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祖籍山西的13位大才子:1柳宗元,2王维,3王勃
发布时间:2025-06-29 22:08 浏览量:1
籍贯: 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
“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领袖,与韩愈并称“韩柳”,文章犀利,思想深刻。
柳宗元生于唐朝中期的名门,从小就聪明过人,20出头就考中了进士,年少有为。入仕途后,和王叔文一起搞“永贞革新”,想清除积弊。结果得罪了老官僚和宦官,革新才一百多天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得那叫一个远——先是邵州刺史,还没到任,加贬永州司马。在湖南永州那个蛮荒之地,一待就是十年。这是他命运的至暗时刻,但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期。《永州八记》那些山水小品,清冷幽峭,写尽了贬谪的孤愤;《捕蛇者说》、《三戒》等寓言政论,针砭时弊,忧国忧民。后调任更远的柳州当刺史(就是广西那个“柳柳州”)。在柳州,他解放奴婢、发展生产、兴办教育,是位好官。可惜啊,长年贬谪生活掏空了身体,47岁那年,病死在柳州任上。他没能回到心心念念的中原故乡,最终客死异乡。但他的文章,却如巍峨山峰,千年屹立,代表了唐代古文和思想的最高峰之一。
籍贯: 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
盛唐诗坛领袖,与李白、杜甫齐名,“诗佛”之称,水墨山水画宗师。
祁县的王维,属于多才多艺的顶配文人。出身太原王氏高门,少年成名,二十岁中状元。他精诗文、通音律、擅书画,妥妥的“宝藏才子”。安史之乱前,他在官场也比较顺利。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逼他做伪官。战乱平息后,他差点因此获罪,幸亏弟弟王缙用功劳为他求情。经此大乱,他对官场心灰意冷,开始笃信佛教,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买下别墅“辋川别业”,过上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后期的诗,像《山居秋暝》、《鸟鸣涧》、《鹿柴》、《辛夷坞》,那叫一个空灵澄澈,充满了禅意和画意,把山水田园写绝了,是真正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他在水墨山水画上也是开宗立派的大师。晚年更是专心奉佛。六十岁出头,平静地走完了一生。他的艺术境界,将山水、禅意完美融合,在文学和绘画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份从容淡远,让多少后人羡慕不来。
籍贯: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初唐四杰”之首,骈文巨擘,《滕王阁序》震烁古今。
说起河津王勃,只能用“天才”二字形容!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不到二十岁就考中“幽素科”,授官朝散郎,是当时最年轻的官员。文章写得快,脑子转得比谁都快。咱最熟悉的就是他那篇神作《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气磅礴,用典精当,千古传唱。但他少年得志,难免恃才傲物,在王府任职时,因为写了篇游戏文章《檄英王鸡文》,触怒了唐高宗,被赶出京城。后来还犯了窝藏逃犯的事(也有一说牵连杀官奴),父亲也因此受连累被贬到当时还瘴疠之地交趾(今越南)。王勃去交趾探望父亲时,在坐船过南海时,遇上风暴,不幸溺水而亡。当时他才二十六七岁!就像一颗最亮的流星划过初唐文坛,光芒万丈又转瞬即逝,留下无尽的感慨和那篇不世出的华章。《滕王阁序》之后,谁还敢说自己骈文天下第一?
