王长才先生和之:

题鉴庐新作石寿图

2025.6.26.

路隅磐石见亦奇,

翘曲嶙峋作豹姿。

应是女娲锤炼忽,

遗于摩画造璇墀。

注:

豹姿,旧指君子仪容。

遗(音wèi),赠予。

璇墀(音chì),台阶的美称。

太行万仙山挂壁公路隧道出口处,竖立有硕大巨石一方,此乃民工开山筑路为计算石方体量而留置,虽为人工所作,不失天然之美。此石地处偏侧,野趣盎然,上宽下窄,犹如云峰出岫,自由洒脱,写石如行云,妙哉!

太行巨石照片

《云峰出岫图》,自我感觉,此幅笔墨潇洒自在,力追逸格。余制此篇文,为何仅写顽石?石本无情,然而有情之人写无情之石,终使无情之物情趣盎然。顽石并未成精,笔墨不过是借助顽石,舒情达意,点石成金。

孙元亮小品《云峰出岫图》

返璞归真,安如磐石,安徽石台县大山村四面环山,视野开阔,溪水清澈,云雾缭绕。亦为观石画石的好去处。

白石先生有云:“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不似之似”妙在“意象”之构建。

安徽石台县之磐石实拍

写生之道,妙在取舍,异想天开,造型独特。

踏遍青山,搜尽石翁,造化在我,巧夺天工。

孙元亮小品《归朴返真 安如磐石》

巨石横亘山野,犹如绿毛神龟,可入画材。

“神龟”实拍

神龟望月,辛丑夏月,余赴安徽石台县大山村避暑消夏。漫步山野,遇见巨石一方,长满苔草,通体碧绿,犹如绿毛神龟,昂首望月,令人浮想联翩。今翻得旧照以写当年印象。

孙元亮小品《神龟望月》

余案头置有一方观赏绿松石,品相甚佳,却不入画。

案头观赏绿松石

家中案头之绿松石摆件,石型简单,朴实无华,要想入画,极为不易。

画欲惊人,意在笔先,大胆造势,细心破险。

笔情墨趣,奇正推演,气韵生动,妙不可言。

笔墨之美,妙在关系,审时度势,可谓至理。

画欲惊人,意在笔先。孙元亮画不入画的石头,是这样的。

余案头有此石,阳光照射,金光闪烁,然而其并非金矿,乃黄铁矿石。极为沉重,形体厚重。

案头黄铁矿石

根据案头黄铁矿石,写生而作。

清代画家石涛有云:“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余信奉践行之。

即使写生创作的思路明了,然而作品创作之过程,实在艰辛不易。写意奇石,除了画人丰富的想象力,还需一手书法功底。元代画家赵孟頫写石深有体悟,其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余循此道,反复试错,废画三千,终有所获。

根据案头黄铁矿石,写生而作。

如此硕大险峻奇石,实为世上罕见。

险峻奇石照片

即使面对同一景色,亦可画出不同形式美感之作品。因为万物皆在运动变化之中,作者下笔之当下,此一时彼一时,绝无相同?所谓“写生”,是作者书写其“当下生发之气”,内涵丰富,不可言说。如西洋画家莫奈,面对同一草堆,竟能画出系列不同时光之自然美,就是例证。面对这一奇峰怪石,余写出两幅品貌不同之险峻山石。

石痴米芾倘若遇见上面的奇石,更是惊叹不已,纳头便拜。米芾是以参拜奇石之形式,传达其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米芾认为石头是大自然中最质朴、最真实的存在,而艺术也要追求真实,触动人心之效果。米芾借助拜石,以传达其审美观与艺术追求。

奇石小品一

画石笔须留得住,勾勒山石运笔要一波三折,画石墨色须灵活多变,浓不凝滞,淡不浮薄,正如石涛所云:“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舍一画而谁耶”?

奇石小品二

徐州画友刘健林兄知我喜画雄鹰,将其家中的《九鹰石》赠寄予我。绕石三匝,可见九鹰,甚为壮观。

徐州画友刘健林所赠“九鹰石”图片

健林兄赠余“九鹰石”不久,因病辞世。兄乃徐州才子,丹青高手,笔墨酣畅,大气恢宏,天妒英才,命运多舛,令余痛惜不已。复观“九鹰石”,意象灵通,化为宝玉,挥毫写之。

化繁为简,突显玉筋。光阴旋转,说古喻今。

余将健林兄所赠之“九鹰石”化为曹雪芹笔下之“灵通宝玉”。以此表达对健林兄之怀念。

曹雪芹作《泳石诗》: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白居易《过骆山野居小池》诗句有:

拳石苔苍翠,尺波烟杳渺。

将健林兄所赠之“九鹰石”化为曹雪芹笔下之“灵通宝玉”。孙元亮画

去岁夏月,余携妻旅游新疆草原石城,亦为古人洞穴遗址留念。今以照片为据,隔年写生。此期前面所示,皆为单个奇石,余以写群体磐石之布阵置势,结束本期“一石一世界”之图说。

新疆草原石城所见

新疆草原石城,山势起伏,巨石横亘,古拙荒凉,穿越时空。

高岗深处探得古人洞穴遗址,摄影留念。今余涂抹一通,展示两幅,作为画石系列之压轴。

草原石城作品一

草原石城作品二

孙元亮近影

孙元亮,籍贯四川资中,1947年2月出生,毕业于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江苏省美协会员,曾任《花鸟画研究》杂志主编。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顾问,格冠美术馆名誉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