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浮生伴
发布时间:2025-07-28 16:20 浏览量:1
【北宋】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赏析】
喜欢雨天漫步在古巷,听着雨水落到屋檐的声音,淅淅沥沥,在安静的午后,极易入耳,勾起一缕缕淡淡的忧愁。这时候,总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倘若,诗人真的遇到了这样一位姑娘,该怎么办?
不知戴望舒有没有遇到丁香花一样的姑娘,但贺铸真正地遇到了这样的女子。
花开如梦,一季一浮生,爱如陌上生出的紫藤花,蔓延出无尽缘。对于贺铸来说,纵使沧海桑田,赵氏也依旧美好如初见。
贺铸祖七世皆任武职,他自幼习武,心怀侠道。十七岁时,他离乡去往汴梁任职。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在那里,他由于长相丑陋凶悍,受尽世人冷眼。人们时常唤他"贺鬼头"。
赵氏乃皇族一脉的宗女,她是藏于闺阁中的花鸟,锦衣玉食,无忧无虑。贺铸时常远远地望着那抹华丽的身影,期望着她在风中驻足,为他停留。然而,等待总是没有尽头,他凝视着那背影一年又一年……
"那是济国公家的千金,莫要妄想!"同僚们一遍又一遍提醒着他,扑灭他心中燃着的光。
夜里,望着远处的古巷,他提笔写下这首《青玉案》。
那轻盈的女子翩然走来,却从不愿路过他门口的横塘路。日日目送着佳人离去,何时才能共度良宵?年少公子对佳人一见倾心,然而却不敢上前,只能目送着她离去。锦瑟年华能与谁人共度?他想知道她来自何处,是月桥花院,还是朱门府邸?或许只有春风才知晓。
云卷云舒,暮色将至,他提笔写下断肠词,若问闲情又几许,就像那一川烟草,满城的飞絮,梅子成熟季节的绵绵细雨。
这首词的意思就是这样简单明了,宛如一首夹杂着忧愁的情诗,缓缓将心中的爱意道来。
他的词不矫柔,不做作,正如他的爱一样真诚。
或许是苍天听到了他的乞求,终于成全了他的一片痴心。杨柳古巷,细雨留住了伊人的脚步,低眉浅笑乱了英雄心。江南的烟雨藏着两人初见的话语,芳心终有了归处。
缘分来得不早不晚,刚好能成就这番姻缘。
贺铸自知相貌丑陋,恐唐突佳人,便有意疏远,可赵氏倾慕其才华,非君不嫁。自她读了贺铸的那首《青玉案》后,更是夜夜不能寐,从未想过自己的一颦一笑竟会让某人如此牵挂。佳人也爱上了才子,她愿意为了他抛下繁华的生活,陪着他同甘共苦。
许久之后,两人终于摒弃世俗偏见,执意结成良缘。鸳俦凤侣,连理同心,女子最好的归宿莫过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她明知夫君为人耿直,得罪过不少显贵,还执意下嫁贺家。
在那个时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哪怕在夫家饿死,娘家人也不会给予帮助。毕竟,路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是苦是甜都要他们自己品尝。
婚后,两人的日子实在清苦。赵氏出身名门,自小便锦衣玉食,哪里受过这样的委屈?从天堂一瞬间跌人地狱的感觉并不是人人都能忍受,可赵氏偏偏就忍了下来。
对于贫寒的生活,赵氏从无半句怨言。夏日酷暑,她便翻出贺铸的"百结裘"打补丁。所谓的百结裘便是很多补缀的皮衣,一针一线系着爱怜。贺铸不解,冬日尚早,妻子为何如此性急?
赵氏解释道:"相传古时有人临到女儿快出嫁了,才急忙去请郎中医治女儿脖子上的肿疮。若是冬衣要穿时再补,不同那古人一样痴傻?"
