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一人肩挑安徽省委书记、省长双职,后官至副国级,享年101岁

发布时间:2025-07-04 05:13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不是那种一走进场子就让人鼓掌的“老大”,也不爱穿得光鲜亮丽站在前排。

他低调得让人几乎以为他只是个管后勤的。

但就是这个在中科院自称“后勤部长”的人,后来扛起了安徽整省的担子,还干到了副国级,整整活了一百零一岁。

事情要从两个时间点说起。

一个是1975年,淮河暴涨,豫皖两地几千万群众受灾,大水一来,田没了、房塌了,人没地方住,吃的都靠发。

另一个是1980年,张劲夫重新回到安徽,成了省委书记兼省长,正赶上灾后恢复最吃劲的时候。

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着地图说话的那类人。

他上台没几天,直接带着一拨人往重灾区扎。

他下车走进村子的时候,老百姓还以为是哪个单位来搞慰问的,谁也没想到是省委一把手。

你说他见到灾情之后啥反应?他站在一户人家门口,看着那破得连个像样房顶都没有的屋子,里面一家老小靠一床破被子挤在一起,那眼泪就止不住了。

不是演给谁看,也没人拍照,就是实打实地心疼。

他说,这样的生活哪能让人安心过日子?

可问题也摆在那儿。

省里财政那时候真是捉襟见肘,手里能动的款项不多。

他琢磨了几天,最后决定亲自往中央写报告。

他知道要钱不好开口,可这口子不开,老百姓的日子就没法过。

中央那边也不是不识人,财政部一听是他写的报告,干脆利落批了三千万。

这三千万不是摆在那里当数字的,是真正下到村里、分到户里的救命钱。

人们说他舍得花钱,其实他是对老百姓不抠。

但对自己,那是另外一回事。

他有个习惯,去哪儿都带着伙食费,不管是下乡调研还是回老家。

一次在肥东,他刚下车,乡亲们热情地拿来了切好的西瓜,那天热得很,他吃了几块就准备走人,可临走前硬是掏出一块多钱放在桌上,说是“瓜不能白吃”。

旁边人一愣,愣神的时候他已经上车走人了。

还有一次去定远,那时候县里条件差,招待所连个像样的浴室都没有。

人家想的是他是省里领导,特地给他房间里安排了个木盆,好让他能舒服点。

他一听就摆手,说战争年代哪有这些讲究,那会儿洗澡就是跳河里。

他转身就去了大家一起用的大澡堂,泡完出来还和县干部打趣,说水虽凉但人心热。

他就是这个劲儿,把自己看得不比别人高一寸。

你说他是节俭吧,也不是抠门;说他是清廉吧,他也没拿这个当口号。

他干事情有个规矩,凡是跟自己相关的开销,一分不留账上。

再往前推些年头,他在中科院当书记兼副院长。

那时候全国刚搞科学大会,大家都说中科院是这场科学进军的“火车头”,偏偏让他来主持。

他自己都说,“我不懂科研,我就是来给你们当后勤部长的。”可他真不是客套,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几百位科学家拉出一份12年科技发展规划,事无巨细,连实验室怎么配套都安排上了。

科学家们说他好,是因为他真心实意地把他们当人看。

当年院里有个年轻研究员搞项目出问题,资金卡住了,他知道后直接批了款,还专门找这人谈话,说“科研不是一天干成的,别急,你继续做。

他这种人,不慌、不躁、不争。

他不是没遇到过难题,也不是一帆风顺。

早年抗战时,他在新四军里干政工,那时候枪林弹雨、物资紧张,他却能在队伍里被叫“才子”。

不是说他写诗好,而是他脑子活、心眼实,能把一个团的思想工作做得服服帖帖。

后来他当了财政部长,很多人说他“左手科学,右手财政”,但他自己说:“我只做一件事,就是让国家的根扎得稳。”这话听着平淡,可你细看他干的活儿,从科研规划到财政调度,再到安徽灾后恢复,全是一手撑起的。

1982年,他升任国务委员,管国家经济委员会。

那几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政策天天在变,干部天天在换。

他没吭声,继续干。

直到1992年,他自己提出来退下来,理由很简单:年轻人得有机会。

可他退了不等于不管,中央顾问委员会他还继续干,偶尔还会写个建议报告递上去。

他不爱出风头,文件袋上连“张劲夫同志”都写得特别小。

2015年夏天,他在北京走的。

没有大张旗鼓,没有特殊安排。

中科院的人说,他走得安静,就像他当年来一样,踏实、干净、不声张。

资料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史资料编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院史资料汇编》

《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实》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档案馆:《张劲夫同志生平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