籍贯: 祖籍太原,至曾祖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中唐诗坛巨匠,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现实主义诗歌高峰,“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虽然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但祖籍确实是山西太原,家族史料和墓志铭上都写得明明白白。白居易一生写了近三千首诗,是唐代留下作品最多的诗人。他和好友元稹一起搞“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看看他的《卖炭翁》、《新丰折臂翁》、《观刈麦》、《长恨歌》、《琵琶行》,写的都是现实生活、民间疾苦、历史兴衰,通俗晓畅,老妪能解,深刻又有力量。他二十九岁中进士,在京城做过左拾遗这样的谏官,正直敢言。后因直言进谏和权贵们不对付,被排挤出京,当过江州(就是写《琵琶行》那个地方)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等。在地方上,他修水利,利民生,很得民心。晚年回到洛阳定居,官至刑部尚书,加封“冯翊县侯”,生活比较安逸,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七十五岁那年,在洛阳安然辞世。
籍贯: 太原(具体县治有争议,但祖籍河东晋阳今太原地区)
世称“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盛唐边塞诗派代表。
太原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考中进士,当过汜水县尉、江宁丞之类的地方官。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透着雄浑苍劲的家国情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又是何等的悲壮决绝!还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情深义重。可他人生结局特别令人唏嘘。安史之乱期间,他从富饶的江甯丞位置上辞官北返(另一说途经濠州),在安徽亳州一带,竟然被当时一个姓闾的地方官杀害了!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妒才,有的说是因他做人耿直得罪了人。一代诗坛巨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于非命,成为文学史上的痛惜。
籍贯: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
“花间派”鼻祖,晚唐词坛巨匠,律诗巧匠,号称“温八叉”。
温庭筠出身太原温氏,家道中落后,虽然才华横溢,但科场运特别背,老也考不中进士(有说他替人捉刀名声坏了)。这人行为放浪,好讥刺权贵,史书上说他“恃才诡激”。他长得不咋地,外号叫“温钟馗”,但才思敏捷得像开了挂,写八韵律赋,叉八下手就成了,所以人称“温八叉”。他的词写得那叫一个精美华丽,秾艳香软,是《花间集》的开卷人物和扛把子,“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尽女子闺情。他也写诗,一些感怀、行旅之作很有意境。做过几年小官,比如方城尉、国子助教。但他得罪的人太多,加上晚唐乱世,一生相当落魄不得志。最终结局算是比较平静,大概在六十几岁,病死在襄阳或江陵(地点有不同说法)。他没能成为达官显贵,却成了词这种文学体式形成初期的宗师级人物,他的词风深刻地影响了五代两宋的词坛。
籍贯: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
金元之际文坛盟主,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最杰出的诗人,被誉为“北方文雄”、“一代宗工”。
元好问是忻州的文脉代表,他生于金朝,七岁能诗,是“神童”出身,后来考中了进士。在金朝当过国史院编修、县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等官。他亲身经历了金朝的灭亡,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剧。在蒙古兵围攻汴京时,他就在城中;金亡后,他被蒙古军羁押数年,备尝艰辛。他晚年拒绝在元朝做官,回到老家忻州读书山一带隐居,以遗民身份度过余生。他用血泪写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天崩地裂的时代,《论诗三十首》系统阐述诗学理论,《岐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等,真实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苦难,被称为“丧乱诗”的巅峰。他还编纂了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和文化记忆。他卒于六十八岁,葬在故乡。元好问在金元易代之际,扛起了北方文化的火种,成为那个乱世最重要的诗人与历史文化记录者,
籍贯: 太原府清源县(今山西太原清徐)
中国章回体长篇小说开山鼻祖之一,《三国演义》作者。
罗贯中,山西太原清徐人(具体有争议,但主流说法为清徐)。他生活的时代是元末明初,亲身经历了那个群雄逐鹿的乱世。关于他的生平,史料记载很少,比较神秘。传说他曾经给元末起义领袖张士诚当过幕僚。明朝建立后,他专心著书。他的代表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用通俗演义小说形式写得精彩纷呈,“七实三虚”,既基本符合史实,又特别好看。他还有人说参与了《水浒传》的创作或加工。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了章回体小说这个影响后世几百年的新文学体裁,让历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关于他的结局,没留下确切记载,只知道他大概在明朝初年去世,葬在杭州(一说在清徐故居附近),默默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一部《三国》,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9、“青主气节贯明清”——傅山(字青竹,号公它、朱衣道人等)籍贯: 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今山西太原尖草坪区)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诗人,学问渊博,气节高尚。
