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位山西籍开国元勋,个个资历深厚,建国后都混到了什么级别?

发布时间:2025-07-27 03:11  浏览量:1

1955年刚翻过年头,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授衔,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军号声里,名单上一串又一串名字让人难以忽视。湖南人排在最前,那数字太扎眼,十大元帅里就有彭、贺、罗三位是湖南人,还有令人津津乐道的大将扎堆、战神粟裕等等。但有意思的是,山西也并不寂寞,开国元勋多如牛毛。数据一摆出来:山西藉大将起步的就有五位,个个不是等闲之辈。

讲起山西,那气质总带着点煤都味儿,性子直,做事沉稳。而徐向前元帅,老家的骄傲,大概最让山西父老扬眉吐气。他小时候瘦小不起眼,家里清贫,倒没多少光环,路过村口石桥时总被看作“苦孩子”。后来却成了“山西五虎”中的头一号人物。抗战年头,“山西王”阎锡山曾对心腹感叹过:“徐向前和薄一波,那是山西才子,一个文笔挥洒,一个刀枪在手,我若能得二人,总能一统天下!”话说得轻描淡写,但分量在山西乡绅中沉甸甸压到底。

但凡细扒看徐向前的经历,真能发现一股与众不同的气势。跟着他打仗的红四方面军,抗击过多少敌军?据权威档案88万敌军在他手下成了历史翻页。“王国军中最头疼的对手”,蒋介石早年曾遇到过徐向前,当时觉得这人木讷,没什么出息,谁也没料到几年后会让国民党夜不能寐!

红四方面军将星闪耀,不全归功于徐向前,可没他指挥,红军的歼灭战大概率写不出今天的篇章。张国焘与他明争暗斗,几次想安排人去把他“调整走”,结果一面“谈合作”,一面又不得不依靠他带兵——这仇恨里好像夹着点佩服味儿。可笑又让人心疼,多复杂一桩事。毛主席甚至说,若早成立八路军第四师,这位置不归徐向前,谁都没资格坐。八路军三个师长的分量,多难想象,徐向前随时能顶住?

解放战争时刘邓带走主力部队,剩下一堆拼凑起来的杂牌,他愣是训练成铁军,不仅守住根据地,还完成了解放山西的壮举。这种把一摊烂泥捏成铁军的手段,也许真得靠徐老总那不紧不慢、也不是很起眼的性子。

不过,时运弄人。建国后,徐向前身体不是太好,总参谋长之职,大头一直归聂荣臻打理。他挂了个头衔,工作却不全归他。他是元帅不假,却半生没坐过政治局常委的椅子,副国级身份尴尬。十大元帅里,能直接坐上正国级宝座的。不过朱德、林彪和叶剑英。其他大将、上将、中将就更不必说了,一个个都是副打头。反倒有几个开国少将,比如李德生、汪东兴、刘华清,后来竟鸡犬升天,成了正国级干部,这局面,有几个人想得到?

薄一波是山西第二位有大将资历的元勋。论个人风头,也许没有徐向前那么旗帜鲜明,但要说起能耐,真不是吹出来的。阎锡山提过:“薄一波若能为己用,文治可安天下。”抗战时期,薄一波干脆在阎锡山跟前聚人马,成立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到后来,队伍滚雪球似的成了六万人,50多个团,这只是表面数字,不包括中间调动、损失和消息不灵通时的漏网之鱼。历史背后总有些模糊地带,能不能信全靠当时人的记忆。

到了1945年毛主席第一次与他长谈,夜里不断灯。会后直接推荐选为中央委员。这在七大当年,军队干部能当上中央委员的多是日后要么成元帅要么保底大将的级别,为兵者羡慕死。可惜薄一波后来竟然也是副国级身份,没进政治局常委名单。真说起来,和大将身份平起平坐,但终究没达到“正”的那道坎。

彭真是第三位。做事风格和徐向前、薄一波都不一样,细腻里带着点狠劲儿。1938年和聂荣臻一同主持晋察冀,政冶、军队、组织三条线都有他一席之地。1945年,七大会议时就当了主席团成员。七大当了中央委员,照同级作比较,也属于大将资历。几个月后又被推选为书记处候补书记,搁现在来看太像副国级官员。后头几十年,彭真职位几上几下,始终没退出中心,1983年还顶着人大委员长的光环,终于成为正国级干部。前后位置反复摇摆,好像也不稀奇。

说到程子华,第四位大将资历的山西元勋,不太有人记得,反而比前几位低调。他1934年就担上红25军军长,政委徐海东,是大将出身。两人搭档,按今天的话说是强强联合。十年南征北战,解放战争坐镇四野,林彪还曾评点他“有元帅资历”。只是程子华解放后调去地方,没赶上1955年授衔,最高去到政协副主席,也算副国级,但头衔不如其他几个响。

黎玉这个名字到了现在,鲜少人提起。实际当年山东分局领导班子,书记朱瑞、委员里有罗荣桓和他,历史地位稳扎稳打。后来他是山东军区副政委、司令员正是罗荣桓。建国后,任中央候补委员、副部长,头衔逐渐淡出视线,影响力也慢慢被消化殆尽。有人说他本该享有更高的荣耀,可历史就是不会完美地满足每个人的全部期待。

细看下来,山西开国元勋不仅仅有元帅和几位大将,还有2位开国上将,1名中将,和42位少将。这种数据要不是亲眼见,这么多年湖南老乡也得服一服嘴!

实际上,革命不只是数字的比较。山西人性子倔,战斗时脾气犟。泥泞的道路走得慢,可脚印最深。那些英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山西籍开国名将”里有太多人一生都没被写进广播报纸,但山西父老不会忘,历史自会记得。

经历战争、生死考验的人就没几个愿意总回头数功劳簿。他们也没那么浓厚的虚名心劲儿,有些事其实不说也罢。只是今天人,拿历史数据再回头琢磨,这些“山西名将”们,有的熠熠生辉,有的渐渐暗淡。

至于为什么有些人一飞冲天,有些人几乎隐没?或许只是时代不同,机遇有偏差,人们总在追问,公平吗?历史又何曾完全公平。曾经有朋友较真翻捡档案,考证每一个军衔背后的人和事,归置出来的信息堆得桌上一片,高低要分出?这事说得清算得明吗。

每个人都有名字,每段经历各有结局。那些失落的,或许在看得见的荣光背后更让后人难忘。讲到头,也还是都记着,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