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籍贯四川的12位社稷重臣:1张骞,2秦宓,3花蕊夫人

发布时间:2025-07-15 21:23  浏览量:1

籍贯: 西汉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汉中城固县,古属益州,秦属蜀郡,汉初承秦制,汉武帝元封五年置益州刺史部,城固属益州汉中郡。故按秦汉大区划及文化关联,视为广义四川地域人物)

分量: 出使西域,凿通丝路,官至大行令(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的最高官员),外交功勋千古一人!

张骞张大使,那可是被汉武帝点赞“凿空西域”的第一牛人!他老家在汉中城固(秦汉时归蜀地管,跟成都平原一水相连)。当时汉武帝要收拾北方宿敌匈奴,听说西域有个大月氏跟匈奴有血海深仇,就想拉个盟友夹击。这危险又重要的差事,没人敢接,张骞站出来了,被封为“郎”(中级侍从官)带队出发。

这一走就九死一生!刚出陇西就被匈奴抓住,一扣就是十年!老婆孩子都娶了生了,可张骞心里揣着大汉的“节仗”(使节凭证),死都没投降。好不容易逃出来,穿过白龙堆沙漠、翻过帕米尔高原,终于找到大月氏。虽然联合没搞成,但他亲眼看到了西域几十国的山川物产、风土人情—— 大宛的汗血宝马、安息的鸵鸟蛋、大夏(今阿富汗)的奇珍异宝!还听说再往西还有更富庶的大国(如条支、身毒/印度)。在匈奴追击下,兜了个大圈,走了十三年才回长安!一百多人的使团,就他和助手堂邑父两人活着回来,手里还攥着那根掉毛的节杖!

后来又二下西域,成功联络乌孙(巴尔喀什湖一带),让西域各国开始朝贡汉朝。因为功劳太大,被封为太中大夫、大行令(相当于主管民族事务和外交的最高长官)。他带回的信息直接促使汉武帝开拓河西走廊(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设西域都护府。他走过的“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铁器走向世界,西域的葡萄、苜蓿、胡麻传入中原,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就此打开大门!张骞这份“开眼看世界”的首功,奠定了汉朝“帝国双璧”的格局(卫霍开疆,张骞凿空),硬核重臣,实至名归!

籍贯: 东汉益州广汉郡绵竹县(今四川德阳绵竹市)

分量: 蜀汉大司农(主管财政、粮食的最高官员之一),以博学、正直、敢于直谏闻名,代表蜀汉士大夫风骨!

秦宓秦夫子,是刘备入蜀后重用的本土大才子。刘璋主政时他就被征召当官,但一看刘璋不行,装病躲回家读书,学问深得很(后来写《五经然否论》)。刘备拿下益州后,请他出山,他当了益州从事祭酒(相当于州政府的副秘书长兼顾问)。

秦宓最让人佩服的就是骨子里的那股蜀人的硬气!刘备刚登基(称帝)那年(221年),要兴兵伐吴替关羽报仇。举国上下没人敢劝,都知道刘备在气头上。秦宓不怕!他搬出天象、地理分析一大堆,说东征必败!这可捅了马蜂窝,刘备大怒,直接把他关进大牢!后来果然彝陵惨败。刘备病重,才把他放出来。

诸葛亮主政后,特别欣赏秦宓的学问和耿直。提拔他当左中郎将、长水校尉(高级侍从武官,地位尊荣),经常请教他问题。有次吴国使者张温来访,有点傲慢。秦宓用渊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和机锋百出的辩才,把张温问得哑口无言,“天有头吗?在何方?……天有耳吗?有姓吗?……先生知道的不多啊!” 为蜀汉挣足了面子!最后官至大司农(中央财政、农业的最高主管之一),位列九卿。他代表了蜀汉本土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智慧,绝不是只会唯唯诺诺的“官油子”,是扎根本土的铮铮重臣!

