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行书诗卷》欣赏
发布时间:2025-07-29 15:11 浏览量:1
在上海博物馆的展柜中,一卷纵29.9厘米、横381.4厘米的纸本行书静静铺展,笔锋间藏着《牡丹亭》外的另一个世界。这便是明代文学巨匠汤显祖的《行书诗卷》,一幅让观者在笔墨里读懂"临川四梦"作者双重灵魂的佳作。
世人多知汤显祖以《牡丹亭》"情至"动人,却鲜少留意这位万历年间进士的文人底色。他21岁中举,34岁登进士第,在南京太常寺博士任上写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治世理想;贬官徐闻时建"贵生书院",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哲思融入教化。官场沉浮与文学创作,恰似他书法里的提按顿挫,刚柔相济间自有乾坤。
这位江西临川才子,与莎士比亚同年离世,却在东方文坛开辟出独特疆域。他的诗"如急峡中流,回波潆洄",书法亦然——既见苏轼"绵里裹铁"的厚重,又含米芾"风樯阵马"的灵动,最终熔铸成"以意为骨,以情为韵"的自家面目。
《行书诗卷》以行草写就自作诗,381厘米的长度如展开的剧情长卷。起笔"江烟漠漠暮天斜"数字,笔锋稳健如老生登场,藏锋入纸处带着"达则兼济"的沉郁;中段"忽有孤鸿破云去"一句,笔势陡然舒展,连笔如惊鸿振翅,墨色浓淡间似可见作者"穷则独善"的疏朗。
细看单字,"梦"字三点如泪,竖钩带草意却不逾矩,暗合其"人生如梦"的哲思;"情"字右点饱满如坠露,恰是《牡丹亭》"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的笔墨注脚。行距间的留白尤为精妙,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仿佛戏台上的唱念做打,张弛有度方能引人入胜。
这幅书作的29.9厘米高度,恰好容得下明代文人半尺见方的案头天地。汤显祖所处的晚明,正是帖学向碑学过渡的前夜,他不追董其昌的"淡意",不仿张瑞图的"奇崛",却在笔画间保留着文人书法最珍贵的"真"——就像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说的"一汝神,端而虚",笔笔从心出发,无半点刻意雕琢。
卷末"万历辛丑秋"的落款,透露此作写于1601年,正是他完成《牡丹亭》初稿后三年。彼时汤显祖刚从遂昌知县任上归隐,诗中"收拾残山剩水身"的感慨,在笔墨间化作不激不厉的从容。这种将仕途失意转化为艺术力量的智慧,恰是中国文人最动人的精神传承。
若有幸驻足展柜前,不妨留意三个细节:其一,"醉"字末笔的飞白,墨色枯中见润,如酒后微醺的踉跄;其二,"月"字外框的倾斜,打破方正却重心安稳,暗合他"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其三,长卷中段突然收紧的行距,似剧情高潮处的屏息,与诗句"雷霆过耳不惊"形成奇妙呼应。
汤显祖曾说"文以意为主,意至而辞达",这幅《行书诗卷》正是最好的注解。当笔墨成为情感的延伸,书法便不再是简单的技法展示,而是文人精神的立体呈现——就像杜丽娘为情死而生,汤显祖也在笔墨里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还魂"。
如今,这卷跨越四百年的墨迹,仍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才情与风骨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生命最本真的流露,无论是在戏文里,还是在笔墨间。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
- 上一篇:汤显祖《行书自诗》欣赏
- 下一篇:汤显祖《续栖贤莲社求友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