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物,都去当了和尚
发布时间:2025-07-30 01:03 浏览量:1
唐光宅元年(684年),大唐开国功臣徐世勣之孙徐敬业起兵讨伐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其谋士、著名才子骆宾王为其撰写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文中有“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之句,武则天读后叹道:“错失这样的人才这是宰相的责任啊。”两个月之后,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不知所踪。不过,在民间传说中,徐敬业和骆宾王都没有遇害,而是逃出生天落发为僧。据孟棨《本事诗》载:“当(徐)敬业之败,与(骆)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据说骆宾王还曾在灵隐寺指点过诗人宋之问。
唐乾符二年(875年)山东曹州人黄巢聚众起义,响应王仙芝。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领袖,号为冲天大将军。。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大军攻占长安,黄巢登基称帝,改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中和三年(883年)在唐军的围攻下,黄巢率部退出长安,在第二年退至泰山狼虎谷时兵败自杀(或言为其外甥林言所杀)。在民间传说中,黄巢并未战死,而是隐身出家当了和尚,法号翠微禅师或雪窦禅师。据张端义《贵耳集》载:“黄巢后为缁徒,曾主大刹,禅道为丛林推重,临入寂时,指脚下有‘黄巢’两字。”陶谷在《五代乱离记》中载:“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及妻弟李顺在四川发动起义。不久之后,王小波战死,李顺被推为领袖,并于第二年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宋太宗派宦官王继恩统兵入蜀镇压,李顺在成都城破后被俘遇害。民间传说,李顺并未战死,而是出家当了和尚。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王师薄城,且城破矣,李顺忽饭僧数千人,又度其童子亦数千人,皆就府治削发衣僧衣,晡后,分东西两门出,出尽,顺亦不知所在,盖自髡而遁矣。明日,王师入城,捕得一髯士,状貌类顺。遂诛之,而实非也。”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允炆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等人建议下大力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其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从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一路南下,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破南京。城破后皇宫燃起熊熊大火,朱允炆葬身火海之中。据民间传说,朱允炆并没有葬身大火之中,而是从地道中逃离了南京,出家为僧,法号应文,隐居于湄江观音崖。不过,关于朱允炆的隐居地有多种说法,如云南、贵州、湖南、浙江、重庆、福建、江苏等地都有关于建文帝隐居的传说。如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
明崇祯四年(1631年),李自成于米脂率饥民起义并投靠闯王高迎祥。高迎祥战死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于西安称王,建立大顺政权,不久之后攻破北京城,在紫禁城登基。李自成称帝后,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联合关外的清军入关围剿李自成,李自成不得不退出北京,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方武装杀害。不过在民间传说中,李自成并未遇害,被杀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或其侄李延),李自成则隐居于湖南常德夹山寺,法号奉天玉和尚。清乾隆年间《禮州志林》载:“李自成兵败,独窜石门之夹山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
朱慈烺是明崇祯皇帝的嫡长子,崇祯三年(1630年)被立为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自缢身亡,朱慈烺落入李自成之手。李自成赦免了朱慈烺并封其为宋王。李自成率军东征吴三桂时,朱慈烺随军同行,此后便下落不明。据民间传说,朱慈烺被其老师李士淳偷偷带回了老家广东梅州,为避人耳目,朱慈烺削发为僧,隐居于梅州阴那山灵光寺,法号奯山和尚,当地人尊称其为太子菩萨。
南明隆武帝朱聿键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被清军俘虏,朱聿键在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拥立下于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进攻福建,郑芝龙降清,朱聿键于汀州被俘,后绝食而死(一说被射死)。在民间有传说,落入清军之手的是隆武帝的替身,他本人南逃至妙峰山妙峰庙削发为僧,自号南方僧。著名史学家钱海岳在《南明史》载:“上(朱聿键)之崩也,或谓建宁崩者为聿钊,汀州崩者为张致远,而上实潜逊为僧安溪妙峰山,法号参唯,崩葬山中。”
顺治是清朝第三位皇帝,六岁继位,顺治元年(1644年)登基后不久清军入关,顺治由沈阳迁都北京。顺治在位前期由摄政王多尔衮摄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后开始亲政。亲政之初,顺治对政务孜孜以求,十分进取。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治突然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与憨璞聪、玉林琇、木陈忞、茆溪森等僧人有了深入交往。顺治皇帝先后有四位皇后,十四位皇妃,其中感情最为深厚的是皇贵妃董鄂氏。顺治十七年八月,董鄂氏突然患病去世,顺治皇帝对此极为悲痛。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悲伤的顺治染上天花,正月初七于养心殿去世,年仅二十四岁。在民间传说中,顺治皇帝其实是假死,他借此机会离开北京到山西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据《清代野史大观》载:“世祖(顺治)之于董贵妃,所谓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者也。乃红颜短命,世祖对之,忽忽不乐。未数月,遂弃天下,遁入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梅村《清凉山赞佛四诗》,即咏此事也。”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诸王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攻破江南大营后,洪秀全密诏北王韦昌辉回天京诛杀了东王杨秀清及其部属两万余人。翼王石达开回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杀人太多,韦昌辉又欲对石达开下手,于是石达开连夜逃离开京,韦昌辉被诛后到回天京主持局面。因受到洪秀全猜忌,石达开于第二年再度出走天京,率部转战江南诸省。1863年率军进入四川,受阻于大渡河,全军陷入困境。石达开在与清军谈判时被清军扣押并押至成都,被骆秉章处死。据民间传说,太平军被清军包围后,石达开欲自刎,被义女韩宝英救下,并以其夫马德良冒充石达开降了清军。在成都被清军处死的石达开实为马德良,而石达开则在韩宝英的保护下隐于流落到峨眉山并遁入空门当了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