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英夫 21 下 完
发布时间:2025-07-29 17:04 浏览量:1
作者:雷英夫 陈先义
当汇报结束,毛主席对西藏问题的大政方向确定后,请我 们吃饭。饭间,毛泽东情绪很高,分别给我们敬酒。毛泽东当 时有些感冒,他有了小病不太吃药,但相信酒可以治感冒,于 是他破例干了几杯。
趁着酒兴,毛泽东论《三国演义》,析《红楼梦》,讲《西 游记》,评《水浒》,上下几千年,纵横十万里,讲得大家如醉 如痴。
忽然,毛泽东考起我来了,望着我问道:“英夫啊,你是洛 阳人,我问你个问题。”
“主席,我不过是在洛阳上过学,其实我是孟津人。”我这 样说, 一是担心回答不出毛主席提出的问题,二是毛泽东曾在 一次会议开始前戏称我是“洛阳才子”,流传开来,弄得我很不 好意思。我说自己不是洛阳人,也是一种敬请主席不要再叫我 “洛阳才子”的一个办法。
“噢,孟津人,但孟津也归洛阳管嘛!”毛泽东随口接上, “那我换一个问题问你。武王伐纣时,到孟津去过几次?每次都 干些什么事?”
我一听愣神了,自己虽然看过《三国演义》、《红楼梦》、 《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可正史读得很少。与其讲点道听途说 加猜测的话,不如听他老人家慢慢讲故事。毛泽东的知识惊人 的渊博,没有他谈不了的话题,而且谈得总是那么明白具体,且能给人以启迪。
“主席,我只看过《封神演义》 一类的小说,听过民间传说 和唱戏,都是零七碎八的,没有研究过您提的问题。我只好交 白卷,还是请主席给以指点。”
毛泽东用手指着我高兴地笑了:“洛阳才子回了孟津老家就 交白卷吗?”
毛主席又一次谈起我害怕提起的“洛阳才子”,其 他三位同志也都笑着看我。
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我们就聚精会神地聆听毛主席 的讲解。
“武王到你们孟津去过两次。”毛泽东左手伸出两根指头,表 示肯定地点点头。
“一次是公元前1029年,这是第一次去。各 路诸侯聚集孟津,商量伐纣,大家基本都同意。
武王很能干,看 到决战的条件不够成熟。
首先,商纣内部腐败了,但还没有烂 透,还不到马上垮台的时候。他的兵力也比武王强大得多。武 王看地形时发现,过黄河的准备工作还没搞好。争取人心还需 要多做一做工作。直到快要出兵了,伯夷、叔齐不是仍然反对 出兵,结果出走了吗?所以,武王下决心收兵回去做准备。
做 了哪些准备呢?有文有武,有精神有物质。要造舆论,统一思 想,要搞统一战线,他也是很讲究师出有名的。他还要广揽人 才,积聚粮草,打造兵甲,练兵布阵,准备舟楫,并用40多条 船架起了黄河大桥,用了两年时间做了充分准备。
这样,到了 公元前1027年,武王又从潼关出兵到孟津,政治上发宣言,军 事上搞突然袭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瓦解敌军士气,在朝歌 南的牧野一仗打败了商纣。
你们都是搞军事的,中国历史上这 么大的事,特别是像武王伐纣这样伟大的战争,应该好好研究 研究。”
当然,毛泽东的话不知比我这段回忆生动多少倍,无奈事后没有马上整理记录下来,当时更没有像现在这样先进的录音 设备。如果录下音来,整理出来,真是一篇妙趣横生的毛泽东 谈史的故事。
听完毛泽东的讲述,我敬佩之极,禁不住长叹一声:“唉, 我这个孟津人,实在不够格,连孟津的事都不知道,真是惭愧。”
“这就太过谦了。”毛泽东看我面有羞色,对我一伸手,望 一眼大家说,“是才子也不能事事都知道么,所以要不断地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千万不要骄傲。”
饭后,我趁毛泽东高兴之机,试探着请示:“主席,方才您 谈到学习,我想提高一些文化,业余时间还想练练书法,什么 时候您写了不要的字,给我一张行吗?”
“别要不要的嘛,写就写能要的。”毛泽东痛快地答应道: “那好吧,我给你写一张。”
第二天,毛泽东果然叫人送来一幅中堂,内容就是《水调 歌头 ·游泳》那首词,是毛泽东两年前在武汉游长江时作的。
回到北京后,我请人非常认真地将这幅中堂装裱起来, 一 直挂在我家客厅许多年。可惜的是,这幅中堂在“文化大革 命”中被造反派抄走,从此再也没有能找回来。那时候,我被 抄走的东西很多很多,这幅中堂和毛泽东给我写的一些亲笔信 不知所终,是我最感心疼的。
在中央军委、总部机关,毛泽东对我带有偏爱色彩的器重, 是众人皆知的。越是如此,我越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越感 到心有内疚。从点滴小事上,都可以看出毛主席、周总理对人 才的重视。
1951年2月8日,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中南海研究部队准备 赴朝鲜轮番作战问题,研究得很具体,包括什么时间派哪个野 战军去都作了安排。我在一边作记录。研究完了以后,毛主席说一句“起草个电报吧”。说完就跟总理谈起别的事情了,我便 在一边起草电报。
当我把起草好的电报交到主席和总理的手中时,毛主席接 过电报稿,以惊疑的眼光看着我:“这么快就起草好了?”
