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西山涵村与孙坞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28 16:24  浏览量:1

涵村与孙坞,位于缥缈峰景区旁。为堂里行政村中的两个自然村落。涵村,因山碧水涵得名。又名大陆里,因陆氏一脉居住而得名。孙坞,因居吴国孙坚的后裔得名。涵村临湖,孙坞依山,两个自然村落一前一后,紧连一起。

两村落临湖藏坞,兼得山水风光,实为隐居的好地方。相传,北宋之前就有人居住了。南宋时,因望族陆氏落户而渐渐兴旺。陆氏,源出汉吴县县令陆烈之后裔。清《陆氏世谱》云:“益之公讳询者,始徙包山之北,曰大陆里,又曰涵村。盖询为包山之始祖。”迁山时间约于宋末。陆氏在元代时出了位水军万户,显赫一时。随着陆万户的隐居,轿役、吹鼓手等一大批佣人跟班也在村中安居下来,并随主人姓陆。涵村的人口多起来。至明清时,商店豪宅林立。及至今日,还留下了明代时的店铺。2001年,古店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涵村、孙坞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明代时,涵村出了四位重要的人物:陆鋹、陆元大、陆治、陆文组

陆鋹(1436—1503),元万户裕甫后裔。《思静处士陆君墓志铭》载:“处士鋹,字汝安,生有至性,考尝坐冤下狱,尚少也,即洒泣,思雪父冤……人称其孝。景泰天顺间,岁饥,山中尤甚,处士约其俦,乞籴于淮西,归而散诸里。数里之中,民无菜色,推总乡赋,乡赋以平。每有司发粟,赈饥山人,涉湖至城,复不时给,民转困。乃请置仓于山,以时敛散,民甚便之。”陆鋹不仅全力救济灾民,还出资助民挖掘泉源,用以灌溉庄稼。陆鋹善学,精通医道,常免费为人诊治。其德行闻名遐迩。卒后,王鏊为其撰墓志铭,祝允明为其书文。今碑在水月坞内。

陆元大明代涵村人。名涓,以字行,号洞庭山人。性疏懒,好远游,喜吟咏。成化二十三年(1487),杨循吉曾书赠其诗。酷嗜藏书抄书,曾借宋九霞宋刻本《云溪友议》校其钞本,知刻本讹舛反多。晚年经营书坊,笃论词华,驰心唐艺。

陆治(1496—1576),明代涵村人。字叔平,号包山子。祝允明、文徵明弟子。诸生。倜傥嗜义,以孝友称。少喜出游,晚隐居。种菊于支硎山。好诗古文辞,能词曲。善行、楷书,尤擅画山水,花鸟以工笔胜,与陈淳并重。传世有《花溪渔隐图》《三峰春色图》等

陆文组明代涵村人。字纂甫,一作纂父,别字子纂。始为贾,弃商就学。家贫乐道,至性高逸,以词赋称才子,落拓江湖为山人。诗学王维、孟浩然,时称其诗中有画,陆治画中有诗。万历十三年(1585)参与校《唐诗纪》。次年于吴江与沈季文、沈瓒、祝永年、顾孟林、王叔承等结诗社。著有《北山篇》《白门草》等

涵村、孙坞因自然风光而闻名遐迩,也因人文相聚而留下美谈。明代诗人谢晋因慕其名,来到涵村,写下《涵村》诗:“涵峰湖水水涵村,屋宇参差瓦若鳞。樵子息肩忘谷暝,渔郎鼓枻爱山春。人烟集处虽成市,巷陌行来却断尘。四海欣逢尧舜理,此中应有葛天民。”文徵明的爱徒陆治就出生在这个山村里。晚年闲暇时,文徵明常常携朋带友来到涵村,住在徒弟家中。画画,吟诗,过些悠闲自得的日子。其间写下了《涵村道中》诗:“宛转层冈带远岑,梅花粲粲竹深深。人家尽住苍云坞,拄杖时穿玉雪林。风壑声传千涧雨,晚山青落半湖阴。刚怜百里城关隔,终岁不闻车马音。”今有碑刻,碑阳为文徵明《太湖》诗,碑阴为其《涵村道中》,碑高1.77米、宽0.9米,藏大同市博物馆。文徵明太喜欢这里了,雪白的梅花、青翠的竹林、潺潺的溪涧、苍茫的远山,坞深村幽,远离尘世,没有喧哗。心的宁静与村的静谧交融于一体,多好。他曾做过翰林院待诏的官,人称“文待诏”。住得久了,村人见之,也称其“待诏”。后来,坞名也就得了“待诏坞”的雅名。