籍贯: 后蜀青城(今四川成都都江堰市)

分量: 后蜀后主孟昶慧妃,虽非朝堂命官,但在蜀中享有盛誉,其诗词才情及对孟昶辅政劝谏影响深远,北宋灭蜀后其气节亦动人,文化符号意义重要。

提到花蕊夫人,不光是“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首亡国诗硬气冲天!她本姓徐,青城人(都江堰),天生丽质,才华横溢,尤其诗词写得好,被后蜀后主孟昶(音厂)封为“慧妃”,因为太美,像花朵,宫中称她“花蕊夫人”。

她可不是花瓶!在富庶的后蜀宫廷,孟昶早期还算励精图治,花蕊夫人很可能参与了孟昶颁行《官箴》(官员行为准则,其中“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成为后世清官座右铭)、《戒石文》这些有意义的政事,发挥了劝谏辅佐的作用,在蜀中文人士大夫圈里声望很高。她写的宫词上百首,生动记录了蜀中宫廷生活与风物,是珍贵的史料和文化遗产。

历史转折点来了! 965年北宋大军兵临城下,后蜀君臣骨头软了,孟昶直接举国投降。花蕊夫人随俘虏入汴京(开封)。当宋太祖赵匡胤当面询问亡国缘由时,她愤然吟出那首痛斥十四万蜀军不战而降的《述国亡诗》,骂尽了投降派,震惊朝堂,其见识与气节远胜须眉!虽结局扑朔迷离(一说被宋太祖弟赵光义射杀),但她作为蜀中奇女子,其才情、见识与亡国之痛凝聚成的文化符号,深刻反映了五代宋初蜀地的历史悲欢,精神层面堪称“巾帼重器”。

籍贯: 北宋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眉山市东坡区)

分量: 官至门下侍郎(副宰相),元祐更化的核心人物,三司使(国家最高财政长官),理财能臣,文章名扬天下!

提起苏辙苏子由,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文豪苏轼的弟弟。但可别小瞧,这位川娃子的政治才能不比他哥差!嘉祐二年(1057年)和哥哥苏轼同榜进士,在王安石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中,他属于反对派(旧党),为此贬官流放了好几次。

关键转折在哲宗即位初期(1085年),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苏辙的政治春天来了!他被火速召回中央,一年之内连升N级,从校书郎、右司谏一路干到御史中丞(国家最高纪检长官),再到尚书右丞(副宰相)!很快又升门下侍郎(地位更高一级的副宰相),处于权力核心。

最能证明苏辙实干家身份的,是他当了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赋税的最高长官)。王安石变法留了个烂摊子:国库空虚、账目混乱。苏辙接手后,展现了他极强的经济头脑和管理能力。他开源节流,整顿漕运(疏通汴河运粮)、梳理混乱不堪的财务账目, 短短一两年,“邦计复完”(国家财政重新走上正轨),连当时的政论都说他理财手段比王安石还高明,更务实不扰民!后来哲宗亲政搞“绍圣绍述”重新启用新党,苏辙又被贬,最后在颍川养老。苏辙不仅是文学家,更是经邦济世的财政巨擘,大宋的钱袋子!

籍贯: 南宋蕲州广济县(今湖北武穴市,但其人生功业最辉煌且奠定声名之地是在四川,长期经营视为精神籍贯,史载“客蜀”)

分量: 四川制置使兼夔州路转运使(南宋四川战区最高军政长官),力挽狂澜挽救四川危局,创建山城防御体系抵抗蒙古铁骑数十年!

蒙古铁骑横扫北方,四川成了南宋最后的战略大后方和屏障。但当时川内吏治腐败,军备松弛,各地城寨望风而降,局势危如累卵!宋理宗在临安急得跳脚,最后破格起用了一个“外地猛人”——余玠(虽是湖北人,但与四川命运生死与共)。

余玠带着皇帝赐的金牌圣旨(便宜行事之权),以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相当于四川、重庆战区总司令兼政委)的身份,1243年奔赴重庆上任。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就在重庆府衙门口张榜“集众思,广忠益” ,向全川贤达(包括草根)公开征求守川抗蒙良策!