太原阳曲的傅山傅青主,是明末清初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奇才!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家排名靠前的那种,但学问太大,诗书画都强,影响力太深了。他生当明末,崇祯年间的举人。明朝灭亡后,他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不出。康熙皇帝开博学鸿词科请他出山,他装病不去,硬被抬到北京附近,坚决不进城,最后朝廷只好放他回乡。他一生以明朝遗民自居,气节凛然,坚决不做清朝的官。在学术上,他反对理学空谈,主张“经世致用”;在文学上,强调真情实感,反对摹仿;书法自成一格;绘画逸气横生;医学方面也造诣很深,《傅青主女科》至今在中医界都是经典。他的诗,直抒胸臆,充满遗民的悲愤与坚守。他去世于八十四岁高龄,葬在太原西山。傅山是山西人风骨的象征——满腹经纶、刚直不阿、特立独行,学问和人品都堪称后世楷模。
籍贯: 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
地位: 初唐宫廷诗人代表,律诗体制定型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但因品行劣迹名声不佳。
宋之问,初唐有名的大才子,尤其擅长五言诗。他和杜审言(杜甫爷爷)、沈佺期等人,是武则天、唐中宗时期的宫廷文学侍从。他的诗写得非常工整精丽,尤其对唐代五言律诗的格律定型有重要贡献。像《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语言凝练,意境优美;“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也非常有名。但是!这家伙人品实在差,成了文学史上的污点人物。为了拍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兄弟的马屁,据说亲自给人家端尿盆(“捧溺器”)。更恶劣的是,为了抢夺他外甥刘希夷那句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竟然派人用土袋把亲外甥给活活压死了。他依附权贵,谁得势就巴结谁。最后在唐玄宗刚登基时,清算太平公主余党,宋之问虽然并非核心,但因品行不端和反复无常,被赐死于贬所桂州(今广西桂林)。
籍贯: 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
隋代最杰出的诗人,被后世誉为“一代文宗”,隋朝诗坛领袖。
万荣薛道衡,是北朝进入隋朝的文坛巨匠。他出身河东名门,历经北齐、北周,在隋文帝、隋炀帝两朝都做过大官,官至司隶大夫。薛道衡的诗写得非常好,融合了南朝诗的清丽和北朝诗的刚健,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典型代表。他的名作《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两句,观察细微,写景工巧,连隋炀帝这个也写诗的皇帝看了都嫉妒得要命。还有《人日思归》,写得情真意切。可惜的是,正是因为诗名太大,遭到了隋炀帝杨广的嫉妒和猜忌。有一次,隋炀帝让他写一篇称颂的文章(《高祖文皇帝颂》),隋炀帝看了后,觉得薛道衡在怀念文帝,讽刺自己,再加上薛道衡之前和谋反的杨玄感有点瓜葛(没大过),以及年老了议论朝政(劝谏炀帝不要征高丽),数罪并罚,最终被隋炀帝下令缢杀于长安,时年七十。一代文宗,因才华招致杀身之祸,成为隋炀帝昏暴的又一例证。
籍贯: 晋阳(今山西太原)
地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凉州词》传唱千古。
太原王翰,也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性格豪放不羁,喜纵酒游猎。唐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及第后,当过秘书正字、驾部员外郎、汝州长史、仙州别驾等官。为人特别豪侠,喜欢交朋友、打猎、喝酒。在文坛上和王昌龄等人混得熟。虽然留下的诗不多,但质量超高。最出名就是那首《凉州词》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把一个边关将士面对战争与美酒的豪迈与悲凉写得淋漓尽致,绝对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作。史书上没记载他具体怎么死的,但提到他后期在仙州(今河南叶县一带)做别驾时,还是那样天天搞聚会、打猎、玩得很嗨,“坐此贬道州司马”,因为玩得太高调又被贬官到湖南道州做司马了。最后应该也是死在了外地(道州或之后可能又贬的地方)。
籍贯: 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夏县)
地位: 北宋名臣、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主编,政治家,虽不以诗赋闻名,但文章政论成就极高,属文坛巨子。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变法的死对头)、史学家。在文学上,他并非以诗词见长,而是以政论、史论和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彪炳史册。他出身官宦之家,年少就有砸缸救人的聪明故事流传。二十岁中进士,一路在中央做官,为人方正刚直。他最大的心血就是用了近二十年主编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一部从战国写到五代的编年体通史,目的是让后世帝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价值、文学价值都奇高。
他的文章逻辑严谨,说理透辟,如《谏院题名记》、《训俭示康》都很有名。官做到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温国公。他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上台后就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为相八个月后,因积劳成疾(也因政治操劳),于六十八岁在东京汴梁(今开封)病逝。朝廷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是文臣最高褒奖。葬回老家夏县(今“司马温公祠”是其陵园)。作为政治家毁誉参半,但作为史学家和文学家,《资治通鉴》让他成为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绝对是山西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历史冷知识##历史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