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祖籍河北的11位才子:1郦道元,2卢照邻,3李峤

发布时间:2025-06-29 20:29  浏览量:1

籍贯: 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

生平: 北魏时期的官员,更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他的家族世代在北魏做官。郦道元本人为官以刚正严厉、执法如山著称,得罪过不少权贵。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为《水经》做注,即流芳千古的《水经注》。这部书可不光是地理学专著,它记录了中国大小1250多条河流及相关地貌、物产、古迹、传说、战争、民情等,文字优美如画,描写景物生动传神,开创了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先河,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像《三峡》一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文采飞扬,被后世奉为经典。

结局: 他的耿直招来祸患。公元527年,他在关右大使(巡察地方的高级官员)任上,被雍州刺史萧宝夤(南齐投奔北魏的宗室,当时已有反心)设计派兵包围。郦道元与他的两个儿子、弟弟一同被杀害于今陕西临潼附近。一代地理与文学巨匠死于阴谋,结局壮烈。

籍贯: 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

生平: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出身范阳卢氏这样的超级大族。他少年时就博学能文,曾在唐高宗时做过邓王府典签(掌管书札的小官),被邓王称为“此即寡人之相如也”。后来又做过新都尉(县公安局长级别)。卢照邻的诗以歌行体见长,尤其是七言古体,《长安古意》是其代表作,其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是传世名句。他性格孤傲耿介,诗风前期较开阔,后期偏于幽怨。不幸的是,他得了严重的风疾(可能是麻风病或中风),手足残废。

结局: 仕途失意加上病痛折磨,使他晚年转向道家,但身体痛苦不堪。大概在公元686年左右,他在阳翟具茨山(今河南禹州北)预筑好坟墓后,难以忍受病痛,自投颍水而死,极其悲怆。其文才与遭遇,令后人唏嘘不已。

籍贯: 赵州赞皇(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

生平: 唐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四朝重臣,官至宰相。他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而李峤位居首位,是当时文坛领袖人物。他的诗很讲究技巧,尤其擅长咏物诗,著有咏物诗集《杂咏诗》一百二十首,按题材分咏,工整精切。武则天时期非常得宠,是重要的御用文人,当时朝廷的重要诏书多由他和崔融等人起草。他也曾几次出任地方官,颇有政绩。其人性格宽厚谨慎,善于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周旋。

结局: 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他已经年逾七十,年老体衰,随退位的唐睿宗居住于百福殿(相当于高级养老院)。就在这一年,他以古稀之年安然离世,算是得享天年,结局在文人中算是非常好的了。

籍贯: 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景县)

生平: 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他出身不高,早年家境清贫,甚至混迹于渔樵。但他性格豪放不拘小节,爱交友,“喜言王霸大略”,有济世之心。中年以后才开始步入仕途,曾经三次到塞外(幽蓟、河西)从军,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燕歌行》(尤其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其巅峰之作,慷慨悲壮。安史之乱后,他追随唐玄宗、肃宗,敢于进谏,受到重用,官职一路飙升,最终做到了淮南、剑南节度使(地方军区最高长官),封渤海县侯。

结局: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病逝于长安。以诗人之身而官至一方节帅、封侯,生前便享誉诗坛与官场,有“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的说法,结局堪称圆满。

籍贯: 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一带)

生平: 盛唐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当过新乡县尉(副县长级别,负责治安),但官职比较低微,一直没得到升迁,干了一段时间就辞官归隐了。李颀好交游,和王维、王昌龄、高适等人都是好朋友。他的诗题材广泛,写边塞、音乐、送别、山水、隐逸等都有佳作。风格比较古朴劲健,语言凝练。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等。他的七言古诗尤其出色,笔力雄浑,音韵铿锵,很有气势。

结局: 辞官之后,他选择在东川(今河南登封附近)的别业隐居,过着饮酒交友、游历赋诗的生活。大约在公元751年病逝于隐居之地,算是远离了官场纷争,平静终老。

籍贯: 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平: 中晚唐著名的“苦吟诗人”,和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出身寒微,早年甚至当过和尚,法名无本。他特别醉心于诗歌创作,讲究炼字造句,一个字一个词地反复琢磨,力求新奇冷僻,追求孤峭幽静的意境。“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的“推敲”典故就来自他。他一度还俗想考进士,但屡试不第,科场失意。后来在朋友张籍、韩愈的推荐下,做过长江主簿(文书官)和普州司仓参军(管仓库的小官)。