待诏坞的来历,一说与行业密切相关。至今,待诏坞内还有两组吹鼓手班子(总计五六人),专办丧事礼仪。一旦有人家办丧事,需要超度,便请他们前往。没事在家务农,等待召唤。此为“待召”。这个行业的传承源于元代万户陆裕甫的跟班吹鼓手。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孙坞内来了一位讨饭的叫花子(仙人所化)。他来到一户陆氏吹鼓手人家,问:“年轻人,您想给人吃饭,还是想吃人家的饭?”小伙子没有听出话中之话,脱口说道:“当然想吃人家的饭了。”叫花子摇了摇头,转眼就不见了。小伙子一脸迷茫。其实,他不知道,叫花子是位仙人,他的意思是,你若给人吃饭,即可世代为官(官可造福济民,给人以衣食);你若想吃人家的饭,即为待召(等待人家召唤上门办事吃饭)。小伙子一番不假思索的话,传承了一个行业,但失去了后裔为官的仕途。传说自然没有根据,但行业至今却流传了下来,并在金庭出了名。

被称为待诏坞的地方又名孙坞。昔年居孙氏后裔。元人张养浩撰《洞庭西山孙坞伯徵陆公夫人孙氏墓记》云,陆夫人父孙良,生活在南宋嘉定间,系孙坚三十一世孙。当年,孙坚的后裔到了西山岛,隐居在缥缈峰西南脚下的一个山坞里。孙良生了一个女儿,“幼娴四德,允称淑媛”。女儿到了婚嫁时,坞内来了一位游学的英俊公子,他叫陆伯徵。陆家与孙家是故交。陆伯徵先祖是陆逊,曾为东吴大都督。父亲陆象山,进士,为朝廷柱石。陆伯徵自己是个迪功郎,虽然官职不大,但风流倜傥,颇有才华。孙良见之,几番交谈,觉得颇有渊源,于是将女儿托付给他。但婚后不久,陆伯徵就离开了孙坞。其时,孩子尚在襁褓中。陆伯徵虽然有些不舍,有点过意不去,但他生性好游,毅然而走。走时,留下遗训一篇。大意是孩子你能懂事,坚守操守,我在外游学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你没有嫡亲兄弟姐妹,与你母亲相依为命,应当极力尽孝。我们家族众多,或有骄侈于富贵者,怕你不守耕樵,而想荣华富贵。况或有不肖者,凌以嫡庶之分,你何必徒取辱哉?你须思,外始祖孙坚遇黄祖之难,虽继孙策公之威震江东,而今安在哉?你莫若采山钓水,循天理,锄月耕云,守素心。希望你能体会为父的一片苦心,牢牢记在心中。陆伯徵从此没有回家。孙夫人励志操守,慕孟母之贤,追大家之训,教子成人。子澳(召父)及长,也遵父遗命,不求仕进,远矜骄,守素风。母贞子孝,韬晦山林。

明清至民国时期,孙坞内约有七八十户人家居住。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山下大道的开发,坞内的居民渐渐移居至坞口,与涵村相连。至2024年,真正意义上的孙坞,就只有一户人家了。坞内颓垣断壁,杂草绕屋,涧潭流水,果树一片,依稀可辨昔日的繁华。

涵村、孙坞以陆氏为主,陆氏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其一,陆询之后裔;其二,随主改姓为陆;其三,入赘孙氏的陆伯徵之后裔。村民以种植花果为主,兼营民宿、商贸等。

涵村的古迹除了明代的古店铺外,还有数方古碑及一幢树德堂古宅、一条长长的溪涧。2022年12月,涵村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列入古村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