说完 就认真地审阅电报稿。改完,毛主席更高兴了,认为完整准确 地体现了他和总理的意图,只在极个别地方动了几个字,几句 话,然后立即批阅下发。
他对总理满意地说:“谁说我们的参谋 不行,我们的参谋素质不错嘛,准确及时,‘倚马可待’!”
总理 看着我,满意地笑了。并说作战部办事雷厉风行,准确、放心。
美军在仁川登陆以后,我因为准确地预测到了美军登陆的 时间和地点,使毛主席十分高兴。
在中央及军委的一些重要会 议上,毛主席曾不止一次讲过这样的话:我们司令部是专打胜 仗的司令部,虽然没有留过洋,是土包子,衣服穿得破一些,生 活苦一些,但不怕死,不贪财,人人懂政治,人人懂战略,机 构很灵活,很能干,可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司令部之一。
毛主席 还说:“有人开口闭口就谈美军、英军、苏军的指挥怎么样,我 看大可不必,我们身边的人才不亚于他们。”
当然,对我们来说, 毛主席的肯定是一种夸奖和鼓励,决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做得 多么好了。作为领袖身边的参谋,我们点点滴滴的进步,都得 到他的关注和肯定;他也利用多种机会教育我们,培养我们,考 核我们,对我们来说,在领袖身边工作,真是莫大的光荣和幸 福。
有一次毛主席曾对周总理说:“在军事上培养一批有作为的 年轻人,对我们国家的未来安全来说,比什么都重要。现在雷 英夫这批年轻人已经逐渐成熟起来了,我们也就放心了。不过, 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要他们也注意培养更年轻的同志。”
就在这次谈话后不久,毛主席在一次交谈中对我说:“英夫呀,给你个任务。”
我以为肯定又是起草什么电文,或者布置专题研究任务,赶 紧掏出本子来准备记录。
毛主席摇着手说:“不用记,不用记,这任务很明了,就几 句话。我和周恩来同志讲了,让你当先生,从南京军事学院,你 去挑选30名政治上可靠的,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有较厚实的军 事理论基础的年轻毕业生,把他们调到北京总部机关来,由你 们来负责培养。学成之后分配到各大区和总部工作。接着再挑 选一批来培养,怎么样?”
我一听有点坐不住了,连忙说:“主席,我跟着您当学生还 没当好,何敢谈为人先生呢?这个任务怕是难以胜任啊!”
毛主席笑了:“雷英夫同志,临阵叫苦,这不是你的性格嘛。 我也是当教书先生出身的,那是教人学文化的。你这个先生呢, 是教人学谋略、练指挥、当参谋的,比起我那个先生你可算是 高层次的先生咯!”
这一说,我更有点不好意思了。
毛主席接着说:“不要紧,这个先生当起来并不难,也就是 教他们怎么做,把你在机关的这一套做法教给他们。一句话,就 是传帮带,带徒弟,你可不能保守哟!”
毛主席给我压担子,实际上是在锻炼和考验我,也是有意 识地培养我。在当时,我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平时研究情况, 提供决策依据并参与决策,对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要指示和 决定,总理规定我的任务是“记录兼传达者,监督执行者”。
“文革”前,据办公室统计,我每天要看百把份电报,几十份文 件,有时一天五个会,一天到晚车轮战。那时年轻,精力充沛, 否则是支持不了的。
此外,边境谈判,特殊的身份,特殊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很多的荣誉。特别是毛主席、周总理和老帅们的厚爱,更使我感到莫大的荣幸。
几十年的统帅部生活,作为一名普通参谋,我有机会受到 杰出统帅毛泽东的直接教诲,有机会亲眼看到毛泽东与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同志式的友谊,以及毛泽 东、周恩来等中国革命第一代领导人与人民之间那种水乳交融 的深情。
这段生活,也使我更深刻地明白了中国革命力量为什 么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而最终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使 我们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正是因为有了毛 泽东这位杰出的领袖,有了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 人,我们的革命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当然,作为一名参谋,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我更多的是感 受到他作为一位战略家的博大胸怀。他渊博的军事历史知识,他 分析问题的辩证方法,他指导战争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他对 战争规律的运用与把握,作为一名直接在他身边工作的参谋,我 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对我来说,这种现实的生活,使我终身 受 益 。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既融汇了我国 古代军事科学的精华,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运用于战争 的实践,是对军事科学的发展和创新。由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创立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军事科学的宝库,不仅过去和现在,即使在久远的将来,这些 基本思想和原理,也将永远是指导着我们军事实践的理论基石。
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毛泽东,就没有中国人民的今天;没 有毛泽东,中国革命的胜利不知要推迟多少年。毛泽东所代表 的是整整一个时代。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所以自有毛泽东以来 的中国历史才如此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