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女花脸最后的坚守者,用一生守护铜锤铁脸的芳华!
发布时间:2025-07-26 17:09 浏览量:1
红氍毹上,水袖翻飞间多是旦角的柔情,却有一群特殊的演员,以刚劲唱腔、雄浑气度撑起越剧的"筋骨"——她们就是罕见的女花脸。如今,当人们谈论越剧时,多半想起的是尹派的缠绵、傅派的婉转,却鲜少有人知晓,在芳华越剧团的排练厅里,九旬高龄的茅胜奎仍在教弟子喊嗓,她沙哑却有力的声音穿透时空,让人想起那个女花脸群星闪耀的年代。
一、越剧舞台上的"铁娘子":女花脸为何成了"稀有物种"
"花脸要的就是一股子气!"茅胜奎坐在轮椅上,指着排练镜里的弟子沈敏,突然拔高声调示范起《包公审石头》的念白。那声音里的威严,让人忘了她已是九旬老人。
在越剧百年史上,女花脸始终是特殊的存在。早期女子越剧班里,姑娘们既要演娇俏闺秀,也要扮虬髯好汉。越升舞台的吕胜奎能把曹操的奸猾演得入木三分,高升舞台的裘大官唱"黑头"(花脸的一种)时,台下常有人喊"比男人还有气势"。这些被观众称为"女大花脸"的演员,用女性的嗓子唱出了男性角色的阳刚,硬生生在柔美见长的越剧里,劈出了一片硬朗天地。
解放后,女花脸迎来了黄金时代。上海越剧院的徐慧琴演张飞,一个"瞪眼"就能让台下孩子吓得捂住嘴;温州越剧团的周鹏奎独创"翎子功",《挑滑车》里的高宠成了她的招牌;而茅胜奎,则在芳华越剧团把包公演活了——她设计的"甩袖"动作,配合"尺调腔"改编的花脸唱腔,既有铁面无私的威严,又藏着对百姓的温情,《秦香莲》里那句"驸马爷近前看端详",至今仍是越剧花脸的范本。
可随着老艺术家们相继离世,女花脸成了濒危的"艺术活化石"。"现在剧团招新人,小姑娘都想当花旦、小生,没人愿意学花脸。"茅胜奎的弟子沈敏说,花脸要练"炸音",每天天不亮就得吊嗓子,还要练翻扑跌打,一场戏下来浑身是汗,"确实苦,但这门手艺不能断啊。"
二、从票友到泰斗:茅胜奎与尹桂芳的"芳华之约"
1927年出生的茅胜奎,走上花脸之路纯属偶然。少女时她是个越剧票友,最爱看尹桂芳的戏,每次都挤在前排。有次尹桂芳演《红楼梦》,台下突然有人喊"缺个焦大!"——原来扮演焦大的演员临时生病,剧团急得团团转。
"我来试试!"18岁的茅胜奎突然站起来。她从没演过花脸,却凭着平时看戏的记忆,把焦大的醉态演得活灵活现。戏后尹桂芳拉着她的手说:"你这嗓子是花脸的料,来芳华吧!"
就这样,茅胜奎成了芳华越剧团的学员。当时剧团里的老艺人教她:"花脸不能只学'吼',得有'韵'。"她每天跟着老先生练"丹田气",对着镜子练眼神,为了演好包公的"黑",她琢磨出用墨炭粉调和甘油画脸谱,既不掉色又不伤皮肤。
1954年,芳华越剧团排《屈原》,茅胜奎演南后郑袖的亲信靳尚。这个奸臣角色需要阴狠的唱腔,她把京剧花脸的"炸音"融入越剧,一句"大王息怒"唱得人心发颤,连京剧大师周信芳都夸她"把奸臣演活了"。
最让她难忘的是1959年随团赴福建演出。在山区剧场,台下坐满了农民,当她演到包公铡陈世美时,后排突然有人扔上来一个红薯:"包大人,吃点东西再审!"那一刻,她突然懂了:花脸演的不是脸谱,是人心。
三、九旬收徒:用皱纹里的坚守对抗时光
"现在能完整唱完《包公赔情》的,全国不超过五个人。"茅胜奎的语气里带着惋惜。这些年,她看着一个个同行离去,心里最急的就是传承。
2017年,89岁的茅胜奎决定正式收沈敏为徒。拜师仪式很简单,就在她家的客厅里,沈敏端着一杯清茶跪下,她颤巍巍地接过,说了句:"学花脸,先学做人。"
沈敏是茅胜奎观察了十年的弟子。这个年轻演员原本是唱小生的,却主动要求学花脸。"第一次听茅老师唱《探阴山》,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沈敏说,老师教她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让她先理解角色:"演曹操要演出他的雄才大略,演包公要演出他的铁面柔情,光吼不行。"
为了让沈敏学好《打銮驾》里的身段,茅胜奎撑着拐杖示范"云手",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直到汗水浸湿衣衫。她把自己珍藏的脸谱谱子、演出笔记都交给沈敏,里面记着哪个字该用"炸音",哪个动作该用"寸劲",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却藏着一辈子的心血。
"现在的观众不爱看花脸戏?那是我们没演好。"茅胜奎不服气。去年,她让沈敏排了新版《包公审石头》,加入了多媒体背景,还把传统唱腔加快了节奏。在社区演出时,年轻人看得津津有味,散场后还有孩子问:"那个黑脸爷爷什么时候再来?"
四、不止于舞台:那些藏在幕后的"花脸精神"
在茅胜奎的家里,有个旧木箱,里面装着她的"宝贝":1952年的演出戏服、磨得发亮的马鞭、还有一张与尹桂芳的合影。"芳华越剧团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一股子韧劲儿。"她说。
文革时,剧团停演,她被下放到工厂。有人劝她改行,她却说:"花脸的气不能断。"每天下班,她就在车间角落偷偷练嗓子,对着机器练眼神。1978年剧团恢复,她第一时间归队,排的还是《秦香莲》,台下观众喊着"茅胜奎回来了",她在台上唱到"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时,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如今,她最大的心愿是建一个越剧花脸艺术馆。"不光是我的东西,吕胜奎、徐慧琴他们的资料也要收进来。"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这些人,这些戏,不能就这么忘了。"
去年重阳节,沈敏带着学生去给茅胜奎拜年,孩子们排着队唱《包公赔情》的选段。九旬老人坐在中间,跟着节奏轻轻点头,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脸上,皱纹里仿佛都藏着唱腔的韵律。
或许正如茅胜奎常说的:"越剧不止有才子佳人,也得有铁面丹心。只要还有一个人想学,这门手艺就断不了。"而她,用一生的坚守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会被时光打败。
- 上一篇:一生必读花间派韦庄诗词十首,
- 下一篇:乾隆钦点探花郎