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苏泷,让人唱了十年才掀桌?这桌其实掀晚了!
发布时间:2025-07-27 19:23 浏览量:1
最近,张碧晨和汪苏泷《年轮》“原唱”之争闹得挺凶、挺难看的。
我之前也说过,就张碧晨那认知,活该被骂。
但张碧晨也是“犟种”,版权收回了,还要发文“回应”三条,强行挽尊:
1、经查阅张碧晨女士原经纪代理方与制作方签署的正式合约,我方艺人张碧晨依法享有该歌曲在全球范围内的永久演唱的权利。
2、出于尊重与自我选择,张碧晨女士今后将不再演唱该歌曲。
3、感恩过往,感恩所有为张碧晨女士演唱歌曲的词曲作者,感谢你们对她的成就。
还“享有永久演唱权”,还“今后不再演唱该歌曲”,这话有意思吗?逗人玩呢?
要是你享有永久演唱权,唱了十年,十年里几乎次次唱,这次“出于尊重”了?
以前那该死的尊重呢?
十年前,《年轮》随《花千骨》一同诞生。
那时汪苏泷虽已算是创作“老将”,却仍被许多人钉在“QQ音乐三巨头”的标签上,默默地在幕后耕耘词曲。
后来,电视剧大热,张碧晨略带沙哑而极具穿透力的演绎,迅速使《年轮》成为亿万用户手机里的循环单曲。
市场在狂欢,而真正的缔造者,隐没于光芒之后。
过去十年。
张碧晨早已从当年的选秀新人,凭借包括《年轮》在内的一首首爆款OST,稳稳坐上一线实力唱将的交椅。
那些响彻各大影视剧、音综现场的旋律,一次次加深大众对其“实力唱将”的印象,稳固其江湖地位。
很少有人在意,这强大“印象”的根基,如《年轮》,并非出自她自己的笔下,而且很多就是出自汪苏泷之手,你说好笑不好笑?
这期间,并非没有波澜。
汪苏泷的朋友圈记录着零星的自嘲与无奈:
在某个综艺里,他人演绎他的作品,他的名字却如烟消散;
当他的旋律成为节目背景板,他的创作身份似乎自动褪去……
他曾温和地表示理解市场的现实,但隐约的遗憾,早已在字里行间沉淀累积。
最初风暴酝酿于一次对《年轮》的改编翻唱。
张碧晨那版改编《年轮》在某个平台上发布时,醒目位置被冠以“张碧晨单曲”之名。
更刺痛汪苏泷的,是对原版署名结构的模糊与淡化。
向来温和的汪苏泷这次不再隐忍。
他罕见地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声,直指署名权问题。
他明确指出,翻唱作品对原版创作信息的展示方式,已经构成了事实上的误导。
张碧晨一方起初略显沉默,随后试图将纷争归因于沟通误会。
但公众发现,张碧晨巨大的个人市场价值,建立在数量可观的他者原创作品之上。
最终的风暴源于一个网红的无知与无畏的言论。
也就是现在引发“终极战争”的这次。
面对这种长达十年的慢性蚕食,汪苏泷为何“掀桌”如此之晚?
是过往的忍耐已成习惯,还是对市场规则的某种无奈妥协?
甚至,是否对如张碧晨这类为作品带来巨大传播量的歌手,心存一份不愿撕破的复杂感激?
也许只是因为他“心太软”。
但软弱不能视为好欺负,而且,千万别惹“老实人”发火。
戴佩妮就曾经对某短视频博主侵权翻唱时直言不讳:“翻唱有价,我的创作也有价!”
汪苏泷的掀桌,掀得够狠,却终究太晚。
一个创作了《小星星》《一笑倾城》等爆款的才子,名字长久地附着在“网络歌手”的陈旧标签之下。
市场的势利眼光如同顽疾,他只能靠一档档综艺里展现的专业素养、音乐才华和真实性格,去艰难扭转和重塑。
汪苏泷的十年隐忍,映射的是中国音乐产业长久以来的扭曲现实。
能写能唱的创作型歌手步履维艰,纯粹以唱功立足的“演绎者”名利双收更为容易。
要我说,汪苏泷这桌掀晚,让人早就蹬鼻子上脸不说。
还想不顾脸面将人家的歌占为己有,不怪汪苏泷这般决绝。
这不是“你不仁我不义”的问题,是对个人的侮辱和版权的亵渎。
你占个“原唱”又如何?原本就不该给你唱。而且,我自己就在深圳的演唱会上唱,我还要说“深圳(身正)不怕影子斜”气死你。
因为,张碧晨此前操作,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