采纳了播州(贵州遵义)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议,实施了一项改变四川防御格局的“超级工程”——山城防御体系!依山筑城,凭险拒守。举全川之力,新筑、扩建了钓鱼城(合川)、云顶城(金堂)、青居城(南充)、大获城(苍溪)、神臂城(泸州)、白帝城(奉节)等十多座巨型山城要塞!每一座都是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储存粮草军械,移民入住,军民一体,互相呼应。

在余玠的亲自督导和名将王坚、张珏等人的守卫下,这些山城多次挫败蒙军精锐(如宪宗蒙哥)的进攻,牢牢守住了长江上游防线!特别是钓鱼城,让所向披靡的蒙哥大汗折戟沉沙(1259年),创造了改变世界历史的奇迹!余玠坐镇蜀地十年,从几乎全境沦丧到稳固半边山河,成为南宋晚期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和“四川再造者”!虽然后来因谗言被宋理宗召回忧郁去世,但他的山城体系,为南宋续命近三十年,四川民众世代感念这位“余相公”!

​籍贯:​​ ​​南宋汉州绵竹县​​(今四川德阳绵竹市)

​​分量:​​ 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宰相兼最高军事长官),抗金主战派领袖,位高权重且百折不挠,一生致力于中兴大业!

张浚张德远,南宋初年​​响当当的主战派大佬​​!他本是进士出身(北宋末),经历靖康之耻后,力主抗金恢复。宋高宗在临安(杭州)立住脚后,张浚火箭蹿升,​​三十出头就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长官)!负责统筹江淮防线,对抗金国扶植的伪齐刘豫和金兀术主力。

他​​志气极高,手段也硬​​:

​​富平之战(1130年)​​:力排众议,集结刘锡(西军)、吴玠等部在陕西富平与金军主力决战。​​壮志可嘉,但功败垂成​​,陕西几乎全丢,张浚因此被贬。

​​总领川陕(1130-1133年)​​:被贬后仍心系国事,以​​川陕宣抚处置使​​身份坐镇川陕。​​慧眼识才重用吴玠、吴璘兄弟​​,让他们主持川陕防务,最终​​吴家军在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三战三捷​​,保住巴蜀,成为南宋最稳定的西北支柱!这份识人用人的功绩太大。

​​两度拜相(1135年、1163年)​​:先后担任​​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宰相兼国防部长)​​,是南宋前期相位与兵权合一的核心人物。虽因秦桧弄权再遭贬斥,但​​矢志抗金初衷不改​​。

​​隆兴北伐(1163年)​​:晚年复出,坚决支持宋孝宗​​发动北伐(张浚为都督)​​!可惜符离(今安徽宿州)一战溃败,再次受挫。忧愤病卒于途中。

张浚一生​​功过显著(尤以富平、符离大败争议大)​​,但其​​位高权重、主战立场坚定、在危局中启用西线将星(吴玠兄弟)、为南宋保住半壁江山​​的功业不可抹杀。他是南宋初期中枢决策层​​最有魄力也最富争议的四川籍重臣​​,其百折不挠的精神被称为“中兴砥柱”!

籍贯: 四川成都府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

分量: 官至翰林修撰(皇家学术机构),才华横溢,因“大礼议”事件被终身流放云南,但其著述、气节、民间声望,远超官职本身,文臣风骨典范!

杨慎杨状元,鼎鼎大名的明朝三大才子(徐渭、解缙、杨慎)之首!四川新都状元爷(正德六年状元),才学过人,少年得志,入翰林院当修撰。可惜他骨头太硬,摊上了明朝头号政治风波——“大礼议”。

嘉靖皇帝(朱厚熜)以藩王入继大统,想把生父追封皇帝(兴献王朱祐杬)。这严重违反礼法(正德帝才是父,兴献王只能是皇叔)。以杨廷和(杨慎之父,时任首辅)为首的官员们坚决反对。但嘉靖皇帝铁了心要认亲爹。杨慎作为“硬核读书人”,联合百官在左顺门跪哭进谏,带头高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嘉靖震怒,下令大棍子伺候!打死了十七人,全部入狱,杨慎两次被打得半死,这就是“左顺门事件”。

事件后,杨慎被流放云南永昌卫(今保山),永不赦免。这位状元才子,一辈子最精华的岁月(整整三十五年)就在云南烟瘴之地度过。但他没颓废!在云南他潜心著述、四处讲学、考察民情,《滇载记》记云南史,《南诏野史》考边疆风物,《丹铅》系列搞学术杂评,《二十一史弹词》用说唱体普及历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就出自这书!还收集整理了许多云南少数民族的史诗古歌。

杨慎一生坎坷,官职不高,但他在“大礼议”中展现出不畏皇权、坚守信念的文人风骨,以及在流放岁月中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照亮滇云的文化明灯。他的学识、节操和传奇经历,让他成为了后世川滇文人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其精神重量远非官职可比!