结局: 晚年(约公元843年),他在普州司仓参军任上去世,据说是因为患病,死时六十四岁。身后非常萧条。他是典型的为诗而生的才子,一生都在苦吟中度过,结局也算在自己热爱的文字世界里画上了句号。

籍贯: 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一说宣城,但自称“河间刘长卿”,祖籍在河间。

生平: 中唐重要诗人,自诩为“五言长城”(最擅长写五言诗)。早年住在洛阳嵩山读书,后来考中进士(也有说法是因故未能及第)。他仕途相当不顺,刚做官没多久就被人诬陷得罪,下了大狱,还被流放过两次!后来做到过随州刺史(地级市市长),世称刘随州。他的诗主要是写个人漂泊失意的感受、山水景物和归隐情怀。风格冲淡含蓄,语言洗练流畅,意境清冷孤寂。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结局: 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去世,具体时间说法不一,可能在随州去世。一生抑郁不得志,晚景凄凉是很多诗文的主题。可以说是在宦海沉浮中郁郁而终。

籍贯: 祁州(一说解州,但祖籍祁州较可信。祁州今为河北省安国市)

生平: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誉为“曲圣”。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很少,只知道生活在金末元初,可能在大都(今北京)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在“玉京书会”(民间杂剧创作团体)里做才人(编剧)。他博学多才,据说是“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一生创作了大量杂剧(有说六十多种,现存18种)和散曲。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同情底层人民,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等鲜明形象,戏剧冲突强烈,语言当行本色,雅俗共赏。

结局: 他在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左右去世。关于他的死因没有明确记载,民间传说很多。他可能经历了亡国之痛(金亡)和异族统治,一生未做元朝高官,以编剧为生,晚年可能流落或回归故里,最终在故乡或其活动地区平静离世。其作品在他身后影响巨大。

9、曲中状元,秋思之祖——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年)

籍贯: 大都路(曾属河北东路管辖),一说东光(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

生平: “元曲四大家”之一(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早年热衷功名,在江南做过小吏(江浙行省务官),后对官场失望,晚年归隐,号“东篱”(取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他的散曲成就极高,尤其小令(如《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充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杂剧以神仙道化题材为主,如《汉宫秋》写王昭君故事,凄美感人。他经历世态炎凉,作品常流露出虚无、超脱的思想,但也蕴含着深沉的愤慨。

结局: 他在归隐生活中度过晚年,大约在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4)去世。算是在看破红尘后,相对平静地终老林泉。

籍贯: 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

生平: 金代初期重要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宋金交替的复杂时期。父亲蔡靖是北宋守边将领,靖康之难后,蔡松年随父降金。他在金朝凭借文才和能力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右丞相,封卫国公。他和吴激(米芾女婿)是金初词坛的代表人物,并称“吴蔡体”。他的词风格多样,既有北地的清刚之气,又有南国的婉约之美(他生长在汴梁)。既能写出对故国的思念,也能表达在新朝得志的复杂心情。文章也写得很好,文辞高古。

结局: 金海陵王正隆四年(1159年),他官至右丞相,就在这一年病逝于任上。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富贵寿考。但在他华丽的词章与高贵的地位之下,那份亡国降臣的故国之思与身世之痛,始终隐晦地流淌在他的文字里。

籍贯: 直隶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

生平: 清朝乾隆时期大才子,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副宰相级),谥号文达,人称纪晓岚。由他总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影响极为深远。他博学强记,才思敏捷,性格诙谐幽默,留下了无数机智对答的故事(很多为野史或《阅微草堂笔记》附会)。学问极为广博,除《四库全书》外,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谈狐说鬼,寓教于乐)、《纪文达公遗集》等。

结局: 他活了八十二岁,在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于北京。生前深得乾隆帝信任,虽然也因故受过处罚贬官,但最终得以善终,位至卿相,是清朝学问和官位都做到极致的典型人物,可算功德圆满。#历史冷知识##历史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