她曾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家千金,从不知贫穷是何等滋味。如今,却要身着粗布麻衣,为柴米油盐发愁。每当望见夫人日渐憔悴的身影,贺铸的心中都泛着感动。常言道:贫贱夫妻百事哀,可这份"哀"未在他们身上见到分毫。
寒冬腊月,他身着百结裘,纵使冷风阵阵,心依旧是万分温暖。富贵锦衣不如手中线,世间繁华不如避风破窑。下朝回府,能遇见一个人,递上一盏茶,闲谈一桩事,如此便已知足。晨起,为卿画眉;寝时,为君脱冠。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彼此惦记着那抹温柔。十年如一日,不厌倦、不疲劳。
那日夜晚,他正欲就寝,却发觉床榻之上多了一双金缕枕。她操持家事从来都如此周到,从不需他过问。如此贤妻,夫复何求?他亏欠赵氏太多,给不了她锦衣玉食,甚至还让妻子与自己
一同受苦。
他时常与妻子谈起此事,话语中露出愧疚之意。赵氏闻言只是淡然一笑,紧握着夫君的手,情在此处便生花。今生有缘结为夫妻,自当相互扶持。何为亏欠?越是在乎便越觉得亏欠。倒不如放开自己,功名利禄、富贵荣华才能彻底地置之度外。
由于贺铸不喜阿谀奉承,在朝中时常受人排挤,婚后没多久便被外放任职。他不愿赵氏与自己离京受苦,便一人远走。
赵氏不舍夫君离去,她曾要动用娘家的势力在朝中多多提拔贺铸,但想到他性格耿直不阿,万万容不得这种事情,便就此作罢。她不愿做夫君厌弃之人,哪怕为此付出离别的代价,她也宁愿独自忍受孤独。
临行前,长亭送别,赵氏为他递去行囊,里面只有一件百结裘、一对金缕双枕。有这两物陪伴他,胜过无数金银细软。
独在异乡为异客,长夜寂寂,唯有相思。月光照进栏杆前,枕边依稀残留着桂花油香气,却唯独不见妻子的身影,辗转反侧难以人眠。他挥笔写下书笺: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楚楚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愿这首词能带着一片真心寄到妻子手中,佳节千里共赏明月,隔着关山相思不减。鸿雁过,锦书托。赵氏收到书信之时已是一个月后,字字情义,含着无数话语。她并非才女,不懂如何吟诗作对,不愿用华丽的词赋诉说内心的情愫,所回之信尽是质朴之言。
她时常走在京城郊外,望着苏州的方向。此时江南定是百花盛开,何日才能与夫君隐世?窗前的梧桐已开花,故人何时能归?待贺铸归家之时,她已忘记自己等待多久。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日月更替间已经苍老。
终于,她等到了夫君的身影,忍不住依偎在他的怀里。那些年相隔千里,只能书信寄相思,倚栏怀想,何等情深!
赵氏为贺铸育有一子,相夫教子,岁月如此静好。庭院中,赵氏绣花补袄,贺铸与孩子习武练字,四目相对,不需过多的言语,微笑颔首便足矣。他们偶尔也会走到横塘路,他会面带羞涩地告诉赵氏,当年他是如何等待着她从这里路过。
美好的往事回忆起来,显得弥足珍贵。此时的赵氏已不再貌美,可他更爱那历经沧桑的容颜。褪尽铅华,凡尘中只剩下两人相濡以沫的誓言,不离不弃。
多年以后,赵氏离世。人生终有尽头,唯有留下之人心伤。他将妻子葬在郊外,让赵氏可以在山水之中自在逍遥,再不必理会凡尘俗世中的是是非非。他回到旧时相遇的横塘路,梧桐依旧,烟雨蒙蒙。青石板上仿佛能听到那熟悉的脚步声,俄而回眸的瞬间,人未去,情长存。
贺铸晚年隐居苏州,长伴妻子坟旁,他只愿这样一直陪伴着她。
廊前一砖一瓦绘着半生的点点滴滴,书尽闺阁中的语笑嫣然。展开宣纸,挥墨抒情,写下千古流传的悼亡词《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落笔之时,心中除却哀愁,唯剩眷恋。想念她年少时轻盈的脚步,想念她成亲后眉上的青黛,想念她临终前眼中的温柔。
与君相知、相识、相恋,缘从最初便注定了一生相守。扶持半世,爱早已超越生死。
这个故事比任何生离死别的剧情都感人。
世人都依然很向往这样纯粹的爱,爱着灵魂,而不是外表。爱情轰轰烈烈过后,就该归于平淡。人会老,但爱不会散,短短数十年,相守已然不易。
我们来过,爱过,还有什么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