籍贯: 四川宜宾(或云四川南溪)

分量: 官至川陕总督、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南明政权在四川的实际最高军事统帅,艰苦卓绝整合川内抗清力量,坚守川陕七年!

明末天下大乱,张献忠入川建立“大西”,清军入关席卷北方,四川成了人间炼狱!在这黑暗的深渊里,一个老将樊一蘅站了出来,成了四川抗清的中流砥柱。

他本是万历年进士,当过延安知府,在西北打过农民军,经验丰富。张献忠屠戮四川时,他因在家丁忧(服丧)而避过一劫。弘光、隆武朝廷在南方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负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防务),准备抗清大业。

但四川的情况太乱:张献忠刚死,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南下云贵;南明残余军队(“曾英军”、“杨展军”)、地方武装(如川东夔东十三家)、土司兵、溃兵流民各自为战。清军虎视眈眈。樊一蘅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威望,奔走于川北川南,联络诸将(如王祥、袁韬、武大定、李占春、余大海、杨展等),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整合了大部分川内抗清力量!

1647年(永历元年),他被永历帝加封为兵部尚书兼川陕总督(相当于国防部长兼川陕两省最高军事指挥官),加太子太傅衔。他率军收复了包括重庆在内的川东、川南大片地区(一度控制范围达四十多个州县),并试图与活动于陕南鄂西的“夔东十三家”(李来亨等)及孙可望、李定国的大西军(此时已联明抗清)联络,在四川苦苦支撑了七年(1645-1651年),成为南明在西南最重要的战略支点之一!奈何势单力孤,内部也有矛盾,1651年在川北兵败退入贵州,忧愤交集病死。樊一蘅以一己之力,在四川最黑暗的时代,维系了一方抗清旗帜,虽败犹荣,堪称明季四川不折不扣的“巴蜀柱石”!

籍贯: 四川泸州(叙永等地,一说永宁卫)

分量: 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后期总理南直隶、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剿寇总督),以成功招抚郑芝龙海商集团、经略东南洋务闻名。

熊文灿的名字,可能不及岳飞、袁崇焕响亮,但他在明末东南沿海的战略布局和招抚手段,对明廷至关重要!他本是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当过福建提学副使、海道副使,非常熟悉闽粤沿海事务和海上势力(尤其海盗头子们)。

他最得意的一笔——招抚郑芝龙! 当时福建沿海最大的武装海商集团就是郑芝龙(郑成功老爹)。剿也剿过,没啥效果。崇祯元年(1628年),熊文灿出任福建巡抚,他改变策略,亲自招抚郑芝龙(在泉州),许以“海防游击将军”的官衔和一定通商便利。郑芝龙接受招安,不仅不再为患沿海,反而被熊文灿用来扫平刘香、李魁奇等其他海盗势力!熊文灿因此声名大振,升任两广总督。

更大转折来了! 崇祯十年(1637年),为了对付横行中原的农民军(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崇祯帝破格起用熊文灿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总理 南直隶、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剿寇总指挥,权力极大),同时总督福建、广东军务(破天荒的兼职,因为东南财赋要供剿饷)。

熊文灿到了湖广(襄阳),也想主抚(招安)张献忠等部。这战略在东南对海盗管用,但对张献忠这帮枭雄根本无效!张献忠表面受抚,虚报军额冒领巨额粮饷(坐支湖广、河南等五省饷银十万两),养精蓄锐一年后,在谷城复叛!崇祯大怒,认定熊文灿“玩寇误国”,下旨逮捕,1640年被处死。熊文灿虽结局悲剧,但他早年成功招安郑芝龙,确立明朝对东南海贸的间接控制格局,影响深远,其抚局的尝试也反映了明末剿抚两难的困境,是明季不可忽视的四川籍封疆大吏。

籍贯: 四川潼川州遂宁县(今四川遂宁市船山区)

分量: 官至河道总督(专管治理黄河、运河的最高长官)、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地位尊崇),康熙、雍正两朝倚重的能吏干臣!

张鹏翮张大人,是清朝康雍两朝出了名的“治水能臣”和“清官能吏”!遂宁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起点不算最高,但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他做过地方官(苏州知府、兖州知府),政绩出色。康熙帝发现他是个人才,提拔到中央当刑部侍郎(司法副部长)、左都御史(最高检察院检察长)。最关键的转折点在他外放担任河道总督(专管治理黄河、运河,直接对皇帝负责,责任天大)!

当时黄河、运河年年闹灾,漕运(粮食运输命脉)频频受阻,康熙帝忧心如焚。张鹏翮上任后,展现出非凡的实干能力和统筹智慧。他深入治河一线,亲自勘察测量,制定了详细的疏浚、筑堤方案。他治河的诀窍是“束水攻沙”(筑堤逼水流急,冲刷河床淤沙)。在黄淮交汇的清口(淮阴)搞了著名的清口工程:建闸坝、开引河、挑淤泥。疏通天妃闸(仪征)到荥阳漕运要道。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黄河安澜多年,漕运畅通无阻!康熙帝非常高兴,亲题“绩奏安澜”匾额赐他。

除了治水,他为人刚直清廉,在吏部尚书(管全国官员)任上严厉整顿吏治。晚年更进入权力核心,当了文华殿大学士(内阁成员)加太子太傅衔。雍正帝登基后继续重用,评价他“志行修洁,自持甚严”。张鹏翮一生从县令做到宰相,经手过司法、监察、河工、吏治等国家核心事务,每一项都干得有声有色,尤其治河功在千秋(今天川中人民渠工程也部分引用了他的经验),是康乾盛世前期重要的建设型重臣!他家乡遂宁至今流传他的故事。

​​籍贯:​​ ​​清代广东省广州府花县(祖籍四川,其父雍正年迁粤,骆秉章生于广州,但道光年入川为官并定居成都,其功业、宗祠、认同皆在蜀中,史称“四川华阳人”或“四川道员”,实视为四川名宦)​​

​​分量:​​ 官至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咸同时期西南督抚领袖,坐镇四川筹饷供军、剿灭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奠定“同光中兴”基础的关键人物!

骆秉章骆中堂,绝对是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地方督抚的顶梁柱!他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在湖南干了二十多年地方官,升迁不算快,但根基极稳。​​关键在1851年​​,他被任命为​​湖南巡抚​​!湖南是太平军出广西北上的要冲(长沙争夺战)。

骆秉章​​识人善任,内政极强​​:

​​支持曾国藩湘军​​:湖南是湘军老窝!他力排众议,倾尽全力为曾国藩筹饷征兵、供应后勤,湘军能崛起,骆秉章是最大幕后推手之一!

​​治湘有方​​:整顿吏治、清理赋税、疏浚河道、兴办团练保甲,把湖南打造成对抗太平军的坚实基地和补给中枢,人称“​​湘省柱石​​”。

​​更辉煌的在四川!​​ 1860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数万精锐入川,欲夺取天府以图霸业!清廷震恐,紧急调任骆秉章为​​四川总督​​!骆秉章入川后,立刻展现​​超强统御力​​:

​​坐稳大后方​​:整顿四川吏治,保证税收(源源不断给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供饷,史载占全国协饷的一半以上!)。

​​调兵遣将​​:命湘军名将刘岳昭部入川助剿,指挥本地土司兵(如岭承恩、王应元)。

​​绞杀石达开(1863年)​​:通过严密调度,将石达开主力​​围困在金沙江畔紫打地(安顺场)​​。石达开最终在大渡河全军覆没被擒(后被骆在成都凌迟处死)。这是清朝对太平军除天京陷落外的最重大胜利!

骆秉章凭此功勋,晋​​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成为咸同朝名副其实的“中兴名臣”。他虽祖籍广东,但​​功业巅峰在蜀地,最终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葬于成都,建专祠(骆公祠)​​,是四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封疆大吏,其​​坐镇四川、支撑全局​​的战略作用极为关键。#历史杂谈##历史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